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能跟名人沾上边,如名人作序,名人推荐,名人轶事等,那么封面题字、封底语录、腰封、海报、宣传语等等,几乎全是讲人而不讲书。
  所谓“粉丝经济”的概念,其实就是“向读者筹款,借粉丝推销”。像这样,书的质量谁来保证!到头来被忽悠的,还是买书的读者。
  图书营销和图书广告,似乎已游离图书的内容,而异化成商场推销术的比拼,这当中,失去了文化与诚信,人们看到的,只剩下卖弄、离谱、乃至低俗。
  图书宣传是图书营销中重要的环节,如何设计图书广告语自然大有讲究。早期的广告语,多是朴实的内容提要。自从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图书广告语的面貌出现巨大变化。起初用词还是与书的内容有关,可是近几年发现越来越变味,严谨的图书宣传,几乎被离奇的炒作淹没了。仅举几例。
  其一,不是宣传书,而是宣传人。傍名人的图书宣传,如今无处不在。只要能跟名人沾上边,如名人作序,名人推荐,名人轶事等,那么封面题字、封底语录、腰封、海报、宣传语等等,几乎全是讲人而不讲书。其实不少名人,根本没看过、至少没细读过这本书,无非是帮人捧场而已。
  其二,夸大销量,蒙你没商量。见报载,最近一套引进版童书的出版者,广告称该书累计销售达七亿册,居“全球销量第一”。可是去年另一套引进版童书 《视觉大侦探》,刚刚声称“全球销量超过十亿册”。究竟谁是第一?反正吹牛不花钱。
  这些出版者还喜欢搬出“《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来为自己的忽悠做依据。什么“五十周高居《纽约时报》畅销图书榜首”、“风靡美国七十年”等等。其实是有些书商在撒谎。有记者在当当网上注意到,声称登录过“《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的图书,就有将近五百种在售。曾有书商声称《曾经的秘密》,是“力压《乔布斯传》《达·芬奇密码》,2012年《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一名”。事实上当年第一名是《刺杀肯尼迪》,《曾经的秘密》连前五都没进。那些广告中的销量,明显是夸大的。
  其三,制造虚假信息,刻意吸引眼球。诸如利用图书广告语,卖噱头,吊胃口,尽极炒作之能事。有的雇人点击,花钱买榜,在广告上炫耀畅销;有的先“骂”后捧,先造谣再辟谣,设法调动舆论;还有的小题大做,散布假信息,刻意制造新闻。前一阵被查处、取缔的一批养生书,其虛假骗人的广告语,就是这类恶劣的典型。
  其四,利用新业态,转嫁营销风险。这是最近出现的新现象。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时下网上书业出现“粉丝经济”、“作者营销”之类新概念。即利用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通过用户生成内容,集合出拼贴的“戏作”。这种被称作“众筹”的出版业态,因为图书内容、质量的不确定性,以至把本由一方承担的出版风险,推由两方或更多方来共担。
  其做法也有多样。不同的书,大多面向专业读者,在特定的专业沙龙中推销。有些还推行精神与物质一起卖。如卖情感类的书,搭售化妆品;卖游记书,能和作者亲历书中提及的景点; 更多的是卖书带送礼。所谓“粉丝经济”的概念,其实就是“向读者筹款,借粉丝推销”。像这样,书的质量谁来保证?到头来被忽悠的,还是买书的读者。
  凡此种种,都表明图书营销和图书广告,似乎已游离图书的内容,而异化成商场推销术的比拼,这当中,失去了文化与诚信,人们看到的,只剩下卖弄、离谱、乃至低俗。或许有人会争辩说,市场竞争不相信眼泪,怎么做都是为了赚钱,这也是实情。但是,正当竞争绝非不讲职业道德,更不是可以不择手段弄假哄人。中央领导在最近一次座谈会上强调,文艺不能做市场的奴隶。这应该也适用于传播与建设文化的出版。基于此,我认为,图书广告,包括各种形式的图书宣传,都应该回归书本身,提倡就书论书,凭书说事,摒弃那些脱离图书、花哨不实之炒作。明知市场经济下,这个提倡苍白无力,不切实际,但我仍想呼吁:
  首先,出版人要自重自律。不论是国营还是民企,也不分实体还是网络,你搞出版,你就该有出版人的文化和道义自律,不能掉进钱眼忘乎所以。其次,主管部门要加强市场监管。《广告法》规定,“使用虚构、伪造或者无法验证的科研成果、统计资料、调查结果、文摘、引用语等信息作证明材料的”,属于虚假广告。夸大不实的图书广告,也属于上述范围。工商和出版主管部门,很有必要重视和加強图书广告的监管。再次,出版、发行的行业社团,应该把规范图书广告,列入行业交流、自律的活动项目。譬如,适当时候组织一次优秀图书广告设计及图书广告语的评奖,奖励好的,也会约束差的、儆戒坏的。有人肯去做,这也算是一种创新吧。

(来源 :文汇读书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