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少传统出版企业持续发力数字出版,当中主力除各大出版集团,尤以部委出版社表现更为突出,如入选“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的20家单体出版社,部委社就占了一半。当然,在数字出版领域有所作为的部委社远不止这10家。借助传统出版优势,部委社数字出版向知识服务转型,并逐渐有了收益,当然力量分化导致其数字出版产业化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数字产品涌现项目仍是抓手
  随着在数字出版领域的不断投入与推进,大多数部委社都跨过了数字出版部门组织机构建设、存量资源的数字化整合两个阶段,在配备了相关软硬件的基础上,正朝着专用设备发布系统和多媒体服务阶段迈进,由此带来的一大批以数据库、数字出版平台或工程等项目为抓手的数字出版产品开始涌现。
  譬如,在众多部委出版社中,知识产权出版社可以说是国内出版界按需出版的最早实践者之一,该社数字出版部在2001年就以北京中献拓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独立运作,当年就建立了第一条OCR数据加工生产线,随后通过自主研发,逐步形成了科技文献、古籍文献、图书和期刊数字化处理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优势,先后完成了“中国多语种外宣图书数据库”、“国外专利文献数字化加工与处理”、“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与传播工程图书数字化”等众多项目。
  “2014年4~7月,我们先后完成了中国交通运输知识服务数字出版平台和中国交通标准服务平台的专家验收,近日完成了交通运输科技人才数字化学习平台的社内验收,基本实现了面向行业专业人才的网络视频课程学习、自主组卷答题、航海e问e答等功能。目前,我们还正在实施机动车驾驶教学网络课程、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等4个数字出版项目。”人民交通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主任姜占峰介绍,通过近5年的数字化加工等基础资源建设,除上述项目外,用户还可通过该社的悦通网在线阅读8000余种高品质的电子书,并可根据需要自主选择所需内容,形成了读者看书选书、自主定制、推送服务一体化的服务模式。
  作为拥有移动互联网全网的SP营业执照较早的一家出版单位,人民邮电出版社分别与中移动、中国电信展开了手机阅读业务,与亚马逊、京东、当当等开展电子书业务并均有收益,并在今年深圳文博会上展示了其以协同编撰为核心的编辑出版数字化平台、面向院校的专业教育自主学习资源库和i尚漫——中国原创漫画全媒体出版平台等数字出版领域的阶段性成果。当时同台展示的中国质检出版社,则搭建了“标准资源云出版平台”、覆盖全国的“标准资源远程投送系统”及多个专业标准数据库产品,企业和消费者可以很方便地通过互联网、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快速获取标准、查询标准数据。而早在2012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与北大方正电子签署了“中国建筑全媒体资源库与专业信息服务平台”项目合作协议,计划构建建筑专业数字出版信息服务平台、资源采集加工平台、复合出版平台、基础平台四大平台;开展以“建筑文库”为品牌的多项在线服务,包括建筑图书在线、建筑图库、标准规范在线服务、专业知识库服务等,使其成为支撑建工社进行数字出版产业升级和业务转型的重要平台。
  据中国地图出版集团业务管理中心部长周涛介绍,该社2007年开始推动的中国、世界、城市、旅游、古地图和教材6大地图数据库建设,中国、世界两大数据库已基本完成,近年与北大方正和新华文轩共同开发的优课系统也上线;同时该社还在传统出版物植入二维码、复合印刷地球仪,与互联网联动,扩充音频视频信息。此外,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建成了包括中少数字资产库、中少快乐阅读平台和中少数字出版平台在内的三大数字出版平台;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也先后有“劳动者劳动权益维护法律应用系统”、“职业培训数字化资源库和应用系统”两个项目入选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
  转型知识服务
  除了不断涌现的数字产品,部委社数字出版也在向知识服务转型。 
