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相沿不废的文明传承,让我们拥有全世界最悠久的阅读传统。这是春秋时孔子“韦编三绝”的勤奋,是西汉时匡衡“凿壁借光”的刻苦,是唐代刘禹锡“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的雅趣,是明代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的闲适。那种“神与之交,气与之合”的精神境界,那种“口存余香,物我两忘”的阅读快乐,令人心驰神往。
然而,置身于飞速旋转的现代社会,读书却逐渐成为一种奢侈,阅读更意味着几分“沉重”。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年均阅读图书4.77本。有人感慨,现在中国写书的人比读书的人还多。当现代人拒绝“心为物役”、寻觅“此心安处”,可曾想到停下急促的脚步,在阅读中找寻灵魂的庙宇?
是的,信息随荣随枯、社会瞬息万变,每个人都需要短暂的“关机”时间,通过阅读解放心灵、充实知识、补充营养。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每3~5年就翻一番,如果任由生活被网络分割、时间被切成碎片,阅读节节败退的结果,必然是知识的老化、能力的退化和想象力的钝化。一个人哪怕睡觉前坚持阅读20分钟,也能成为相关领域的专家;日理万机的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席卷而来的物质大潮中,阅读更能集一瓣心香、掬一捧清泉,让人得以超越现实的喧嚣、一时的得失,让心灵之翼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翱翔。面对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焦虑、选择的纠结,不妨在阅读中倾听内心的声音、寻找人生的智慧。毕竟,文字的森林就是精神的氧吧,“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得意时请阅读吧,因为它会告诉你高贵、力量、优雅和敬畏;失意时请阅读吧,因为它对你和他人一样慷慨和宽广。
诚然,书不会因为囊中羞涩而拒绝你,不会因为人微言轻而冷落你,不会因为身处逆境而漠视你。它永远都敞开着一扇精神之门。阅读不需要“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不需要位高权重或家财万贯,更不需要对环境做刻意雕琢,只要有一份安静的心情,无论是拥挤的地铁,还是喧闹的广场,无论是清晨的林间,还是冬夜的炉旁,都可以在阅读中思接千载、神游万里,与许多伟大的人物窃窃私语。
人不能失去对生活的想象力,应该不断尝试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阅读,就是从生活到想象力的触媒,就是从现实到可能性的桥梁。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取决于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社会是提升还是沉沦,则要看多少人在读书。千言万语,汇聚成一位网友的精彩回答:“只要我还坚持读书,生活就充满希望。”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