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荣庆祥出席座谈会并致辞,他对《中华诗词文库》五部新作的出版表示祝贺,对中国书籍出版社在诗词出版领域所作的努力给予肯定。荣书记指出,编辑出版“中华诗词文库”是诗词文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工程,也是我国诗词出版史上的一项重要工作。项目自2007年启动至今,一共出版了近八十卷作品,可以说是近现当代诗词出版领域的重大成果。而新近出版的这五卷名家诗词集,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格调高雅、艺术性强,集中展示了我国当代诗人诗词创作的雄厚实力和丰硕成果,是中华优秀诗词文化在当代的有力弘扬和生动体现。荣书记对五位诗人的创作成就表示敬意,他说,这五本极具代表性的诗词集的出版发行,必将进一步扩大中华诗词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染力,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中华诗词文库》顾问郑欣淼和中华诗词学会驻会名誉会长、《中华诗词文库》编委会主任郑伯农先后致辞,就文库的出版宗旨、诗词创作的基本要求、诗词文化传承弘扬的策略和方法等内容作了简要阐述。郑欣淼着重指出,出版是对文化和学术的积累和传播,要始终坚持以读者为中心,在诗词创作中,要考虑读者的存在,因为诗词的创作过程即是与读者沟通的过程。他对中国书籍出版社的出版工作表示称赞,认为此次《中华诗词文库》的五本作品集,具有优质的出版形式,有助于读者理解优秀诗歌作品,更好地接受民族优秀文化。郑伯农先生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华诗词文库》的不平凡历程,他说,《中华诗词文库》自启动至今的八年间,一直坚持精品战略,把诗词文化建设作为立身之本,其所包括的两个主要工程,即以诗词评奖、作品征集和办刊物为主的原创工程,和诗词文库工程,都是围绕这一基点展开的。郑伯农强调指出,诗词作品的价值要穿过历史和时间的长河,留给群众进行检验,而征集、创作、出版诗词作品,进行文化的积累和传递,这是诗词文化建设的重要工程,也是中华诗词学会肩负的重要责任。
在座谈会上,围绕五部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和社会文化意义,与会诗人、学者进行了具体、细致而深入的研讨,态度严谨,气氛热烈。
《中华诗词》杂志执行主编高昌和新华社高级编辑周清印对《郑欣淼诗词稿》进行了评述。高昌从作者的人格精神角度出发分析作品,视角独到。他说,诗词归根结底是心灵的艺术,作者郑欣淼因其高洁的志向和丰厚的学养,再加上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广博的社会历练,使其作品显示出学人格调、哲人风采、赤子襟怀、少陵情愫。郑欣淼的诗词作品以其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国式表达,展示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细节和时代风貌,鲜明具体地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情感密码和社会生态,为我们阅读体验传递了正能量,发出的是好声音。周清印则从审美风格角度对郑欣淼的作品进行了细腻而专业的评说。他认为,《郑欣淼诗词稿》收录的八百首诗词有“三美”,一是美在雄健之大气,二是美在醇厚之真情,三是美在典雅之语言。作品之中令人看到了一种久违的古典正宗语言韵味的回归,体现了作者对阳春白雪式典雅语言的艺术追求。纵观整部诗词集,大多以守望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脉为主题,以典雅、纯正的古代书面文言为主体,诗章文白相间,雅而兼俗,用典贴切,意象化色彩浓厚。在题材形式上,擅用成组的七律和慢词长调,将格律诗的典雅诗风发挥得淋漓尽致。诗风、诗格的统一,使《郑欣淼诗词稿》既焕发着作者的人格魅力,也体现了阳春白雪的高雅情怀。
《中华诗词》杂志副主编林峰和《中华诗词》杂志特邀编审刘庆霖对《李文朝诗词诗论集》作了颇为深刻的评点。林峰指出,李文朝在诗词创作上强调时代精神和主旋律,提倡“人性的立体和诗情的多元”,他的诗集语多耿直,却不乏抒情写景和寓情于景的含蓄;多清雄顿挫、慷慨奔放之语,也不乏恬淡娴雅、耐人寻味的婉约之词,作品中倾注的自我的情感和心性,使得作者灵魂之率真质朴、胸襟之坦荡开阔均跃然纸上,感人至深。刘庆霖认为,作者作为现代诗坛的领军人物,其诗作的特色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稳妥地把握住了中华诗词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使新诗与古体诗达到了更好的融合;二是积极为中华诗词注入时代精神,作品直面时代,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言;三是唱响了主旋律也提倡多样化,为中华诗词这列由复苏走向复兴的列车找准了方向,确立了它向前发展的时代坐标。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杨逸明和中华诗词学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沈华维对《易行集》进行了细致的评述。杨逸明认为,易行在诗词创作上最可贵的探索和尝试就在于对格律的放宽和倡导新韵,他的诗作大多以现代词语入诗,按普通话新声押韵,简洁凝练,词浅意深。