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现存的二楼书店中,西洋菜街的田园、乐文都是专营人文社科新书的老店,台版书是其特色,选书较有品位,折扣也比较合理,光顾这两家书店的多为熟客。2006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三位毕业生开办的序言书室,躲在西洋菜南街的七楼,要先爬楼梯后再换乘电梯,店内主营哲学、社会学和艺术学方面的图书,还内设茶座,走的是追求文化含量的小众路线。从趋势来看,漫画书、青春读物、二手教科书和走低价路线的简体版图书逐渐成为二楼书店的主流品种。为了应对不断上涨的店租,二楼书店的对策是更上层楼和反复搬迁。西洋菜南街有一家主营电脑图书和简体版图书的尚书房,在楼道墙壁上贴着的指路标牌上就写着“更上一层楼”的字样。而另一家“御书房”的指路标牌上则写着一行醒目的红色字体——“85折上8楼”。乐文书店的折扣策略是台版书7-8折港版书8折,这也是多数主营新书的书店的选择,御书房的85折对读者并没有什么吸引力。说实话,要一级一级地爬上8楼,确实会让不少读者望而却步。
在香港旧书业中,神州旧书店和新亚书店堪称招牌。有趣的是,神州旧书店经过几次搬迁,越搬越偏,越搬越高,先从士丹利街搬到邻近的摆花街,后来又搬到柴湾利众街40号富诚工业大厦A座23楼,楼下是汽车修理厂的车间,轰鸣声不绝于耳,周围都是五花八门的厂房,运货的车流如水。说实话,如果不是香港珠海学院的苏春晖兄做我的向导,要找到新店面的位置,至少还得再费一些周折。店内陈列了不少老上海的月份牌和“文革”期间的海报,购买者多为欧美人士。在堆放得密密麻麻的旧书中,要找到自己喜欢的,真有沙里淘金的感觉。从其摆上书架的图书来看,有价值的民国版图书越来越少,而且这类图书往往不是原版,而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翻印的版本。在此淘得三种《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版的《五四谈文艺》和唐君毅的《说中华民族之花果飘零》,也算是不虚此行。神州旧书店已经在孔夫子旧书网设有摊位,在网上找书要快捷得多,而且不用承受灰尘之苦。值得一提的是,唐君毅的《说中华民族之花果飘零》是1976年台湾三民书局版的香港盗印本,《大众文艺丛刊》中也有一种是神州旧书店的自印本。在西洋菜南街有一家学津书店,架上的民国版图书和上世纪50到70年代的台版书,有不少都是香港印刷厂的盗印本,由此也可看出从50到70年代香港书业的生态环境。新亚书店创立于1968年,其最早的店面设于一楼,经过不断的上楼过程,如今设店于西洋菜南街一座写字楼的16楼,紧邻的都是算命馆、美容店一类的店面。新亚书店门口悬挂着沈从文的章草条幅,店主苏赓哲与沈从文的结识也是以书为媒介,沈从文在“文革”后几经辗转,委托苏赓哲代为寻找自己在民国时期出版的旧书。如今摆在新亚书店店内的旧书,大多为大陆版图书,有版本价值的旧书难得一见。现在新亚书店每年都会举办旧书字画拍卖会,不太常见的图书都被摆上了拍卖桌。2013年5月26日,新亚书店在弥敦道628号琼华中心七楼的新派西餐厅举行拍卖会。就现场感受而言,我觉得拍卖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生意场和秀场,拍家大多看重拍品的升值空间,而不是图书本身的思想与艺术价值。有一些拍品是买家从新亚书店购得后,原封不动地收藏多年后待价而沽。也就是说,有一些人买书并不是想看书,只是觉得假以时日,能够从中获利。新亚书店的拍品中有过张爱玲的书信和罗曼·罗兰的手稿,普通的读书人无缘一睹真颜,这些物品都注定是富人的囊中之物。
实体书店的困顿是全球性的趋势,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是,只要还有愿意读书的人,书店就还会顽强地存在下去。可以预见的是,这些书店必然会搬到更为偏远的地方,不断地更上层楼。
(来源 :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