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建议,建议专家学者、媒体动员开展全民阅读时,少说或者最好不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闻”一类的名言,少说或者最好不说“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一类的故事。
    我之所以提出这个建议,绝非出于伪善而羞于谈钱耻于言利。“颜如玉”“黄金屋”我也喜欢,只要合理合法,有什么不好?至于“悬梁刺股”那样的苦读,千百年来感动、激励了多少青年学子,这样的故事自然应当讲下去。我国自隋朝实行科举制度以来,读书可以求得功名,传至清末千余年,选拔过不少经国纬世之才,不失为古代社会选拔读书人才相对公平有效的办法。现代社会,人才擢拔的路子虽然越来越宽广,然而,中考、高考、考研乃至考公务员,仍然是大多数人才成长和选拔的主要路径。为应考而读书,不读书则无以为考。至于许多专业人士,即便走上工作岗位,仍然手不释卷,研读不止,也都是为了事业上做出更大的成就。这样的阅读就更应当鼓励和尊重。我们民族正因为有着诸如此类许许多多的刻苦研读之士,才使得数千年来大量优秀经典得以传承,才使得“江山代有才人出”,才使得数千年中华文明源源不断延续至今。凡此种种的阅读,目的都比较明确,或者说,都是有着明确功利的阅读。但是,这样目的的阅读并不是我们倡导的全民阅读。
    一般来说,全民阅读并不是为了什么具体目标的阅读。
    那么,什么是全民阅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曾经提出过“全民阅读”,1982年又提出过“走向阅读社会——八十年代的目标”,1995年决定把两大文豪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的忌日——4月23日定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现在一般简称为“世界读书日”,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宣言:“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可以将这段宣言看成是全民阅读主要宗旨的经典表述。宣言主张的是要让所有人都读到书,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我国在1997年提出以全民阅读为主要内容的知识工程,自那以来,2006年又明确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这些都是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言的一种响应。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宣言我们可以理解,全民阅读,是为了更广大的人群“享受阅读的乐趣”的阅读活动,是要使得全社会、全民族都热爱读书的活动。全民阅读不是为了鼓励全民通过阅读达到升学、升官、发财的目的,不是为了职场成功、快速成才而倡导阅读,也不是科学家为了发明创造的阅读,甚至也不是劳动者为了应对工作的需要和挑战的阅读,不是为了把种植技术、饲养方法学到手的阅读——尽管在全民阅读中,有人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学到了技术,改变了命运,事业上获得了各种各样的成功,但那毕竟是少数,而且这并不是全民阅读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主要是为了广大人群更加健康地生活,提倡人人以读书为乐、以读书为荣,希望人人过上有阅读的生活,让阅读成为全社会普遍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
    然而,享受阅读,正是我们目前还未能形成的生活方式。君不见,有外籍人士撰文描绘道:在国际航空港和航班上,捧书而读的是欧美旅客,最不喜欢读书的是中国旅游团队;君不见,一次次国民阅读调查的结果都在告诉我们,以色列全年人均读书60多册,中国人均不到5册,一些近邻国家的人均阅读量也一直数倍于我们。其实,我们中国人并不是不知道读书的好处。中国人为了一朝成名而孜孜矻矻、呕心沥血读书者大有人在,书中的“颜如玉”和“黄金屋”成为无数少年人追逐的梦想。或许可以这么说,正是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用诸如此类改变命运的号召来鼓动人们去读书,总在有用或无用之间讨论读书的好处,一定程度上才导致全民阅读的状况始终得不到明显改善。试想,在一考定终身,千军万马争先恐后冲过高考这个独木桥的时代,大量考场失意者以后还要不要读书?在那些考场幸运儿捧得文凭归来之后,还要不要读书?一个人因读书而改变了命运,到达了人生理想境界之后,还要不要读书?人到中年,万事皆休,甚至渐渐老去,成败皆已定格,还要不要读书?社会温饱问题解决乃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还要不要提倡读书?答案不言自明。事实上,那些国民阅读状况远优于我们的国家,其国民生活水准也远高于我们,可那里的人们还是以读书为寻常之事,以读书为生活的一项自然而然的内容。这就是一种境界,一种以读书为生活方式的境界,一种享受阅读的境界,一种并不是为了什么而读书的境界。
    当然,认真想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乃是为了改造社会广大人群的精神生活。精神的问题需要用精神的办法来解决。推动全民阅读,还需要更多地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上去寻找动力,要往人们的精神活法上去寻求理由。在我看来,古人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名言有一种社会价值取向的召唤力,可以用来推动全民阅读;古人又称“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副对联有一种道德评价的吸引力,可以用来劝导全民阅读;还有,古人说“书犹药,善用可以医愚”,又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不妨拿来作为提示加强个人修为的座右铭;而平常人家常用的那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对联尤其需要落实到我们的家庭生活中来。特别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名言还要多说。这绝不是一种高蹈的大词,而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中华要崛起,全民要读书,要使得阅读成为全社会普遍追求的生活方式。否则,即便经济总量再增长,可国民阅读状况不容乐观,国家恐怕也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崛起。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