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馆配业为我国图书馆提供了一个资源采集平台,建立了一种“集团采购”模式,为出版社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渠道,出版社、图书馆藉此销售、交易与合作平台,有效缓解了大批量采购与销售的难题。经过10余年的发展,馆配会形式单一、采购成本居高不下、不正当低折扣竞争等问题相伴而生。为了拨乱反正,使馆配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本文探究这些弊端产生的根源,提出了出台发货折扣的指导性意见、大力压缩过多过频的馆配会的近期治理举措,以及出台服务体系指标、建立馆配行业满意度评价体系、重视品牌建设等长期目标。
  关键词:馆配市场 低折扣竞争 发货折扣 馆配服务
  自2003年举办首届全国图书馆新书展示订货会10余年来,馆配业务从初兴到现在轰轰烈烈,为我国图书馆提供了一个资源采集平台,对图书馆丰富馆藏居功至伟;为出版行业扩大销量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营销框架,在原有的批销、零售模式之外,开拓了图书馆从出版社直接进货的新型供书新模式,很大程度地缓解了长期困扰业界的“隔山买牛”的困惑;为出版社、发行商、图书馆产业链上中下游三方提供了销售、交流与合作平台。
  2013年首届中国出版馆配馆建交易会秉着突出公益性和服务性的目标,共吸引参展单位508家(其中包括71家台港澳出版单位和7家馆建企业),展示图书21.5万种,向图书馆和馆配商提供可供书目总计55.9万种,共实现交易额3亿元,比相似性质的2013年北京图书订货会“图采会”交易额超出1.4亿元。这是馆配业务开展10余年来所取得成绩的集中体现。
  馆配具有独特优势:供需直接见面、图书品种新而多,实物采购,当场配书,到书快,到书率高,大规模、突出式采购的方式在更多地满足图书馆采购需求的同时,为出版发行企业创造效益发挥巨大作用。目前全国图书馆采购总码洋达50亿元以上,巨大的采购额必将为图书馆,包括农家书屋、科技书屋等益民工程,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提供更多更有针对性的读物,进一步丰富活动的内容和手段。
  在未来较长一个时期里,馆配图书市场的前景正如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刘拥军预测,将呈现七大趋势:第一,整体呈稳步增长态势;第二,城镇基层图书馆(室)成为增长新引擎;第三,馆配商日趋组织集团化、业务专业化、服务个性化、利益微利化;第四,数量增长平稳,码洋增长快速;第五,科技类图书更新率不断提高,大众文化需求旺盛;第六,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成为新宠;第七,海外业务开拓成亮点。尤其是城镇基层图书馆(室)、文化馆、农家书屋(草原书屋)、科技之家等将为馆配业务注入新的资金与动力。
  一、当下馆配市场最为显性的两方面不足
  经过10余年的发展,馆配市场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顺势而滋生了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诸多弊端:馆配会缺乏特色、泛滥;图书品种重复、图采人员挑选所需图书大费周折;馆配商之间恶性竞争导致馆配图书利润越来越低,出版社为了守住眼前的市场有时会陷入“赔本赚吆喝”的窘境;馆配商后续服务效率降低,难以完全兑现之前的服务承诺;地方小型出版社、专业性强和馆藏价值高的图书往往因为参会品种少而被忽略。
  1. 馆配会成本高居不下,收益越来越低
  当下,馆配会过多过频成为出版社发行人员头疼的大问题。已经过去的2013年全年有一定规模的馆配会达到70多场。到8月为止,2014年已经召开或正在筹备召开的馆配会已有30多场,而且每年9月是馆配会高峰期,新一轮的馆配竞争大战已经拉开了帷幕。除了每年一次的北京图书订货会“图采会”、全国图书博览会馆配分会外,许多省市新华书店、出版传媒集团、知名图书大厦、出版文化公司、各地专业馆配公司都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自的馆配会;一些省市的图书馆自身也举办馆配会;此外深圳文博会等相关会议也都附有图书馆配活动。
