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想到了我国,是否也存在“富者喜读书,贫者迷电视”的现象?虽然没有相关调查,但不必讳言,我国在城乡之间,在富有与贫困者之间,也存在着严重的阅读鸿沟。据报道,北京一位叫小佳的小朋友今年4岁半,已拥有将近100本书,而她的一个小伙伴已拥有1000本图书。而记者在农村采访发现,农村孩子几乎没多少书可看,条件稍好点的学校,图书资源大多十几二十年没有更新。
即使在城市,富有者与贫困者之间也有阅读鸿沟。某地的一项家庭藏书调查显示,藏书量最多的家庭多半经济条件好,一些贫困家庭甚至几乎没有藏书。这一点,很多人恐怕能够感同身受,走进那些经济条件好、社会地位高的家庭,是不是会看到他们有非常多的图书呢?近年来,图书价格高企,捉襟见肘的贫困者要为物质贫困发愁,有的连孩子的学习用具都可能无力购置,哪顾得上精神贫困?业余消遣就只有靠电视等来打发了。
从这个角度看,“富者喜读书,贫者迷电视”决不是对贫困者的嘲讽,这是实实在在的阅读鸿沟,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惕。
于农村地区而言,当阅读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何培育新型农民,促进乡风文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本来很不平衡,再加上图书等优质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城乡经济发展的鸿沟更难以缩短。尤其是农村孩子,接受的教育已经落后于城市同龄人,阅读鸿沟更会拉大他们与城市孩子的“软实力”差距。让城乡孩子有公平的发展机会,请从阅读开始。
于城市穷困者而言,需要从阅读中获取生存智慧和力量,有了阅读生活,虽然物质贫困,但精神不会贫困。就像英国那份研究报告的结论:经常阅读的人感到生活更充实、更快乐,更可能感到自己的生命有价值。同时,“富”了脑袋,说不定还能富了口袋。而贫困家庭的孩子,“要想成长为一个更好的人,拥有更美好的生活,阅读和写作是这一切的基础”(一位外国作家语),因为家庭藏书的多少和家庭阅读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智力发展乃至受教育程度。
国民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着国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一个民族的创造能力和发展潜力。因此,城乡、贫富之间的阅读鸿沟,恐怕也应提升到缩小贫富差距的高度,当成一个公共议题来破解,以努力实现图书公共服务的全覆盖和均等化。
(来源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