  历经数字出版产品三个开发阶段的人民军医出版社,不仅建设包括了药品库、辅助检查库、手术学库、手术图谱库等9个医学专业数据库和1个数字医学图书库在内的全军医学数字集成应用系统,并自2010年实现了跨媒体图书同步出版,手机出版和手持阅读器开发也步入正轨,《“名医指路”大众健康馆》跨媒体丛书,因其横跨纸质书、光盘、网络等多种阅读方式,还可下载到手持阅读器随身携带,形成了纸质书、手持阅读器、光盘电子书、网络书、数据库等互为补充的深度阅读新模式,受到业内外广泛关注。而名医指路跨媒体网站兼具B2C、B2B等电商和平台特性,可面向读者、作者、医疗机构、代理商、广告商等终端展开服务;还可通过产品打包面向图书馆、高校和医院展开服务,开启了数字出版从产品向知识服务转型的先河。
  无独有偶,人民卫生出版社也在现有书配盘业务、电子音像产品、人卫网考试频道、健康频道等基础上,加快建成图书配套增值服务平台,参考书电子书城,医学教学资源库和医学各专业知识库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化人卫数字产品和服务,系统的数字出版和数字印刷,构建“人卫云”中国医学数字出版综合平台,提供涵盖教材、学术专著、考试、科普、报刊等在线数字化云服务,形成全方位、多形式、立体式数字出版的平台,“一是由数据库逐步演变为专业知识传播平台,二是从以内容服务为主逐步向决策支持发展,三是拓展新的专题数据库,最后达到一个账户终身服务”。
  姜占峰也透露,交通社正在申报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的新媒体联合重点实验室(基于场景应用的人机交互技术研发方向),先后与北京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北京华蓝盾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达成产学研联合框架协议。今年下半年,还将加大数字产品销售渠道建设,逐步实现从数字产品开发到数字产品销售、交通知识信息服务转型。而自2002年开始制作电子书、2010年就有数字出版项目入选原总署改革项目库的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于2011年成立数字出版中心整合数字出版资源。该中心主任闫翔透露,该社当时启动的数字水利出版平台一期工程已于2013年建设完成,计划今年完成二期工程,引入万方数据、同方数据等期刊资源。该社还申请了诸如中国河库大典数字项目、水文化数字项目等项目,并展开资源对外合作,预计资源体量将在万种以上,加上其他非图书资源,最终形成完整的采集管理知识服务体系,比如文本文献服务、解决方案等。
  法律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负责人张新新则介绍,该社近年在数字出版领域主要推出了法官、律师、法学院和检察官等4个法律数字图书馆,其中法院版反响最好,在全国16个省400多个法院使用。目前正在做的是按照知识体系进行重组,升级为各种各样的知识库,梳理出2000多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都会整合相关条目、音频和视频资料,比如知识点的概念、构成要件,量刑幅度等。因其主要读者对象是B2B等用户,下一步还要抓住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同时要借助传统渠道进行定制,并给出了四个最新方向:一是法律知识元、知识体系、知识图谱的构建,二是政法系统移动办公平台的应用,三是集数字化、碎片化、混合产品包一体化的advance复合出版管理系统,四是以知识体系为核心的第二代法律知识库的搭建。
  优势逐渐拉开,力量逐渐分级
  值得一提的是,一改此前数字出版“只见投入不见水响”的现状,不少部委社的数字出版也逐渐有了收益,并出现了千万级数字,尽管这仍无法与传统出版收益相提并论,但收益较高的也占出版社总收入的3%~5%。中信出版社电子书中心总编辑黄一琨就透露,2013年该社数字出版业务收益将近2000万元,这当中70%~80%来自三大运营商,互联网这块则占到二至三成,同时预计互联网业务目标同比增长3倍。同时有数据表明,抛开国家项目资助,中少总社、人卫社、法律社、交通社、浙江大学出版社等数字出版市场化收入也有数百万至千万元不等。
  在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开始成立公司独立运营时,有的出版社还在犹豫是否要单独成立数字部门,甚至有的连基础装备都还没有,今后数字出版力量势必产生分化。同时,因为力量分化而导致整体市场化程度和数字产品规模都还不够,其收入占比20%~30%的数字出版产业化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来源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