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投融资模式创新搭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发展司副司长 李建臣
我国出版业近年来发生了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在经历了20多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体制形态之后,基本完成了转企改制,走上了产业化发展道路;二是面对互联网大数据的全球性浪潮,半推半就地投入到了数字化的怀抱。
之所以称为根本性转变,是因为数字化不仅深刻地改变着出版业的产品形态和生产运营模式,而且从根本上改变着出版业的社会功能、价值属性和思维理念;产业化发展,则意味着出版业必须彻底舍弃任何等靠要的传统观念,以真正的文化市场主体的身份,搏击于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但是从某种程度上看,我们出版业目前还不太适应市场经济游戏规则。在对资本价值的认识、理解和运用上,全行业还处于初级阶段,雾里看花隔山买牛,金融资本利用率较低。金融是经济发展运行的“血液”,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企业投入产出、资产流动、项目创新、生产改造、转型升级、兼并重组……无不需要金融资本的融通和支撑。推动出版业与金融业的对接和融合,对于激发出版产业活力、推动行业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当前整个出版业正处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逐步走向深度融合的历史阶段,行业转型和产业升级方兴未艾,亟须大量的资金支持和金融工具的撬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给我们指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举办出版项目金融推介会,就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切实推进出版与金融的融合。
作为行业行政管理部门,我们不仅要架好鹊桥,扮好月老红娘,而且要以各种别开生面的方式,开展一系列区域性或专题性的媒介活动,推动出版业投融资模式和渠道的拓展和创新,把出版与金融融合这一时代命题做深做透,做出实效。
金融支持需努力消除“业沟”
□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总经理 曾少雄
江西出版集团近年来大力在文化与金融、文化与科技、文化与市场等三大融合发展上进行新的拓展。在这三大融合发展中,文化与金融的融合发展是重要的支撑、或者说支点。经过努力探索,三种投融资模式有益于江西出版集团做大做强。
首先,是运用多种直接融资模式。第一种类型是银行贷款。由于近年来银行流动性相对不足,贷款利率较高且使用限制较多,集团正在减少对此类融资品种的依赖。第二种类型是直接债券融资。直接债务融资市场及品种,是集团融资工作的重点,包括银行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债券、企业并购债等。第三种类型是利用上市公司增资扩股在资本市场融资的方式。江西出版集团控股的“中文传媒”于2013年成功完成定向增发项目。
第二,是创业投资模式。投资能力决定了融资能力。在考虑融资的时候,实际上是考量集团的投资能力。2013年6月,江西出版集团组建了全国出版传媒业第一家以创投公司形式运作的投资平台企业,目前已投资6个项目,主要是通过兼并重组以股权投资进入一些有发展前景的项目、企业,增强这些项目、企业的融资能力,促进项目、企业实现效益。这种创业投资模式,是一种对投资项目、企业孵化、催化和创效的模式。
第三,是组建基金模式。集团利用自身优势,广泛吸引民间资本,组建产业投资基金。合作成立的“华章文化产业并购基金”,是江西省第一支文化产业并购基金。另外,集团还积极参与江西省三板企业发展基金,拓宽了投资、融资渠道。
总结实际工作,站在行业、产业发展的角度看,金融业支持出版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建议未来各方需在3个方面努力:第一,消除“业沟”。出版文化产业、企业与金融业、金融机构,应加强沟通,增强支持、融合的价值认同,增强支持、融合发展的行动自觉。第二,针对出版文化产业发展,构建涵盖金融政策支撑体系、金融运作支撑平台,以及金融组织形态创新的全面支持、融合发展体系。第三,从实践操作层面上,逐步做到“四个专业”。创造条件组建专业金融服务机构,包括创造条件组建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银行”;建设专业的金融机构服务队伍、评估机构服务队伍;建立健全专业的出版文化企业、产品价值评估方法、评估体系;建立健全符合出版文化产业、企业特点,有利于出版文化产业、企业发展的专业的风险识别手段和技术。
出版与资本联姻攻略
□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陈杭
关于出版业与金融资本结合的思考,我想谈两大方面:一是全球出版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其背后金融资本的支持;二是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出版企业若要涉及股权投资所常见的流程和关注要点。
