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校质量4大隐忧
作者原稿存在质量隐患。
良好的稿源是优质教辅图书的基础,但现实中存在部分作者稿件存在较严重的缺陷,若编辑在组稿时放松对原稿的审核,就极容易埋下质量隐患。赶时间而削减编校次数。教辅图书往往出版时间较紧、加工任务繁重,尤其是同步类教辅,其上市时间十分重要。因此部分出版单位为追赶上市时间,压缩出版周期、削减编校次数,出现编辑加工不到位的情况,使图书质量大打折扣。
监控不到位。
由于教辅图书加工任务较为繁重,出版单位一般会成立专门的文案加工部门,并采用计件工资的薪酬体系。这容易造成文案编辑重数量、轻质量,这时如果欠缺必要的监控措施和手段,图书的编校质量难有保障。
新编辑经验不足。
教辅图书市场发展迅速,产品数量急剧增加,与之对应的便是教辅文案编辑的数量同步提升。这些新编辑经验不足、职业综合素质尚待提升,“匆匆上马”的结果便是受限于业务水平,给图书质量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4制度提供质量保证
建立原稿审核制度。
教辅图书原稿的质量好坏对后续编辑加工的进度、质量乃至图书品质的影响非常大。教辅书的作者水平参差不齐,编写稿件的质量也会有高有低,但出版单位必须对质量要求有底线,建立一套健全的原稿审核制度。
该制度既要约束作者,也要约束编辑。譬如针对编写质量的考评,要考虑内容与教学教材的吻合程度、答案的准确率、讲解点拨是否到位、与体例要求是否相符。其中,吻合程度是硬性指标,不吻合的部分必须修改;准确率则可设定量化指标,未达标者要修改;讲解点拨是否到位和与体例要求是否相符可存在一定弹性,但也需明确哪些必须做到。在这个基础上,编辑要及时跟进书稿的编写进度和编写质量,对编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纠正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并敦促作者按时保质完成编写任务。
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
三审三校制度是国家规定的出版社审稿制度,但是部分出版单位对此有所忽视,再加上外部缺乏有效的监控措施,因此出现制度未能完全落实的情况。出版单位要重视三审三校。鉴于教辅图书的特点,出版单位要明确每个审次的具体工作和职责,譬如核查题目答案正误,每个审读环节的编辑必须逐一核查。由此,可全面客观地审读加工书稿,避免出现由于编辑知识不足和工作疏忽造成的失误。
建立编校质量检查考核制度。
笔者深刻地认识到,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编校质量检查考核制度对教辅编校工作大有裨益。具体说来,考核方案必须遵循《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并结合单位自身情况和特点,科学合理地明确加工标准,客观公正地量化考核指标,确立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奖惩办法。一审到二审再到三审,要逐一确定考核指标,使编校人员明确考核的核心目标是促进编校工作、保障图书的编校质量,积极促使他们追求高质量的编校工作。
完善业务培训交流制度。
教辅图书的编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辅文案编辑的职业素养。在新编辑较多的情况下,要求出版单位必须加强对编辑人员的业务培训,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业务培训交流制度。首先要建立新员工上岗培训制度。培训形式可灵活多样,培训内容和考核标准要相对稳定,把编校流程、工作规范、对政治问题的把关等列入培训内容,通过考核才可上岗。其次是建立业务交流会制度,构建业务交流平台,定期召开业务交流会,总结、分析、探讨编校工作发现的问题,解决编辑工作中的困惑和难题。第三是建立常规的业务培训制度。出版单位要尽可能为编辑提供学习平台,譬如可聘请教育、出版和其他相关业务方面的专家开展专题培训。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