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7年的《甲方乙方》到2013年的《私人订制》,十多年来,导演冯小刚一直在用“一腔俗血”的自嘲以博来观众的发笑。一前一后两部贺岁电影,都贯穿着“圆梦”、“定制”这样的字眼。对照出版业内来看,如果抛开艺评的苛刻,记者相信,电影中展现的“定制服务”应当引起出版单位的足够重视,甚至激发在经营模式上的新思考和新探索。近些年,业内的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大出版”、“出版服务商”的出版理念,在这一背景之下,“定制出版”这样的个性化服务,显然也需要被再次梳理和重新审视。特此,记者联系到多家出版单位,就“定制出版”的现状和前景展开了相关的讨论。
  转型服务重审定制趋势
  “定制出版”对于客户而言,是宣传手段、营销手段,对于出版单位来说,也是一种值得探索的经营方式。尽管出版的定制服务,在国内陆续显现,但真正关注这一概念,厘清有关模式,将其作为重点项目加以部署的单位还少之甚少。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在采访交流中,着实能感受到“定制出版”的发展潜力之广。
  现任安徽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的李旭以个人的职业经历为例,向记者介绍说,地方人民社有的许多出版物或出版项目,是为地方政府、大型企业提供的定制服务,“例如我在河南人民出版社时,为洛阳龙门石窟策划了5000册的《龙门石窟》;在上海大学出版社时,为安阳殷墟策划了《中国殷墟》、为淮阳县策划了《伏羲文化》,都属于这种情况,前者每隔两年都会加印一次,后者则是2000套的礼品书。以现在为例,安徽省的刘铭传研究会就联系到我们定制了‘刘铭传历史文化’丛书”。
  江苏美术出版社总编室主任王林军表示,该社在2013年为南京博物院提供了定制出版物“南京博物院珍藏大系”,这也是其进军文博出版的一套重点产品。与之同时,文物出版社推出了“南京博物院学人文集”中的《罗宗真文集》、《梁白泉文集》等。谈及两家出版单位为南京博物院提供定制服务的合作背景,在于后者意欲提升学术地位、营造学术氛围,进而启动了“南京博物院学人文集”、“南京博物院珍藏大系”的出版工作。王林军透露,江苏美术出版社还与江苏省国画院合作,定制出版了近千套的“江苏省国画院精品画库”,“这些书都被国画院全部买走,给各位艺术家留用”。
  类似的“定制出版”案例还有安徽美术出版社,据该社社长武忠平介绍,其与故宫博物院、国家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等高端艺术研究机构合作了多部巨著,“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编”(10卷)不但荣获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该书系还成功输出美国全球按需出版社,拓宽了版权输出的渠道建设。
  上述案例还多呈现在为文化单位提供“定制出版”的服务。而商业领域,也不乏相关的合作与策划。中信出版社的一位知情人透露,中信证券就与其保持密切联系,时常有“定制出版”的需求,此类定制出版物与一般的市场书在内容上没有差别,只是在装帧上加以区分。类似的案例,还有清华大学出版社为SAP公司定制出版的“SAP企业信息化与最佳实践”丛书等。
  近两年,红旗出版社的浙江出版中心重点部署了一系列的浙版财经图书,意欲深耕“定制出版”,据编辑室主任丁鋆介绍,其为阿里巴巴集团定制了《马云内部讲话》、《马云内部讲话2》、《Q&A:马云语与员工内部对话》,该系列在2014年销量突破百万册,并将在5月推出《马云和他的朋友们》。此外,其还连续为海尔集团定制了《张瑞敏的时代·海尔之路:中国民族工业的思路和出路》,为吉利集团定制了《风云纪:吉利收购沃尔沃全记录》,为杭州大厦董事长楼金炎定制了《梦想者的商厦:楼金炎40年商海风云录》,为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定制了《南存辉讲故事:打开创富的人生锦囊》,并逐渐形成一支品牌。
  主动出击寻找需求客户
  围绕“客户”而提出的“定制出版”,在国内的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专门从事这一服务的出版单位还很少,而在英美等国,甚至有专业的定制出版行业协会,开展定制出版数据调查,并定期举办相关会议,接受咨询等。
  其实,“定制出版”的形式未必需要以单纯的纸质图书的形式呈现,还可以是数字、网络出版物,包括企业宣传册、内刊、主题出版物、企业杂志、商业指南,此类定制出版物可以帮助企业为加强与目标客户的关系、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增进客户忠诚度,对企业而言颇具营销价值,应该不乏市场需求。以《食品与家庭》的定制出版项目为例,这是美国梅里迪斯出版集团和卡夫食品公司两家公司跨界合作的成功典范,进行了十年之久。该项目从单一的纸质杂志起步,最终做成了一个包含杂志的纸质版和数字版在内的全媒体定制出版项目,无论在美国出版界还是营销服务界都树立了良好的标杆作用。其他的案例,还有一些国际航空公司与出版公司的合作,为乘客定制报刊、图书等。
  需要注意的是,国内的许多企业并没有独立的内刊编辑部或者内刊质量水平不高,企业定制出版的归属部门大部分都在其营销策划部门,由于企业重心都放在产品或者是销售的开发上,必然不会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内刊的制作上去,因而企业本身必然缺乏一个专业的制作水平。但是这些企业寻找正职的出版单位参与定制出版物制作的尚不多见。基于这样的现实,出版单位是否可以主动出击,上门寻找“定制出版”的商机呢?
  不仅如此,出版单位还应该自主拟定选题,邀请相关的企业、机构或个人参与到定制出版中。例如经济日报出版社在2014年3月接连贴出了“中国城市经济观察”、“中国百强县高端访谈”、“中国企业与企业家文库”的出版计划的公告。例如“中国城市经济观察”,其“希望特色城市的领导者们能够积极配合,接受采访,并资助出版”;又如“中国企业与企业家文库”,其意欲在全国范围内,每5年选取100位优秀企业或企业家为写作对象;针对“中国百强县高端访谈”,其呼吁“优秀的百强县代表与我们一道,并配合我们完成这一巨大的文化工程”。这样的“逆向”出版理念,可谓别开新境,避免出现“等客户上门”的情况,而是通过策划有吸引力的选题主动寻求客户的定制,这一理念值得更多的有识之士探索尝试。
  在交流过程中,经济科学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张力笑称,以前曾出现过,给作者定制了1000册,他们还特地要求改写为3000册,“印数写少了,他们觉得没面子”。看似是一句玩笑,其实也折射出个别定制出版物在“私人需求”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冲突。如何将“私人需求”转换为“市场需求”,使得定制出版物成为畅销书、常销书,应该成为另一值得思考的课题。
  李旭谈到,当初德胜(苏州)洋楼有限公司向安徽人民出版社定制《德胜员工手册》,其员工培训仅需要2万册,但是目前却已经销售十几万册了。据该书的主编周志友讲,在出版该书之前,这本小册子已经被很多人辗转复印,甚至在跨国公司的总裁手中互相流传。与“马云内部讲话”类似,二者分别凭借企业影响和个人魅力,图书也因而突破了个性化的定制出版的形态,进而满足大众化的市场需求。定制化服务已经在各个服务行业崭露头角,其发展前景不容小觑。当前的出版单位纷纷提出转型为内容服务和增值服务的口号。因而,围绕“定制出版”模式的探索和发展,将成为出版单位华丽转身的题中应有之义,值得更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关注。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