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下简称“群教活动”)总结会议上,党组书记蒋建国同志强调,巩固和提升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要在行业的改革、开放、发展方面“有所作为”。笔者在现场听到了这个要求,当时就在心里为这个要求暗暗叫好。追溯起来,自己也可能在潜意识里对“有所作为”情有独钟。
“群教活动”与“有所作为”相辅相成。从根本的价值追求上分析,“群教活动”的指向必定是“有所作为”,是对我们的事业有所作为。说到底,“群教活动”的目的是为“有所作为”打造合格的行为主体,使行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克服自己身上与群众路线格格不入的缺点和毛病,增加正能量,弱化负能量;目的是为主体的有所作为打造一个尽可能健康、阳光的环境,从而形成浓厚与真实的干事业的氛围;目的就是为了把我们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就是为了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业继续以磅礴之势迈向未来。如果不准确地理解“群教活动”,前走一步瞻前顾后,后退一步左顾右盼,像小脚女人走路一样,摇摇晃晃,甚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谨小慎微,缩手缩脚,那就有悖“群教活动”的初衷,客观上是对“群教活动”的一种不自觉的否定。
反过来讲,“有所作为”的价值追求,必然要求“群教活动”为自己“施展拳脚,大显身手”,提供方向上的导引和根基上的夯实,补足精神上的营养和信仰方面的坚定。两者实际上是水乳交融,难分轻重。
“群教活动”的洗礼,使我们轻装上阵,精神抖擞地投身于改革、开放、发展的时代大潮中,有所作为,有所成就。首先要确立“群教活动”与“有所作为”的逻辑一致性、逻辑必然性。是否有所作为,是检验“群教活动”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的标尺。要使一个单位、一个行业的所有干部职工在这一点上达成最大的共识,要把整个领导班子、整个团队都引领到“有所作为”的轨道上来。“一切为了群众”,如果不是有所作为,拿什么向群众交代;“一切依靠群众”,如果不是有所作为,“依靠”就变成了盲目行为,再说,我们的改革进入深水区,进入了攻坚战,不有所作为行吗?
其次,要对“有所作为”进行科学设计和精心规划。要根据中央全面改革的部署和安排,结合自己部门和单位的实际进程(在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行动纲领和步骤,抓住主要矛盾,分开轻重缓急,力求做到方向明,路子清。否则就可能出现南辕北辙、事与愿违的后果。就出版行业来讲,就是要在“两个围绕”(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两个完善”(完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两个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现代公共服务体系)上下功夫、用气力,尤其是在培育合格市场主体,培育出版企业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尽心思,用智慧。总之,在规划阶段就应设计几项或若干项事关全局、振奋人心、且效益突出、影响广泛的项目。
再次,方向一旦明确,就应扑下身子,埋头苦干,不惜气力。在方法论上,坚持一仗一仗地打,一项一项地做,此仗不完,他仗不管。要记住毛泽东主席的教诲: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此仗一旦开始,就咬住不放,务求全胜,其间,不换镜头,不调方向,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在这方面要有排除干扰,抵制诱惑的“定力”。如此做下去,焉有不胜之理。
结论:不深入、不真实地搞好“群教活动”,是不可以的,因为这是从严治党,从严治国的重大的全局性战略举措,仅仅停留在完成“群教活动”上,也是不可以的,因为如果仅仅停留于此,则失去了进行“群教活动”的意义。正确的选择是借着“群教活动”获得切实成效的时机,力求有所作为,争取大有作为,善做善成。
(来源 :中国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