从全球出版集团上百年发展历程看,主要有3个较为明显的趋势:业务多元化、出版数字化、不断兼并收购。这3个趋势在国内出版业也同样在发生。其背后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持。金融资本对出版企业的支持,包括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和并购贷款、投行在并购交易中起到的协助作用,以及投资机构与出版企业并购成长之间的联动。可以说金融和资本是推动出版企业不断成长的重要保证。
出版企业若要涉及股权投资,典型的操作流程和关注要点如下:
一个典型PE投资公司的投资流程通常要经过签署保密协议获取资料、项目初步研究、洽谈框架协议、内部投委会立项、尽职调查、最终投资协议谈判,以及最终投委会讨论决策等几个阶段。只有这几个环节都通过,才会进入最终的投资协议签署和投资打款阶段。而其中的尽职调查又是投资调研的核心,通常包括业务尽职调查、财务尽职调查和法务尽职调查三部分。被投资企业通常需要了解投资机构的投资流程,才能更好地配合尽职调查和安排融资进程,例如撰写好商业计划书,回答好投资人的关注要点。
投资关注要点方面,通常投资人最关心的问题包括团队、行业、商业模式、进入壁垒、发展战略等。创始人和团队永远是投资时最关注的要点,对创始人和核心团队品质、愿景、能力等的考察是投资判断的核心,此外团队的激励也非常重要,关键人员如果有股份激励通常会对企业发展更有动力保证。再就是行业、商业模式、进入壁垒、发展战略等,商业计划书需要阐述的核心就是所处的跑道(行业)和商业模式,以及进入壁垒,进而反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对未来发展战略路径的思考。
推进金融创新 盘活无形资产
□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副总经理 丁悦华
新闻出版业要做大做强离不开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如何在新闻出版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通过金融服务的创新,推动新闻出版业和金融业实现对接,是两个产业需要共同探讨的命题。
优化出版机构无形资产评估体系,推动无形资产价值的清晰量化,提高版权的变现能力。新闻出版企业具有典型的“轻资产、重创意”特点,当这类企业需要融资时,无形资产也成为其抵押的主要资产。要真正以金融服务盘活出版企业的无形资产,必须建立完善的无形资产评估体系。
重点加强对内容型项目,尤其是数字出版内容型项目的金融扶持,推动出版产业健康发展。针对内容型项目的金融扶持,可以考虑开辟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渠道,如出版类投资基金、小额贷款公司、担保机构、信托机构等。相对于信贷金融服务,基金和信托类金融产品的融资结构,以及打包投资若干个项目的方式,不仅可以让金融机构对冲单个项目中的高风险获得较高的平均收益,也可以正向鼓励高品质内容的创作,从而推动新闻出版产业良性发展。
建设直接面向作者的创新融资平台,激励作者创作,繁荣国内出版市场。传统的金融扶持政策一般只针对机构,很少直接面向作者。建议金融机构考虑建设一个类似对作者扶持的小额出版项目的筹资平台,提供日常性的筹资服务,在规范监管的基础上,降低抵押物等有形资产的资质要求,促进互联网出版经济的繁荣。
从项目型金融服务到平台型金融服务,推进综合性配套服务创新,加大对出版企业日常的流动资金的扶持。建议金融机构对出版企业的产业扶持从项目化扶持逐渐过渡为平台化扶持,综合应收账款保理、收费权抵押、票据抵押、新书版权抵押、信用额度等各类服务项目,为出版企业提供流动资金的快速融资渠道。通过政府、金融机构、出版企业三方努力,搭建完善、可靠的专业配套服务体系,降低金融创新风险,提升出版企业的日常资本运营能力。
部委出版社要插上金融的翅膀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社长 汤鑫华
中央部委出版社中的大多数说大不算大、说小也不小,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并存;没有地域优势限制,却有行业资源壁垒;做大不容易,“做空”也很难。这样的文化企业如何与金融联姻,是值得专门探讨的课题。
如何给部委出版社插上金融的翅膀?我认为要从5个方面着手。
加强对部委出版社的金融培训。要以部委出版社的管理层和财务部门为重点,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与能力培养。建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中央文资办有计划地举办相关培训班。
加强部委出版社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对接。通过政府牵线搭桥、部委出版社与金融机构积极联络互动等方式,加强部委出版社与金融机构的沟通,进而促进双方的理解,萌生合作机缘,深化务实合作。金融机构要积极主动地深入了解部委出版社,输送金融知识,提出理财建言。
有针对性地创新金融产品。金融机构要针对部委出版社的特点,提出专门的金融产品。不仅要有利于促进出版社的传统图书出版,还要有利于其他增量资产(如行业资源、房地产、领先于出版业的人才资源)的保值增值,有利于兼并重组、数字化转型、多元化经营和国际化拓展。而这些领域也有利于志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机构创新业务、做大生意。
