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网络书店的低价冲击,近年各地不少实体书店相继倒下。但广州是个例外,当地有诸多良性发展的书店,譬如走多元化文艺经营模式的联合书店、方所等,凭借展览、讲座、沙龙和优雅宁静的阅读环境,吸引了众多读者。
  近日,第五届“中国图书势力榜”系列活动之“互联网时代实体书店的破与立”交流座谈会在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举行。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社长、总编辑孙月沐,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育明,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李春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总经理潘振平,机械工业出版社副社长李奇,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隽青,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媛媛,新经典文化有限公司副总裁陈李平,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黎波,四川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总监张践,上海读客图书有限公司董事长华楠,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副总裁赵鑫玮等国内多家出版发行机构的负责人共聚一堂,就此话题展开了精彩的讨论。限于篇幅,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摘要编发部分精彩观点,供业内外人士及广大读者分享。
  沈育明改变传统出版经营模式
  近几年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传统书业备受新技术、新媒体的冲击,尤其是传统图书零售遭到严重冲击,销量严重下滑。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以传统图书零售为主的企业,也到了重要的拐点。学者的观点是,现在搞不懂电商肯定没有未来;没有想清消费领域与手机的关系,三年内一定会死掉。
  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网络兴起带来的读者对阅读形态需求的转变:网络出版和销售的兴起,线上线下互动强烈,读者在实体书店从单纯买书到享受文化体验的转变,个人学习模式的变化,一大批跨界经营的个性书店接连出现。对此,我们尝试改变过去传统的出版和发行模式,开辟数字出版公司,开展线上营销,建立线上支付和线下配送网络,即利用现有的30多个网点和2000个报刊亭来进行配送,同时探索实体书店的跨界经营模式,开设体验式书店、书城。
  李春凯传统出版业最欠缺数据分析
  现在“品种”是出版机构要重新树立、特别强化的概念。多年前,很多人讨论中国出版这么大规模是好是坏?对书店而言,品种的选择性和规模的承受力非常关键。为何现在书店的转型要跟网络融合、对接,原因在于网络能够给读者提供多元化的平台。
  大数据在2013年很火,我们现在开始起步,虽然有点晚,但还来得及。我们有十几万名会员,但是并未统计他们的消费行为与习惯。通过做微博、微信与读者多有互动,但对获取的数据几乎没有分析。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能是传统出版业最欠缺的一点,但也是最大的资源。
  潘振平主动开放自有资源
  《三联生活周刊》在3年前微博兴起时就考虑做新媒体——做一个平台来整合现有资源,随后用承包的方式组建了一个以“80后”为主的十个人团队,都是“80后”的孩子。如今3年过去了,这个平台已经盈利。这给我们什么启示?我们要主动开放自己的资源,而不是老想着收费。对传统书业而言,能不能把已经出版的书以电子文本的形式,每年开放一些免费下载,先把人气聚起来;现在老想打包卖,其实没收获什么利益。
  李奇追求极致产品才能让客户尖叫
  互联网跟书业相关的有四大思维。第一是用户思维。客户需要什么,我们尽最大努力提供;什么时间需要,就什么时间提供。第二是把产品做到极致的思维。小米为了一个背板可以花100万元来招标,苹果的iPad为变薄几毫米在不断优化。追求极致是把自己逼疯、把对手逼死,这样出来的产品才能让客户尖叫。第三是平台思维。出版社争夺出版资源和终端客户,还用过去的办法强力推销,不平等地找作者要稿子已经行不通,现在更重要的是搭建平台,让各方都受益。第四是跨界思维,譬如马云进入金融保险业。
  黎波网络应该是小而专、小而全
  网络的特点是什么?如果要构成“网”,肯定是“多点”,网络从一开始就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直接跟天说话,“天就是人”,中间没有其他管理。工业的特点是“大而专”,农业的特点是“小而全”,而网络应该是“小而专”、“小而全”。一线的销售、采购和物流如果无利可图,他们一定不会给你好好干,不好好干上面的领导干着急。那怎么办?把这些东西下放下去,为什么不调动1200个员工每个人的积极性?通过把考核机制提前,比如半年一次,或三月一次。前人对这点说得很明白,没有利益怎么往前走?
  黄隽青中国的阅读人群并未有效建立
  放眼整个电子书市场,中国的阅读人群并未得以有效建立。《达·芬奇密码》在人口总数约8000万的德国卖出纸质书、电子书共计1500万册,同样的数据在国内不敢想象。具体到Kindle,西方成熟的市场体系和优良的阅读习惯让其具有稳定发展的根基,也确实经历了几年风光期。国内根本没有风光的痕迹,而在智能手机逐步普及、移动互联技术发展起来后,阅读器更类似于市场的过渡产品。
  汪媛媛2013年数字阅读收益高增长
  中国跟美国不一样,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全球感到震惊。我们非常看好数字阅读。2013年数字阅读在中信社已是一个非常高增长和稳定收益的板块,2014年至少还会翻番增长。在这个领域,我们更加看重与大平台的对接和客户直接购买,现在也在做自有的云出版平台。此外,我们这两年一直在做书店的业务,在全国的机场开了120家门店。机场书店不盈利,但提供了获客渠道。通过CRM平台,所有获客得以集中。
  陈李平做相对透明的云平台
  我们要建立一个云平台,但只由自己搭建根本不可能,要在市场整合基础上来做。这是可行的,但要注意做到相对公平、透明。在这个平台上,出版社可看到自己出的书在各地的销售及库存情况。现在部分网站或新华书店会囤积畅销书,卖不掉就退回,把出版商坑死。通过这个平台,大家看到具体数据后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来寻求共赢。今年到目前,我们对市场的整合比较顺利,四川已基本完成,接下来是对广州市场的整合。
  张践书业供应链很长
  互联网改变消费,其实又在丰富消费行为与消费习惯。消费者变了,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商再不变,只有死路一条。
  新华文轩在2009年成立了专门的电子商务公司,独立做电子商务,同时出版传媒是比较大的板块,也在从事教育服务。从供应链角度来看,书业的整个链条很长,比如出版社从北京发货、到成都、再上架,这是比电商慢的,由此要强化北京分销商的作用。传统书店上货后,读者以为这是新书,这点在网络书店上会得到立即展现。在教育服务领域,“文轩教育”是新业务,目前在和四川省教育厅搭建教学资源平台。通过与出版社合作,搭建这个通道,其他数字类产品都可以在上面跑。

(来源:中华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