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绘本编辑来说,对待文章,要有“字斟句酌”的细心和耐心,对待绘画要有“分毫必争”的执着和谨慎。惟其如此,才能把一个精致的绘本,美美地搬到读者眼前。本文结合笔者编辑《羽毛》、《外婆住在香水村》(中少总社)的工作,讨论图画书编辑的这两个金律。
金律1
字斟句酌增减一字须讲究
《登徒子好色赋》中如此形容女子的完美无瑕:“东家之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绘本的文字篇幅本就不长,多的也不过一两千字。因此,绘本编辑要特别注重字词的斟酌筛选,每个句子都应该追求以最完美的形式出现,每个字都应该找到它在其中无可替代的意义。
例如《羽毛》一书内文作者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内文短短1600多字,叙事层层推进,语言纯净凝练,画面感十足,并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在编辑内文时,重复的表达要谨慎避免,句式的微调契合故事的哲理。比如原书开头原文,“这天,一个男孩儿和一个女孩儿路过她身边,把她捡了起来……”笔者以为:第一,两个她,语感上重复。何况翻开新的一页,第一次出现主角,最好出现主角名字,而不是代词。第二,“路过”已经可以交代“身边”的意思,略显累赘。于是,谨慎地改为:““这天,一个男孩儿和一个女孩儿路过,把羽毛捡了起来……”。
《外婆住在香水村》的文本编辑过程中,类似的字斟句酌也很多,比如细节要讲究对应。外婆去世后,小乐用童言童语化解妈妈的苦痛。看着天边的夕阳,小乐说:“妈妈,你看,外婆在天上煎蛋呢!”天空下雨,小乐说:“外婆,你不要在那里洗衣服啦!水都滴下来了!”……妈妈终于觉得宽解,温柔地搂着小乐说了一段话。原文是:“我想,我的妈妈真的是搬到另外一个香水村了,她在那里一样洗碗、洗衣服、喝下午茶,对不对?”笔者考虑到,前文出现了煎蛋、洗衣服、喝下午茶,但是并没有出现洗碗。为了细节的讲究,于是将“洗碗”改为了“做饭”。类似的细微改动,读者不易察觉,有时甚至作者本人都注意不到,但这并不意味着编辑可以不重视。因为,只有所有的细节都是编辑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精细加工过的,汇合在一起,才能为作家的作品穿上“最美丽的嫁衣”。
金律2
分毫必争讲究一分一毫的细节
绘本的画,是讲述故事的图画。画家用材料、技法、造型、线条、色彩、肌理等作为语言参与图画书的创作。画纸纹路的横或竖、画笔的软硬、线条的粗细、色彩的明暗、肌理的细致程度,都是画家思想、情感、情绪的细微表达。因此,绘本编辑必须具有“分毫必争”的执着与谨慎,才配得上优秀绘本画家的专业和敬业。反之,如果编辑简单粗暴地对待绘本的图画,就容易出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悲剧。
《羽毛》的巴西绘者、2014年安徒生奖插画奖得主罗杰·米罗很喜欢曹文轩的文本,马上决定投入该书的绘画创作。细看《羽毛》的绘画,不难发现,几乎每一页原画的画纸纹理都是不一样的。那些或横条或竖道、或粗糙或细腻的画纸,或烘托气氛,或表达情感,十分妥帖地参与了故事的讲述。每一页都有半片形态各异的羽毛,硬壳包封的封底上有一个约50厘米宽的小折页。为了沟通方便,我和罗杰·米罗约定将之称为“书的耳朵”,耳朵上唯有半片蓝色的羽毛。经过不懈努力,“耳朵”上这半片羽毛与每个内页上的半片羽毛,左右恰好组成一片完整的羽毛。
《外婆住在香水村》的画者是德国画家索尼娅·丹奴斯维奇。该书文字作者方素珍是个绘本的行家里手,对图画及每个细节都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经过基本的历练,编辑对图画书也变得苛刻起来。索尼娅远在德国,文化差异很大,沟通必须用英语、通过邮件。因此,《外婆住在香水村》将近一年的绘画、编辑过程走得磕磕碰碰。好在索尼娅是个自我要求相当高的画家,她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决意要把它画到最好。她一遍一遍地修改画稿,以至于有时候,编辑拿到新的画稿之后,和原画稿相对比,都很难看出修改的细节。
两个“博弈”的细节,佐证了本文观点——对待绘画要有“分毫必争”的执着和谨慎。当然,绘本编辑对待文章的“字斟句酌”、对待绘画的“分毫必争”绝对不是割裂的。绘本编辑必须同时面对文字和图画,综合考量,如此前提下的“字斟句酌”和“分毫必争”才是有效的,才能让一个绘本成为尽可能完美的艺术。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