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生态存变化
在微博评论中,《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看到,人们将微博看做是“公众知情渠道之一,甚或是最大的信息渠道”。对此,沈阳认为,社会化媒体仍处于发展期,“终局”还远远没有到来。在中国,特别需要把握信息自由与信息责任、信息偏食与信息善食之间的平衡。受到网络亚文化氛围、商业驱动力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微博生态系统中的群落已经呈现4类特征,即意见领袖、媒体群体、商业群体、草根。
张洪忠则强调,每次微博生态的变化,其背后带动的都是营销策略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不能及时跟进,将直接影响用户的体验和传播的效果。谈到作为研究依据的数据分析时,张洪忠颇感担忧地指出,目前微博受众中很大一部分用户缺乏主动表达的习惯,且用户群难以下潜到二线以下城市,因此,使得微博有价值地分析信息被打了折扣,对用户行为的抓取会有一定的延时。
媒体微博缺运营
媒体微博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但它留给人们的总体感觉却正如微博网友“@赵子云龙913”所描述的那样——“重视程度不够,运作意识不强,官博互动不深,僵尸状态不少”。
谈到如何运营并发展媒体微博,沈阳指出,很多媒体未能从全局正确看待微博运营,有的省报目前仍然未进驻微博,移动媒体的意识较差。他同时认为,媒体微博要实现小幅赢利并不困难,但从经济和培养队伍角度出发仍需要加大投入。并且,媒体运营者应在微博中力避追星、煽情、无直接信源等信息。
面对“粉丝”是不是越多其宣传效果就越好这一话题,沈阳谈到,运营微博的互联网思维应该是少即是多、定位精准,提供1个~2个窄域的专业信息,抓住事件节点,以接战状态投入运营,常可一战成名。
张洪忠也引用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团队的一项研究指出,脸谱中的实际好友数量与两类互联网社会资本之间呈现出倒U型曲线的关系。线上好友数约在400人的个体,其所获得的社会资本是最高的,这也就意味着并不是社交网络中的好友数量越多,其所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大。
同时,沈阳还强调,媒体微博要给予“粉丝”足够尊重,公开传播与核心“粉丝”的互动,激发其他人的互动需求,这样才能产生互动效应。而对于赢利而言,若要收益,必先免费——要先免费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和信息。
政务微博重反馈
“在你心中,微博是什么?”针对这样的问题,微博网友“@阜阳憨汉子”的答案是:“微博是一个政府与民众联系的渠道。微博的传播力度很大,推动着社会进步。”
谈到微博在政务方面的贡献,沈阳认为,良好的政府信息公开有助于稳健的舆情处置。他表示,随着“粉丝”服务平台的上线,政务微博必然向政务办事大厅移动化、呼叫运营中心数据化和移动官网社交化方向发展。利用政务微博为百姓服好务、办好事、尽好责是各政务微博的新任务,政务微博也将由发布信息向事务服务方向并行。参与沙龙的一些研究者也表示,微博是深入群众的最佳场所,政务微博将更能够体现网络群众路线的实在性和时代性。
在交流政务微博线下变化时,沈阳认为,目前,政务微博正进入推广阶段,以前是靠“灌粉”,弄得“粉丝”多多的、转发少少的。现在网友渐趋理性,要获得网友关注,政务微博还需多作努力。政务微博要多向互动,既要宣传发布,又要功能服务。
张洪忠也十分赞同这一观点。他认为,作为舆情回应的重要平台,开通政务微博的目的就是为服务社会、服务网友。目前,一些政务微博仅是把网站的信息照搬到微博中进行单向的政绩传播,是无法被受众接受的,其结局也是可以想见的。如果政务微博能将网民提出的问题给予很好的、及时的反馈,久而久之收获的将是群众的信任和更多的理解,这种主动沟通的行为远比费时费力地引导效果好得多。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