  在渠道为王、销售商占主动地位的市场竞争氛围中,过多过频的馆配会给出版社带来麻烦:平均5天一个馆配会的密度,为了不得罪主办单位,出版社发行人员往往疲于奔命,差旅费等成为了一笔巨大的成本支出。一个展位以10平方米计算,租金加上装修费、会务费、印制书目费,再加上各类应酬费用,一个参展商花费超过10万元并不稀奇。另外,每参加一次馆配会都要准备一套样书,一些大社一套样书就要十几万元,而且会后样书多有破损,无法继续使用。一些时候,馆配会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成交利润还不够支付差旅费,如此得不偿失的结局令出版社“哑巴吃黄连”。
  2. 馆配商之间恶性竞争,竞相杀价
  当下,过多过频的馆配会大多缺乏鲜明特色和清晰定位,办会理念、营销理念与运作模式缺乏进一步的创新,只是以单一的图书馆为主要的目标客户。一些馆配会码洋的“硕果累累”是以价格战为最主要手段换来的。馆配商之间竞相杀价,代收回扣等近距离恶性竞争,仿佛当初图书批发市场价格战的硝烟又重新升起。对出版社而言,馆配市场越来越“难为”,“即便是利润很低,投入产出暂时不成比例,也要抢夺图书馆现采的市场”,“事实上,现在图书馆采购的利润已经非常之低,处于‘纳米级’的利润。但是,为了跑马圈地,即便没有利润,也要参与竞争”,“先上车、后买票,先抢市场、后讲利润”。
  一些馆配商有意将订单集中在馆配会报订,以期靠量大使出版社让折扣,其实若仅如此也还是正当竞争,无可厚非,但是有的馆配商盲目大量要货,出版社即便是被订出去的货物也存在被退货的情况,当前馆配图书的平均退货率在10%左右,有的货物甚至存在被串货的风险。
  二、有效治理并完善馆配业务的举措
  在业界翘首以盼中,2014年5月23日,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图书馆馆配工作委员会(简称馆工委)正式成立了。馆配业终于有了自己专属的全国性专业工作机构。中发协馆工委第一次会议即通过并对外发布了《全国出版物发行行业图书馆馆配公约》,号召全行业建立健全自律机制,维护市场秩序,加强诚信建设,共同促进中国图书馆馆配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发协的授权,馆工委致力于在全行业内贯彻落实国家出版物发行政策;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向政府主管部门提供行业信息、发展需求和政策建言;搭建规范发展平台,完善行业自律,畅通信息共享,开展专业培训,举办行业展会,增进国际间合作交流,带动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馆工委所致力于的几项工作,可谓业界期待已久的,宜尽快实施并早日见到成效。
  1. 出台具体指导意见有效约束馆配图书折扣
  针对目前馆配市场存在的最为棘手的两大问题:恶性竞争导致价格大战、服务滞后;馆配会过多泛滥,市场严重透支。必须要出台规范馆配市场的具体指导意见,制定切实有效的行业约束措施,使尚处在急剧扩张期的非理性馆配会,逐步过渡到馆配商理性办会、出版社理性参会。实现上述目的无疑需要出版社、馆配商和图书馆共同努力,但是在各自的利益面前,仅仅靠业界人士与媒体的呼吁,显然势单力薄、收效甚微,不可能强力遏制恶性竞争,不可能真正构建起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馆配生态系统,更不可能在行业内建立起自洁自律理念。
  “2013中国出版馆配馆建交易会”上,中国出版协会发布了《关于规范促进出版馆配馆建健康发展的倡议书》,得到42位出版社、馆配商、新闻媒体代表的积极反应,大家纷纷表示,愿意为中国出版协会坚决杜绝压低折扣、请客送礼等不公平竞争手段,规范出版馆配市场秩序,提供市场和舆论支持。这一倡议本身也是“坚决杜绝压低折扣”的一项重要举措。借着隆重成立的契机,致力于“完善行业自律”的宗旨,馆工委可约请上下游三方协商,然后出台馆配图书折扣的指导性意见,供出版社、馆配商执行。此举是为了保证出版社最基本的利益,更为了促进馆配行业的公平竞争,不至于重蹈当年图书批销价格竞争的覆辙。
  2. 大力压缩过多过频的各类馆配会
  馆配会是企业的市场行为,本不宜过度干涉,但是在馆配市场集中度偏低、馆配商为了争夺市场而采用不正当竞争的手段,特别是有一方借助手中的渠道搞垄断经营,令出版社苦不堪言之时,馆工委当本着“政府的助手”和“企业的帮手”双重角色,履行“维护市场秩序,加强诚信建设”的宗旨,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广泛倡导理性办会,倡导减少重复办会,注重实效,降低办会成本;同时为“每年按需组织图书馆馆配会”提出统筹安排的意见。这个意见不一定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只要坚持广泛地推广和有切实举措地引导,二三年内必然可以规范馆配市场,因为馆配市场的上游环节——出版社是会积极响应的,这是馆配市场逐步走向规范的基础。