深化加快部委出版社的体制改革。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股份制改造,培育一批富有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打造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积极拓展部委出版社的重组引资空间,研究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为代表的文化国资体制改革思路;加快部委出版社改制,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股份制改造,培育一批富有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打造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积极吸引、引介外部资本增量,以促进部委出版社的资产重组。建议拓宽社会资本,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资本进入出版文化领域的范围,放宽文化出版市场准入条件,提供社会资本进入出版文化领域的公平机会,积极集聚民营文化企业和中小文化企业。减少社会资本进入出版文化领域的审批环节和行政性收费,加快由行政审批制向备案制的转变。
中国银行提供全方位支持
□中国银行总行公司金融部主管 张锋
中国银行在2009年8月与新闻出版总署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是首家与总署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商业银行。近年来,中国银行把支持新闻出版行业发展提升至全行战略高度,从以下几方面支持新闻出版企业。
重点支持中央级新闻出版单位,支持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国银行全方位支持骨干文化单位做大做强,支持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先后与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国日报社等文化企事业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新华社海外租用屏幕、中国日报社在海外机构办公场所选址、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建设等重大项目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国家软实力作出贡献。
全面支持地方骨干新闻出版单位。中国银行全辖各分行与各省市主要报社、出版社均建立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企业提供包括流动资金贷款、并购贷款、理财、现金管理、供应链融资、跨境人民币结算等综合服务。
发挥海内外一体化优势,支持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支持文化消费增长。今年7月,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和纽约分行密切联动,为凤凰出版并购世界领先的童书生产商PIL公司提供了4500万美元并购资金,有力地支持了中国新闻出版企业走出去。除提供资金支持外,中国银行还发挥覆盖全球的客户关系网络优势,为我国新闻出版企业搜集全球文化媒体行业投资和并购业务资源信息,推介优质的项目机会,努力搭建服务于新闻出版企业海外业务拓展的资金和信息撮合交易平台。
做大做强多元化金融服务平台,全方位支持文化产业。中国银行发挥全方位金融服务平台优势,为文化企业提供投、贷、上市顾问等一站式金融服务,参与发起设立的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成立3年来,已投项目达20余家,投资金额超过20亿元人民币,投资范围涵盖了传统出版、数字出版、手机新媒体、艺术品制作、舞台艺术、影视、动漫、游戏等各行业。附属机构中银国际是国内最早从事文化行业上市顾问业务的投资银行,为粤传媒、博瑞传播、辽宁出版、新华文轩、中南传媒、江西出版、浙报传媒等出版企业提供
上市保荐、再融资等顾问服务。
产业园区呼唤投融资平台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张金龙
2010年5月20日,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揭牌成立,地点位于北京德胜门。目前入驻企业共有37家,2013年园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5.2亿元。
按照园区建设方案的总体规划,园区要通过构建出版平台、投融资平台、版权交易平台、公共阅读平台、科技创新平台组成的综合性服务体系来保障园区企业的发展。出版平台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承担服务功能。
园区融资的必要性首先表现在:从现状和需求角度看,目前入园企业大多数都是民营文化企业,在申请银行贷款时,由于可用于抵押的实物少,同时受到相关担保机制、评估机制缺失和重抵押的传统贷款模式的影响,导致企业贷款周期过长,实际放贷金额与企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其次,从园区功能和成长性角度看,园区建设方案总体规划的五大服务平台中,投融资平台的建设对园区和园区企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有效的资金支持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企业良好的发展趋势和潜在价值又会吸引更多的社会金融资本注入,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态势,可以弥补之前民营企业由于缺乏集中管理和信息渠道不畅带来的不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