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汲取力量
12月13日,在位于南京城西江东门茶亭东街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广场前,为南京大屠杀30万死难同胞而设立的首个国家公祭日的国家公祭仪式隆重举行。在首个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由中国作协副主席、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历时一年创作完成的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全纪实》(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出版,可谓是向首个国家公祭日的献礼之作。何建明表示,以立法形式设立国家公祭日是直面历史的重要举措,我将这部60万字的报告文学,献给这个特殊的日子。
今年年初,何建明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处了解到,目前国内尚无一部全面、系统记述南京大屠杀的纪实作品,鉴于此,他开始了这本书的写作,动机很简单,“只要没有人写它、没有人把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写好,我就必须去写”。
为了完成这部报告文学,何建明查阅了4000多万字的历史档案,这其中包括中日两国的资料、日本人写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和军方资料等,在采访幸存者和诸多研究专家后,纵观今日中国与世界现实时,“一直在思考中华民族到底应该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悲剧中吸取什么这个问题,这也是我创作此书的根本所在”,何建明说。在何建明看来,告诉读者南京大屠杀的本来面目是重要的,但更关键的是要反思战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望这段沉痛的历史,我们不仅仅是为了铭记,更重要的是从中反观历史、观照现实,避免重蹈覆辙,从中汲取智慧,获得未来前行的力量。
已逾花甲之年的贾平凹,可谓是不折不扣的“文坛劳模”。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版长篇小说《浮躁》开始,几乎每隔两三年,就有一部长篇小说问世。今年下半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老生》(人民文学出版社)已是他的第15部长篇小说。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勤奋且高产的作家,在多年的文学创作历程中,一直在不断地进行各种尝试与突破:《古炉》是对于“文革”历史客观冷静的叙事和对于政治、人性的思考,《带灯》是首次以女性为主角的尝试,而在新作《老生》中,他又首次尝试民间写史的叙事方式。但是,这次尝试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曾3次中断,他自称“这一本《老生》,就是烟熏出来的”。而印在封底的那句“我有使命不敢怠,站高山兮深谷行;风起云涌百年过,原来如此等老生”,亦是其创作过程最深刻的体会。
《老生》以一位近乎不死的、在葬礼上唱丧歌的唱师为主角,把四个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故事连缀成一部大作,通过他的记忆来讲述中国近代的百年历史沧桑。为何要选取唱师作为叙事人,对此,贾平凹说:“唱师是社会最基层的一个人,以他的面貌来看这一百多年来的过程,这个人超越了人和事,完全让你看到了人生的那种大东西。”而每个故事开始前借用《山海经》的章节,更让这部小说颇具魔幻色彩。
拥抱未来 追逐人生
不确定的未来对于我们永远充满想象力和诱惑力,因为它的神秘感让我们觉得一切都充满着变数,也激发着我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心。如果现在告诉你一个清晰可见的未来,它不是来自塔罗牌的占卜,也不是来自巫师的水晶球,而是基于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大数据时代的精准推算,你对未来是否还会充满期待?它不再“犹抱琵琶半遮面”,而是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在《赤裸裸的未来——大数据时代:如何预见未来的生活和自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一书中,作者帕特里克·塔克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数据比人更了解人自身的未来。他并没有过多拼凑臆断大数据下的未来,而是收集了大数据在今天现实社会中发生巨大影响力的真实事件和案例,通过大量访谈和调查,提取了各领域的权威人士有关现实的观点和对未来的预期,展开了有关未来社会各领域的翔实可信的图景。
我们的生活时时刻刻依赖于大数据,世界会记录每一件我们做的事情,并将其用于构建成我们的未来。在新一轮技术浪潮的裹挟下,我们的人生似乎变得可以量化,未来将一丝不挂。帕特里克看到了这个巨浪,并尽可能全面地向我们描绘它的所有棱角,它在带给我们超乎想象的巨大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活得史无前例的透明。
未来将会怎样?帕特里克大胆预言:“大数据时代”只不过是一朵小浪花,终将会被更新、更前沿的“物联网时代”取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将又一次被颠覆。不管如何变革,人类秉持“科技创造美好生活”的初衷一如既往,而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不绝动力。