  3. 及早建立覆盖全国的网络馆配(图采)平台
  在杭州举办的“2013年度全国馆配商战略合作研讨会”上,北京人天书店有限公司提出了一个构想——组建全国馆配商联盟。组建行业联盟无疑是一件好事情,将来顺理成章地由联盟建立一个跨区域的全国性的书目平台和跨产品形态的集中交易平台,不仅提供现有可供书目信息,提供书目数据的交换与共享服务,而且利用这个平台满足各地各类馆配商、图书馆釆访、编目、数据交换、统一采购等需求;同时针对各方需求开展专业化的内容定制业务,如联合出版、共同组织会展、关联产品开发与销售等。这无疑是一件满足出版社、馆配商、图书馆三方的益民工程。只是从眼前看,组建全国性的馆配联盟并非任何一家企业,无论是国有新华书店或是大型民营书业企业能够具有如此的号召力。
  因此,当下具有可行性的做法是,由出版社、馆配商、图书馆之外的第四方建立这样一个功能齐全的平台,牵头者或说主办者必须是一个具有权威性的机构,类似于中国消费者协会“是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全国性社会组织”。这个主办者最理想的人选无疑是刚刚成立的馆工委,或说中发协馆工委与图书馆学会共同主办。
  建立这样一个大型平台肯定耗资较大,耗时较长,而且需要在具体实践中逐步完善其各项功能。如果短时间内不可能建成,不妨借鉴北京人天书店有限公司、武汉三新书业有限公司已有的馆配平台模式,借用或委托新华书店的大型网站,或国家图书馆中文采编部的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或是某个商业性的大型网站。这个平台不以赢利为目的,但是也不能够赔钱,要不赔不赚或是微利经营。总之要使“网上馆配会”尽快开业。
  4. 强化差异性、专业性和服务性,重视品牌建设
  当下,馆配会必须推陈出新,急需从数量和规模的竞争过渡到质量与效益的竞争,再发展到品牌和服务的竞争。北京图书订货会“图采会”、全国图书博览会“图采会”由于是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和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主办,从而形成了规模大、品种全的全国性品牌。在馆配会整合竞争期,尤其要把已有的馆配会品牌做大做强,推而广之。近些年来,随着图书发行渠道日益多元化,一年一度的全国图书博览会已经由图书订货会的强有力的补充越来越演化为业界交谊会,原有的订货补充功能逐步淡化。因此一些业界人士主张,改革全国图书博览会形式与主要功能:把全国图书博览会直接改为业务专一的全国范围的大型馆配会,打造全国馆配业务的第一品牌,在图书品种、销售折扣、数据交换、配后服务等各个方面,为其他各类馆配会树立标杆。从2015年起全国图书博览会将改为每两年召开一次,但是每年三四月份的全国馆配会仍应该照常举办,加上9月的秋季馆配会,每年召开3次全国范围的大型馆配会,会次密度是比较合理的,不会增加出版社的负担。
  此外,通过多种方式交流、推广江苏新华集团“中国·南京馆藏会”、北京百万庄图书大厦“主题”馆配会、武汉三新书业有限公司等地方版馆配会在服务与专业上的特色之处,针对区域不同、专业不同、读者对象不同的各类图书馆,开展购书单位目标明确,或是图书品种专一的小型馆配会,从而促成有特色、有能力的馆配商形成各自的地方性品牌、企业品牌。
  5. 以制度为准绳综合治理、完善馆配市场
  出版行业主管部门应鼎力助推馆工委在积极宣传《全国出版物发行行业图书馆馆配公约》的同时,组织建设馆配业务各项制度:①针对出版社、馆配商制定商品质量、商品服务、售后服务的指标体系。②明确馆配商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资质证明、服务体系质量证明等,设置馆配行业准入标准,限制“滥竽充数”者。③对信誉与业绩俱佳者,要从政策上、舆论宣传予以帮助,未来能够在人力、财力上予以直接的扶持。④要建立馆配行业满意度评价体系,发挥满意度评价体系的监督与激励作用,引导出版社、馆配商真正重视消费者利益。⑤馆工委要开通消费者投诉渠道,提升投诉处理能力,以利于将来建立并完善馆配环节的救助体系,更好地履行行业组织的法定职能,从法律法规层面保护馆配各方的合法权益。⑥要经常性地组织业界开展馆配业务的科研论坛,深入开展馆配业务规律和对策的探讨,及时根据新出现的动向制定应对、引导举措,推广品牌馆配会的成功经验,使我国的馆配业务及早克服弊端,在二三年内走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来源:出版发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