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下午,“口述出版史”课题研讨会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二层会议室召开。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主任李潞,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杨庆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魏玉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荣庆祥,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教授、史学专家肖东发,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电影学会评论理事陈墨,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综合处主任刘兰肖,中国编辑学会编辑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范继忠出席本次会议。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魏玉山就课题的总体思路、进展情况和下一步研究计划进行了说明。“口述出版史”课题自2012年启动以来,已经对10余位出版界的老专家、老领导开展了口述访谈,已收录3600分钟音视频资料,整理文字内容约45万字,初步形成了“口述出版史”数据库。下一步,预计在访谈的基础之上,出版一系列“口述出版史”课题相关内容,形式不限。目前,研究院开展“口述出版史”课题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很多老专家、老领导的身体状况不允许,亦有很多想采访的人没有来得及采访,对这批专家、领导要及时“抢救”,争取早日开展工作。此外,如此大规模的口述史研究仅仅依靠研究院的力量是不够的,要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新中国出版史”资料中心和研究中心,广泛争取各界力量,共同把这项有意义的课题做好。 
  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指出,“口述出版史”课题不仅对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有意义,对整个中国文化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口述出版史”除了关注可以出版的人和事,还应对不能出版但可留作史料的内容进行关注,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出版史最大最重要的就是真实,要让被采访人讲出他们亲历、亲闻、亲见的那段历史,这样对于我们研究问题可能会更有帮助。 
  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主任李潞表示,出版业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30年到现在,经历了一个辉煌的时期,“口述出版史”研究工作很有意义,为了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用,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参照《中国出版通史》等史料著作。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杨庆存认为,“口述出版史”存史、存事、存证、存人,创新性强、补白性鲜明,具有抢救性、文献性、专业性、文化性,课题设计具有系统性、学术性,因此“口述出版史”课题意义大、难度大、投入大,对此要有充分的预估和思想准备。对于如何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他提出要提高境界、放宽视野、精确定位、明确界限、长远眼光、注重思想、讲究方法、评估效果等八点建议。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荣庆祥对课题提出三点建议:一、把眼界放得更宽一些。国家的跌宕起伏,发展壮大每一个阶段,每一个过程与出版都是密不可分的,除了关注重大事件,还要关注一些重大活动,重要的日子,重要的转折时期。二、借助社会力量推动课题进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参与进来。三、将来可以考虑出版口述系列丛书,专注研究的同时追求一些经济效益,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做大“口述出版史”研究。 
  与会专家也对“口述出版史”课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他们纷纷表示,“口述出版史”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它记录的历史是鲜活的、生动的,同时由于个人在其中担任的角色不一,因而每个人叙述的历史都是相对真实的,“口述出版史”应该完整、真实的记录每一面。在采访规划时应当扩大思路,关注不同层面的人物,同时要有工作的标准、规范和原则,对于形成的成果要妥善加以利用,并且努力将这些成果让全社会分享。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作最后发言,他对“口述出版史”课题谈了三点看法。第一、关于总体规划的问题。要有一个长远的、全局的规划,要立意高远,应该立足院里、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可以分为长远规划和近期规划。“口述出版史”课题应该是中国出版的口述史的集大成者,要和现代技术紧密结合起来,要有大数据。可以考虑在研究院成立中国出版史研究所,专业和业余结合,扩大研究规模,使研究院真正成为中国出版史的全国乃至全球研究中心。第二,如何实施的问题。要确立在采访时的规矩、守则,慢慢形成一个手册,对人员进行专业管理。人员选聘方面要广泛撒网,内外结合,中老结合,调动积极性。第三,成果如何使用的问题。“口述出版史”这一课题具有必要性、重要性,但同时它也具有历史性、阶段性的特点,可以建立“口述出版史”档案库或数据库,采取灵活多样的出版形式,把课题成果有效利用起来。 
  “口述出版史”课题组全体成员约20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来源 :中国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