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是虚构的艺术,于是一些作家认为他们可以明目张胆地胡编乱造。最近有关文学作品中的胡编之风,正在引起越多越多文坛名家的警惕。源于生活的文学,变成了“浮”于生活的文学。而这种极不负责的创作态度,被认为将损害文学的最后一点点信誉。
      文学岂能胡编乱造
      几个月前,某作家推出了他揭露古玩界黑幕的一部小说,这已是该系列的第二部小说。此作家至今还是一家企业的职员,因在网络写作而成名,后“落地”出起了纸质书。查阅作家履历,不见与古玩界有任何交集,甚至连“爱好古董收藏”一类描述也只字未见。可是他真真切切拿出了几十万字的黑幕小说,随后被吹捧为关于古董鉴定的“百科全书式小说”。
       这位作家也很坦诚,他说书中的素材其实都来自于自己的资料积累。是查了很多资料,才敢动笔的。也是有一些实践经验,就是去博物馆看展品。当然不能亲手把玩,只能隔玻璃窗相望。对于古玩的了解,其实并不比一个古玩城的小老板多,却出手就是一部“百科全书”,自然要让人大跌眼镜。记者翻阅了这两部作品,发现除了一些显而易见的“猫腻”之外,便完全是故事的演绎。让人恍然大悟,写黑幕竟然如此简单。
       知名出版人杜辉最近对此类现象加以痛斥。他尖锐指出,现在“没有大公司工作经验的写职场故事,没有丰富感情经历的写男女爱情,没有结婚的写家庭生活,还在温饱线挣扎的写豪门生活”。而这种胡编的模式,正在影响整个文学的生态。
   胡编损害文学信誉
   小说长期被认为是“虚构的艺术”。因为有“虚构”之名,所以小说俨然也就成了一些作家进行胡编乱造的“避风港”。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最近王安忆在作客思南读书会时,对这种不切实际的胡编表达了自己的警觉:“我发现最近的小说家,是不太讲究细节真实了。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对于细节上的偏差,一句‘小说是虚构’就交代过去了,好像虚构不需要门槛、不需要讲究这些。”
      王安忆的《天香》是一部写清代上海一个大户人家历史的小说。她为了追求细节真实,曾做了难以想象的史料准备工作,被认为是“故纸堆里写出来的小说”。在王安忆看来,“素材的真实性会提供编织情节和人物的条件。对此,作家偷懒不得。”她甚至于提出了“小说考据学”的说法。
        从本质上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写作心态扭曲的问题。事实上,这种有一定普遍性的扭曲,已经给文学造成了很大困扰。正如杜辉所说,挣扎在温饱线的人写豪门生活,必然首先想到的是豪车名宅,是纸醉金迷挥金如土的生活模式。因为这些正是他们所缺乏和渴望的生活模式,但是真实的世界是如何他们无从而知。而当读者发现文学竟然如此脱离现实,文学也就失去了最后的信誉。

(来源: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