生动的比喻、新颖的意象,清新的语言和一丝的书卷气,使得作者的诗作更自然、更舒畅、更灵动、更真挚、也更直面人生反映现实。沈华维则从创作特色出发谈了自己对易行诗词的看法,他说,易行的诗因其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而显现出五个特点,一是笔随时代,贴近生活,收入诗集的900多首诗作,诗脉紧抓时代脉搏,生活气息浓郁;二是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作品元素都来源于生活,反映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三是气象万千,心胸博大,用大视野、大气魄,激情饱满地传达正能量;四是推陈出新,融变求和,用现代语言写现代气象,把为时代而歌作为责任和使命;五是朴实平易,却平中显奇,作者的诗作皆内敛而不张扬,思考深入,富含哲理,总有惊人之语。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赵京战与《中华诗词》杂志编辑部主任宋彩霞分别对《李树喜集》作了中肯的评述。赵京战说,李树喜的诗词成就使之感受最深的是他的时代特色,他的作品中既有“欲知百姓事,请下一层楼”的爱民精神,也有“赴约钱塘最守时,海天物我不相欺”的诚信品质,还有“临风抱树向天鸣”的执着信念。作者用自己的诗笔,唱出了时代的正能量,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宋彩霞则总结了李树喜作者诗作的三个特点,一是寓情辽远深邃,对人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进行深层的思考。其历史的反思和现实的追问,闪射出理性之光;二是随机生发的哲理思考。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触景生情,而是向人生、历史、社会的层面作更进一步的探索,把诗意引向更深的层次,升华到哲学的高度;第三,以景写情的审美品格。作者善于把主体审美感情的“意”与审美客体的景象、实物的“象”融合起来,形成独特的审美情趣,寓形象思维于审美之境。
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李增山和董澍针对张桂兴的《鸟巢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李增山指出,张桂兴诗词最大的思想火花就是其对时事的关注,对党、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关注、思索,以及沉思后的呐喊,当刺者毫不留情刺之,当美者满腔热情美之,这是新时代的新感情,是关乎国家、民族、人民的大感情。而其最大的艺术特色则是文言与白话的无缝衔接,诗中既有旧体诗的神韵,又有浓郁的新鲜气息,一些精心之作,已达到了当代诗词书写当下、衔接传统,形成自己抒情个性的艺术境界。董澍则将张桂兴作品的艺术特点概括为“平、广、新、美”,称《鸟巢集》近500首,多为近10年作品,反映了作者以平常人的平常心看平常事说平常话的特点,诗作大多通过古今对比抒发此时情怀,平仄、奇偶、长短皆一一对应,是为现代诗词之典范。但同时,他也指出了张桂兴诗作中的不足,如外文不经汉译直接使用,特别是用在律诗这类要求严整句式、严格对仗的句子中,是否合适有待考论。
诗词集作者李文朝,张桂兴,《中华诗词》杂志副主编、《中华诗词文库》编委会副主任丁国成等也在座谈会上发表了讲话。他们表示,本次出版的五本图书,不只是为《中华诗词文库》增添了品种,为诗词创作成果做积累,也必将有力促进中国诗词事业的发展、中华文化的繁荣。
在总结发言中,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周兴俊向致力于诗词出版的中国书籍出版社和北京天识东方文化传媒公司表达了诚挚的谢意,他同时希望中国书籍出版社未来在诗词出版领域紧抓精品战略,精心打造精品力作,努力成为吸引诗词人才的重要平台、传播诗词文化的重要阵地。周兴俊高兴地表示,本次座谈会参加人员均为诗人、学者,大家准备充分,目标明确,态度严谨,视野专业,使得本次座谈会探讨问题非常深入,富有成效。 他强调说,中华诗词作为古老诗国的文化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担负着传承民族文脉,弘扬民族精神的巨大历史责任,推动中华诗词事业的振兴繁荣,是诗词界、出版界的神圣责任,大家通力合作,辛勤耕耘,不远的前方将见到枝繁叶茂、花红果硕。
座谈会由中华诗词学会和中国书籍出版社联合主办,北京天识东方文化艺术传媒有限公司协办,中国书籍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王平主持。王平社长向参会嘉宾介绍了中国书籍出版社近年来在诗词出版领域所做的努力。他说,从2011年开始,中国书籍出版社便将诗词出版作为重点出版方向,并成立了专门的编辑部门,先后与中华诗词研究院、中华诗词学会、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等机构合作,相继出版了“中华诗词普及丛书”、“中华诗词探索丛书”、“当代中华诗词丛书”、《古韵新风:中国当代格律诗词选编》等一系列传统诗词读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表示,中国书籍出版社未来将一如既往,为诗人服务,为读者着想,打造诗词精品,传播时代华章,旨在通过诗词出版这一形式,切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来源 :中国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