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图,找中图”这句在业界广为流传的顺口溜,道出了中国地图出版社(以下简称中图社)在专业出版领域的优势地位。如果说“专注”这个词成就了过去中图社关于地图出版的专业品牌,那么,如今的中图社正赶上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历史大潮,将“融合”“跨界”作为自身“专注”之外的另一注脚。
    今年恰逢中图社成立60周年。60年,对于一个人而言,人生即将进入暮年;而对于一家仍在快速发展的文化企业而言,正处于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中图社正努力构建传统出版、文化创意、互联网服务的三维立体式发展格局,其倾力打造的专业化、集团化、数字化、多元化、国际化的国家地图文化产业航母已起航。
    立足地图主业
    探索数字转型
    中图社不久前出版的《邓小平光辉历程地图集》,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地反映了邓小平同志的光辉历程,为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献上了一份特别的礼物。“虽然我们部门成立时间不长,但为国家领导人提供地图编制服务的任务一直都有,它几乎和出版社建社时间一样长。中图社先后为各级领导提供地图编制服务300余次,共有1万余幅地图。”中图社地图应急保障服务中心主任芦仲进说。
    除了为国家领导人提供专门的地图编制服务,中图社的社会责任还体现在其主业——参考地图出版上。《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了解到,中图社的参考地图至今已出版1.5万个品种,累计发行45亿册幅。2014年,中图社参考地图市场在销品种750多个,实现发货码洋1.7亿元。出版社实施市场全覆盖战略以来,参考地图市场占有率逐步攀升,目前已稳居56%以上。
    面对互联网地图、手机地图的广泛应用,中图社在地图出版上有着清晰的角色定位和发展思路。芦仲进说:“和互联网地图应用有所区别的是,中图社侧重于参考地图的知识提炼和服务。”中图社业务管理中心主任周涛同样表示,中图社更注重提供地图的知识体系和专业服务。
    近年来,中图社在参考地图的数字出版上积极探索。在基础地图数据库建设上,2007年,启动了比例尺为1:25万的中国地图数据库建设;2011年,启动了比例尺为1:100万的全球基础地图数据库建设;2012年,启动了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大比例尺地图数据库建设项目。在数字出版技术研发上,中图社利用自身技术开发了用于数字产品发布和服务的“千图网”,集成网络地图、数字产品、地图定制、项目案例、地图游戏等功能模块。“在参考地图的数字出版转型上,不能完全背离传统出版,而是要在传统出版过程中,同时进行数字出版的思考,将参考地图进行多种渠道发布,以满足读者群的多种需要。”中图社数字出版分社社长司连法说。
    教材是中图社的支柱板块之一。目前,中图社教材出版分社年出版800个品种,年发行数千万册,销售码洋5亿多元。“在教材政策性降价、学生人数下降、免费教材使用等不利因素影响下,我们社保住了教材发行的大盘,不但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实现了稳中有升。”谈及教材出版现状,教材出版分社总编辑田忠如此表示。对于未来的教材出版,田忠认为,纸质教材和电子教材的融合与相互支撑是发展趋势。在此方面,中图社围绕教材出版主业已经开展相关探索,启动了网络教育平台的论证,并将从与教学有关的方面继续不断延伸与拓展。
    依托专业特色拓展大众出版
    依托专业优势打造有特色的大众图书,这是中图社大众图书的角色定位。近年来,中图社以转企改制为契机,不断调整发展思路,其中大众出版板块就是该社拓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在组织机构改革上,2011年以来,中图社陆续成立了大众出版分社、文化生活出版分社等部门,致力于成为大众出版类产品的品牌基地。3年来,中图社逐步打造了旅游、人文社科和少儿产品3条产品线。
    “听说我们要出大众书,很多人以为是菜谱、养生、美容美体类方面的。实际上,我们的大众出版不是泛泛的大众出版,而是依托出版社原有的地图优势来做大众类图书,所以我们的大众类图书选题都跟历史、地理结合起来,这既是我们的特色,也是我们出版社大众出版的一个优势。”大众出版分社总编辑余凡如此表示。
    余凡坦言,中图社这个名字给读者的烙印太深了,专业出版社也出大众书,这在读者的认知度上确实有些难度。“相反,利用好特有资源开发一些特色选题,反倒成为中图社大众出版的优势。”比如,中图社出版的《十年徒步中国》《31天穿越罗布泊》《最欧洲:我的自驾3万里》《小驴佳佳:画说非洲》等大众类畅销书,有的随书附赠地图,有的手绘地图风格和作者的年龄段相结合。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众出版领域,中图社还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国际合作,2012年该社与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的旅行指南出版商——澳大利亚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力图在中国打造全新的孤独星球中文版旅行指南系列。截至2014年11月初,中图社LP项目部共编制出版了52种孤独星球旅行指南。其中,国际版36种,国内版16种,基本覆盖了中国旅行者喜爱的国内外热门旅行目的地。
    融合地图文化聚合创意资源
    2014年对于中图社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不仅是指中图社走过了60年的光辉岁月,还是指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中图社在原址上重建的建筑面积达4.5万平方米的国家地图文化产业基地今年投入使用,这足以看出中图社掌门人对发展战略的谋篇布局——以地图文化与创意为核心,建设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地图出版政治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都非常强。”周涛说,今后,中图社除发挥好地图出版的专业优势外,还将以地图文化为核心,以创意和科技为助力,发挥地图独特的文化承载功能,融地图创意和艺术于生活,为消费者提供实用性、创意性与艺术性兼备的地图文化创意产品与服务。
    在实践探索上,2013年7月,地图文化与创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为地图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提供了研发平台和智力支持。此外,中图社承办“美丽中国”全国国家版图知识竞赛和少儿手绘地图大赛,举办全国地图创意设计大赛、首届中国地图文化节暨地图文化论坛,成立中国地图文化创意产业联盟等,充分借用外脑和外力,加强地图文化创意资源的聚合,实现地图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规模化和系列化。
    正如中图社社长赵晓明所概括的:“专注即在地图、教材、教辅、测绘书刊、地理、历史等强势主业上更加聚焦,打造权威产品,强化集团市场龙头的主导性;融合即以相关多元化发展为重点,融合相关的资源、技术,通过不断拓展主业产品多元化经营,提升产品效益;跨界即把专业出版放到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大格局之中,通过不断推进出版社业务向文化创意领域,但又不限于这一领域,拓展发展空间。”
    60年一甲子,满怀希望,中图社正以地图文化与创意为核心,以地理信息技术与地图文化为支撑,以融合发展、转型升级为战略,向全面建设上游与地理信息产业衔接,中游夯实传统出版业务,下游向地图公共服务、地图文化及旅游服务延伸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之路进发。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