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我晚年最大的乐趣,我最喜欢老北京的书,它能让我想起年轻时的美好回忆。” 提起自己的阅读情结,北京市海淀区73岁的李庆梅打开了话匣子。得知中华世纪坛办图书节的消息,9月2日早上6点,李庆梅就穿上雨鞋和雨衣,带着中午的干粮往现场赶。“这么多摊位,图书种类又多又便宜,我得货比三家再出手。” 李庆梅盘算着。当天,北京的大雨没能阻挡书虫们的热情,更多读者反而把整天时间都花在了淘书上。
  通过现场诵读和希腊诗人卡瓦菲斯来一场穿越时光的相遇、亲自体验3D打印技术如何“变”出以假乱真的苹果、现场聆听王蒙对当今文学创作的思考……9月1日至7日,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版权)局、北京市文联主办的第十二届北京国际图书节不仅为首都广大市民烹制出一道道可口的阅读盛宴,来自国内外的百余家出版机构也云集北京,分享发展经验。
  打造阅读盛宴
  图书节进展不到一半,东城区的董女士买书的花费已接近2000元,占了她当月总收入的1/3。“我们家老中青三代人都爱看书,这次新书的折扣跟网购基本持平,有的旧书低至3折。”董女士说。而为了吸引读者们的目光,各书店也使出浑身解数,从展区布置、折扣、图书特色上做文章。
  在连续12年参与、一路见证图书节成长的中国书店总经理于华刚看来,除了每次过百万元的码洋收入,“图书节更成了北京市的文化符号,大家共同享受阅读的乐趣,低折扣的销售趋势也让图书节聚集了更多人气,引起了普通市民对图书出版行业的关注”。
  本届图书节,中国书店还联手北京市文物局首次推出了“古籍善本特展”,包括国家一级文物在内的30件古籍善本亮相,年代最早的隋写本《大般涅槃经》、印于清乾隆五十六年的程甲本《红楼梦》、国内唯一用清宫廷黄锦装帧的《敬胜斋法帖》等典籍,生动勾勒了一部中国图书出版史。“把这些文物从库房里‘请出来’就是希望更多人能走近古籍善本,直观感受博大精深的典籍文化。” 于华刚说。
  创新不止于此。由北京市文联发起,来自京津冀三地180位文艺工作者的3000余件文学、美术、书法、摄影、民间艺术作品集体亮相图书节,向观众展示了三地文学艺术发展的最新成就。图书节开幕式当日恰逢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日,展区还专门设立了抗日战争题材文学作品展区,30多部抗战文学作品参展。
  数字出版走俏
  通过逛图书节,东城区的董文华老人长了很多见识。9月2日,他见到了崇拜已久的历史学者阎崇年,不仅听了阎崇年的讲座,两个人还一起合影留念。逛到数字出版展区的现场打印区,工作人员将他存在手机上的合影传输到终端打印机上,立马打印出照片。欣喜万分的董文华第一时间就请阎崇年在照片背面签了名。“这张照片很有纪念价值,数字科技帮我达成了这个心愿。”老人激动地说。
  只需用手机扫描借阅机屏幕上任意期刊、图书的二维码,即可将该内容免费下载至手机带回家阅读。龙源数字传媒集团研发的云借阅24小时数字书刊借阅机仅上市两个月就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这次图书节,研发方举办了云借阅免费体验活动,所有入场观众通过现场摆放的7台借阅机,可免费下载任意10本杂志和5本图书到手机。
  在首次举办的中国出版“走出去”论坛上,来自政府的决策者和出版业代表就数字化背景下中国出版如何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进行了研讨。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刘伯根直言:“数字出版开辟了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一片蓝海,促进了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的无缝连接。”
  共谋出版业未来
  “儿童英文阅读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可推荐的图书吗?”在首次走进图书节参展的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等国际出版机构的展位前,不少家长咨询起孩子的外文阅读问题。考虑到读者的需求,9月3日,剑桥大学出版社联手美国探索频道,专门开设了以“如何高效地进行外语阅读”为主题的讲座,受到不少读者追捧。
  “雅思、托福考试在中国一直很热门,但很多人并没有掌握科学的英语学习方法。这次参展,我们主要就是传递一种正确的学习理念。”剑桥大学出版社高级教学代表朱春凤表示,此前几天,他们还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对剑桥大学出版社来说,中国是很大的市场,图书节给了我们面对面了解中国读者需求的机会。”朱春凤说。
  对于业界对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期待,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进口管理司司长张福海指出,中国出版要想在国际社会拥有一席之地,必须要创新话语体系,打造融通国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使全体成员在同样的语境中对话。据了解,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在实施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对出版行业进行政策和资金上的引导。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