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从各个地方传来的消息都不算乐观,敏锐的杂志人早就开始了数字杂志的出版尝试,在PC端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还没有获得像样的回报后,又把精力投入了移动端的出版尝试。移动端的“杂志”机会在哪里,可能是每个杂志人都很关注的问题。
有阅读的地方有出版
前段时间参加两岸期刊研讨会时,我国台湾城邦出版集团负责数字出版的祝先生的演讲对我触动很大。城邦已经做了上百个APP应用,从介绍来看,大多数都很成功。成功的背后是对细分市场和细分人群的详尽调研和需求分析。
举个例子,祝先生提到他们开发了一个介绍台湾温泉的APP,台湾温泉资源丰富,民众也有温泉消费习惯。此前已有大量的图书资料出版物,APP开发团队针对用户分析尤其是年轻用户分析,发现应用场景需要的服务主要是要快速找到就近、符合心意的温泉,利用LBS(位置服务)和评价体系加上立刻连线预定,克服了传统出版物的不足,满足了大量年轻用户快速响应需求,形成了良好的市场效果。
立足于服务的出版才有市场,研究用户的行为和需求分析,完成服务链条的闭环设计,可能才是未来数字出版成功的方向。
我对祝先生演讲的最后有一句话印象很深,大意是:出版和载体没有什么关系,在有阅读的地方有出版就对了。有阅读的地方,我的理解就是有需求的地方,只有深刻的理解用户才能发现需求也才可能满足需求。
变信息提供商为整合服务商
传统杂志由于条件的限制,对于细分用户做得还很不够,数字出版大大降低了出版门槛,但是由于思路一直局限在信息服务上,在满足用户全服务链上缺乏有效举措。移动端阅读的盛起加上硬件设备的很多便捷技术实现,将全服务链打通的可能性大大加强。换一种说法,我认为基于移动终端的“杂志”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机遇期。
举几个移动端杂志创意的例子,大家可能就不会对上述结论质疑了。
很多读者都有自己动手做蛋糕和面包的经历,这方面的图书、杂志也有不少,在移动端可以怎么做这个事呢?首先需要分析用户行为和需求点,存在的需求点包括:获得制做方法和经验、就近或方便购买合适的原料辅料、找寻附近的老师或教练、附近或社区的同好交流、参加线下展示和交流活动、线上展示分享成果等等。
通过研究需求点我们会发现,信息提供在需求链条里面的权重并不高,但是服务需求的权重很高。
以前要把整个服务链条打通比较困难,现在利用移动设备实现一站式服务则变为可能。一个好的APP设计可以涵盖整条服务需求链,原来的杂志提供的信息服务也可以扩展为包括相关图书、杂志、视频等全信息服务。而消费者可能是免费或者以缴纳会员费的方式享受服务。由于全服务链条的闭环设计,将收入的可能性大大增多,甚至涉入到产品、原料辅料销售,还有教育、活动等等收入。而用户由于实现了一站式服务,用户体验超好,对产品的粘性也随之加固。我给这个APP取了一个名字《玩转烤箱》,也许很快大家就能见到这个APP了。
再举一个创意,名字叫《阳台种菜》。和上面那个例子类似,需求点也接近。把阳台种菜整个服务链用APP在移动端实现,让用户只使用移动设备就可以找到附近的老师、同好,找到原料辅料和设备提供商,找到经验和技巧分享,找到相关资料甚至视频教学,还能即时互动分享,淘宝上面的几千家相关商家也会被这个APP串活,延展服务的想象空间巨大。
这样的例子仔细想想,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是。原来我们有一个误区,认为社会发展需要更细化的社会分工,觉得我们杂志做好杂志该做的就够了。其实从用户的角度理解这句话正好相反,谁能提供大而全一站式服务,就去谁那里。社会化分工本身并没有错,但整合服务链条,把各个专业服务商整合在一起,才是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的最佳商业选择。
商业的进步是随着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瞄准细分人群、瞄准生活方式本身就是杂志的专长,如果杂志人能够在此基础上把整合服务的能力提升,必然迎来全新的商业可能。从另一个角度说,未来的杂志形态应该只是一种针对细分人群的服务工具,只是其中承载了信息传递和媒体的功能,但更多的是对用户的贴身服务。
最近有种说法,说企业就是媒体,可能是小米给大家的启发带来的效仿热。其实未来分界线会越来越模糊,就像上面举的例子,大家认为这种APP是杂志还是企业呢?
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才是好猫。是杂志媒体,还是企业并不重要,抓住用户,满足用户全方位需求才是重要的。
(来源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