历经人生起落的褚时健,从“烟王”变身“橙王”,86岁的他改变了我们对橙子的定义:这不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个励志传奇。“褚橙”让耄耋之年的褚时健再次走进公众视野,成为关注的焦点,他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坚持就是胜利,生活永远比想象中的更精彩。正如冯仑对他的评价,“一个人跌倒再爬起来并不难,难的是从至高处落到最低谷,还能走得远,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在褚老身上,似乎有一种‘超能量’,这种能量,来自他做人、做事的高标准与严要求。也正是这种超能量,使他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作为褚时健唯一授权的传记《褚时健:影响企业家的企业家》,用客观的文字记述了他80年来的人生经历,讲述了他从事不同职业时所经历的故事,并总结盘点其人生的成功经验。而褚时健在本书的序言中阐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不管是给国家干还是为自己干,我都有一个不变的追求,沾着手的事情就要干好。大事小事都一样。我有过失败,有过教训,能走到今天,还是个性使然。我这个人的性情就是不服输,用句时髦的话说:看重自我价值的证明。我希望对我的家乡、对我的民族、对我的国家做点好事,我们这一代人,逃不掉的有一种大的责任感。干好自己的事情,这就是我的追求。”
探索宇宙 讲好故事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承载着科学技术创新的明天。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如同永无止境的接力赛,需要一代代人持续不倦的求索与创造。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走进科学、爱上科学,了解科学探索、技术发明的过程就是追溯科学知识的来源,有时候比让他们知道科学结论和成果本身更加重要,因为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更能真正影响孩子的一生。
航天、太空探索、星际旅行,到处闪耀着人类的智慧。《人类昂首奔赴太空的119个伟大瞬间》(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是入选2013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的《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19个伟大瞬间》的姊妹篇。航天领域研究专家刘进军以时间为序,全面评述了人类有史以来奔赴太空探索的119个里程碑事件,从最早的万户飞天到如今的多星发射竞赛,一个个闻所未闻的太空故事,一段段惊心动魄的航天传奇,一幅幅令人神往的宇航蓝图,一座座人类航天的伟大丰碑……图文并茂地绘就了人类太空探索的历史进程全景图,展示了人类强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人类昂首奔赴太空的119个伟大瞬间》以开阔的视野,生动的文笔,寓科学性与专业性于一体,蕴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身,激发孩子们的科学兴趣,启迪他们的科学梦想,是一部优秀的儿童科普图书。
作为“书香中国·2014北京阅读季亲子阅读推广大使”,小雨姐姐每天都会在广播里为小朋友们讲故事,一代人听着她讲的故事成长起来。为了把世界经典童话、寓言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她每天在录制完节目后都会加班加点地改写这些经典故事,以孩子的视角和他们能接受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给小朋友们听。
今年,小雨姐姐迎来了为小朋友讲故事的第20年,在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将这些年讲故事的心得和方法集结成书——《怎样给孩子讲故事》(接力出版社),指导父母如何给孩子讲他们喜闻乐见的故事。讲故事是儿童获得智慧,积累一生财富的重要方法。在这部书中,小雨姐姐指导父母如何为孩子选择合适的故事,如何给孩子讲故事,如何用故事帮助孩子成长,如何为孩子构建一个美好的“故事”世界。而为孩子讲故事的过程也是父母和孩子一同成长的过程,共同感受彼此的进步。
《童年的消逝》作者格雷厄姆·格林在谈到童年时代时说,或许只有童年的书,才会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孩提时,所有的书都是预言书,告诉我们有关于未来的种种,就像占卜师在纸牌中看到漫长的旅程,这些书都影响到未来。希望有更多“有童心、有童趣、讲童言”的少儿出版物浸润孩子们的童年,成为影响他们未来一生的生命之书。
■评家榜论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的相遇。有些相遇是我们梦想已久的,有一些则是不期而遇的惊喜或磨难。事实上,大人们绞尽脑汁写下了那么多给孩子们看的书,在这些充满着热切期待的文字里,暗含着我们想让孩子们在未来或现在与什么相遇。
为了能够让孩子们和那些美好的书籍不要擦肩而过,大人们真是使出浑身解数,让故事变得尽量有趣、幽默、好玩,好让它们像小鸟一样,长出轻盈的翅膀,一下子就能飞到孩子们的心里去。
——李东华
什么是好书?好书的标准是什么?怕又是个无解的难题。我的意思不是说没有标准,而是标准太多,没有统一的标准。然而,没有统一标准是正常的,有了统一标准,反而不正常了。这是因为,每家推荐评选活动所设置的想象中的读者不同,有广有狭,有高有低,还有地域、群体、趣味、品格的差异,因此,好书的标准也只能是求同存异、异中求同。这个“同”,就是只选有益的,不选有害的。这也就是我所谓好书的底线。
——解玺璋
随着互联网开放思维的普及,随着大数据越来越常态的应用,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越来越透明的时代。如《赤裸裸的未来》中未来学者塔克尔所言,遥感勘测的时代到来后,实时数据的收集和传输,使电脑对我们自身和周围环境信息的了解分析比我们自身的感觉还要精准,生活的惯性和节奏使遥感技术具有更高的预测性,个人生活和公共环境也会相应的改变,最终,人类自身会进一步进化。
——李杰
民族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古往今来,不断轮回。
文学需要突破和创新,但更应该满怀敬畏之心。在时间之河流淌着的传统历史文化,涓涓不息,仍然是今天文学阅读中的瑰宝。
——马季
进入12月,每个人的生活都开始提速。往往就在这告别时,人才会倍觉珍惜。
良好的习惯,让我们的生活有序而高效,这需要用心总结和坚持不懈。我们改变不了自己的本性,但可以改变自己的习惯,尤其那些内在的制约我们发展的习惯,它是我们生命的负资产,积累下来就是这一年的坏账。新年就到,何不改改习惯,轻装上阵。
——贺超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