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有关童书数字化,与整个出版行业数字化一样,最重要的事情当然是决定要不要“迈进这扇门”。这个决定是战略层面的。当面临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压力、数字化人才储备不足、互联网思维欠缺、内容资源不够丰富、生产机制僵化等难题时,决策者们要作出决定无疑还是困难的。但我们也应该知道,出版业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经过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催化,媒介自然而然地从甲骨、简牍、绢帛一直到纸,生产自然而然地从编著合一、编著分离一直到“术业有专攻”,形成产业链。这个历史过程中的转型多是“自发”的。而今出版业面临再一次被科技(数字化)催化时,无论是理论探讨的丰富性还是实践行为的多样性,我们都可以受益于这些研究和经验,从而“自觉”地思考若干问题,帮助我们在战略上作出转型的决策。“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犹豫、彷徨、观望、谨慎等心态自然都可以理解,却只能让我们永远立于门外,无法得知门内之堂奥,一切彷徨无从疏解,一切疑问也无从产生,一切困难也将变得更加困难!
然而也很明显,当站在门口准备推开门时,我们发现童书的数字之门有很多,到底要推开哪扇门呢,我们需要作出选择。
第一,数字化的童书产品同样面临年龄段的选择。在年龄段的适应方面,数字化的童书产品与传统童书出版其实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不一样的选择,我们的内容、表现形式、运营方式等会是截然不同的。
第二,我们要判断原有优势有哪些。若是内容资源方面的,那么这些优势能不能转化为有效的数字产品?若是人才方面的,那么这些人才能不能成为“计算机化企业”中生龙活虎的一员?这两个方面也是我们要作出的选择。
第三,传统中若无从发现可供开发的优势资源时,我们要分析是不是能开拓出区别于自家传统的新领域,进入哪个新领域也是我们要作出的选择。
第四,我们要选择是“玩”还是“学习”。在为未成年人服务时,我们绕不开这两点。不论作何种选择,我们还要面临怎样做到有差异:差异化的内容,差异化的视角,特别是选择差异化的服务理念,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远离“红海”。
第五,未成年人大部分是在校学生,因此我们还得选择是不是要与教育数字化相结合。如果结合,这是大众出版与教育出版的结合,那么如何结合,又要我们作出选择。
从以上简略而概括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有一扇更大的门包裹着它们,这扇门就是创意之门。文化产业同时也被称作创意产业,不是没有道理的,“创意”二字在数字时代体现得尤为突出。面对数字化生存的全球化特质,缺乏创意的,不能体贴入微地满足儿童基本需求,易用的互联网产品一定没有多少生存空间。希望无论推开哪扇门,我们都永远记得有一扇是创意之门,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推开的那扇门!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