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则,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出版界近年来规划出版了一批相关主题精品力作,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建言献策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为了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有关部门组织编写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对全会《决定》进行了全面阐释,是学习领会全会精神的权威辅导材料。
  如何在法治的轨道上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切实做到所有的改革都于法有据?近年来,我国在立法、执法和司法领域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和突破?针对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法治热点问题,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热点解读》精选新华社一线记者、评论员公开发表的新闻稿件,经过编辑深加工、分类编排,将内容分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立法质量、严格依法行政、确保司法公正等篇章,通俗易懂、客观权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产品经理马云馨向《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介绍说,该社出版的《法治中国的宪法基础》基于我国现行宪法实施32年来取得的各项成就和经验,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具体内涵从宪法学的角度进行了解读,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法治中国与法治国家、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与依宪执政、法治思维与宪法思维等概念之间的价值关系和制度联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体现了党中央对依法治国的重视和推动的决心,这对于法学教育和法学读物出版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法律出版分社社长陈松涛表示,该社将约请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的专家学者对四中全会公报进行专题性解读,同时也有出版依法治国系列出版物的计划。
  法治实践类 总结经验 探索路径
  “民主法制构建和谐社会,出版责任彰显制度文明。”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副总编辑刘海涛认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作为核心主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法治呼唤法律,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没有法律的宣传、没有法制教育的普及、没有法治理念的生成和培育,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建成与完善,是不可能实现的。”在他看来,法律要发挥作用,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就需要人们学习、关注法律,需要全社会尊重、信仰法律。
  据刘海涛介绍,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自成立以来,推出了一系列体现法治精神、宣扬制度文明的图书。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立法纪实”全面记录中国法治进程,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成、法律立法编年、重要基本法律释解、国家“六五”普法分类解读、全国人大立法年鉴、中外古今著名法典比较研究六大部分,共计划出版百余种图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法治论坛”丛书已出版35本,其中,《依法治国与法律体系建构》通过对法律体系的基本理论、中国法律体系的内容、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的关系、国际条约与国内法等4个方面的讨论,全面探索中国法律体系的构建问题;《依法治国与法治文化建设》围绕法治与法治文化、中国特色法治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文化建设的法治保障3个专题,对法治建设与法治文化的基础理论,中国特色法治文化的发展规律、方法和途径,以及文化法治等问题进行了充分探讨;《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探究了法律与道德、法制与德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法治与法治文明等依法治国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论和重大实践问题;《依法治国与廉政建设》深入探讨了腐败的成因、依法促廉的制度构想等问题。此外,该社的《依法治国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依法治国与司法改革》《新中国法治建设与法学发展60年》《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图书,从各个方面深入探讨法律话题,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根据十八大报告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依法治国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通过审视过去的司法体制改革和总结过去的经验,分析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探讨当前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各种方案以及具体司法制度的改革,并进一步展望今后的司法体制改革。该书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深远意义。
  理论学术类 契合时事 关注前沿
  “总体来讲,与建设法治中国的伟大历史进程相互伴随的是,法治话题的图书逐步为读者所关注,市场表现也不错。”法律出版社法学学术出版分社高级策划编辑刘文科认为,这类图书虽然有的理论性很强,但是由于其对中国问题的深刻认识,也吸引了不少普通读者。
  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底线:公平正义与依法治国》契合当下时事,聚焦全面深化改革的热点和前沿问题,由18位国内知名的政治学家、法学家和社会学家的代表性学术文章结集而成,分为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依法治国与公平正义、依法治国与中华文明、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依法治国与依法治党五大部分,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
  法律出版社出版的《通往法治的道路——社会的多元化与权威体系》献策依法治国,通过法治重新塑造的权力结构和权威体系,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制度载体。《迈向法治主义》分为两编,第一编为法治主义之基本理念,包括中国主流法律概念之修正等;第二编为法治主义之具体制度,包括公私领域分离视角下的中国宪法再修改等。《法治秩序两重性》通过法治的“法律”维度和法治的“意义”维度两个视角,探讨法治与人权、法治与冲突控制、法治与法学研究、法治与具体制度建构等问题,反映作者对中国法治秩序建构的思考历程。


  ■表达
  收获更美好的未来
  □李国生
  中国已经进入了依法治国的快车道,这个快车道离不开法治文化的滋养,更离不开法治图书的浸润。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这是法治文化的发令枪,这是法治图书出版的集结号。出版、法学、政治学、文学各界有识之士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掀起法治图书出版的新高潮。
  事实上,在过去的10个月里,学术界和出版界联手,已经先后推出了一系列重量级法治图书,它们有的关注法治体系建设,有的关注依宪治国、宪法实施,有的聚焦司法体制改革,有的则译介西方法治国家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当然也有一批普法类图书问世,读来无不让人沉思、冥想、称赞。
  比如,人民出版社近日出版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书,由中国政法大学制度学研究中心编辑,李铁、李树忠、王凤鸣著,深入地解读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制度笼子”的重要论述,全面诠释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执政新理念、路径新选择、制度新设计,生动地回答了依法治国进程中制度与法律的相互关系等诸多热点、难点问题。
  “做人要有底线,治国同样要有底线。公平正义与依法治国,就是现代国家的底线。”《国家底线:公平正义与依法治国》一书开篇这样论述。这是我国当今最著名的18位政治学家、法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心声,也是国人的心声。该书把脉中国改革热点话题,从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依法治国与公平正义、依法治国与中华文明、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依法治国与依法治党五大方面告诉人们,法治中国的建设就是要“给国家一个‘确定性’的未来”。
  让我们静下心来,认真读一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莫纪宏先生著的《法治中国的宪法基础》。该书的序言《宪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开宗明义地告诉我们:“治国离不开宪法,改革不能脱离宪法,法治中国建设更是要牢牢守护住‘依宪治国’这个制度底线。”
  莫纪宏先生是一位多年潜心于宪法学、行政法学的学者,也曾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优秀成果奖,司法部、中宣部优秀论文奖等。阅读他的著作,让人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法律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法治中国”丛书,更是一套现实意义重大、更接地气的图书,目前已经出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季卫东教授的《通往法治的道路》、康奈尔大学法学院於兴中教授的《法治东西》,以及北京大学法学院刘剑文教授的《强国之道——财税法制的破与立》,随后还将有新书推出。
  从一定意义上讲,法治文化是一种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情理心心相通,与文艺出版息息相关,是中国近百年来不懈追求的理想期待,优秀的法治文化值得我们代代相传。我们出版界正是这一传承的重要一环。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法治中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就给法治图书的出版指明了方向,围绕国家法治体系建设、法治政府建设、法治社会建设多出精品图书。法治也需要文学艺术的推动,文学界也要创作更多的法治文学作品,让每个国人都知晓法治的真正价值、真正内涵,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个国人都树立起法治的信仰、宪法的信仰。
  唯如此,我们才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