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们听到了一些报纸休刊的坏消息,也常常因为不甚理想的广告业绩及“报业冰河期”等唱衰纸媒的论调而感到焦虑和苦恼。诚然,造成传统媒体行业整体不景气的原因涉及经济环境、技术变革及读者需求等方方面面,但说到底,传媒业作为一种创意产业,发展关键在于有没有足以抓住读者眼球、吊住企业主胃口的金点子,能不能形成可持续运营的好模式。
  本次盘点,我们联合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分会梳理出年度商业创新案例,并约请4位专家对其创新性及借鉴价值进行点评,以期为报业经营开启一些新思路。
  顾问团成员
  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分会主任 梁勤俭
  华闻传媒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 冯玉明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 赵子忠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媒介转型研究室主任 魏武挥
  品牌延伸金点子·光明日报社“镜头里的中国乡村教育”
  创新亮点:小切口反映大公益,持续挖掘品牌价值。
  经济效益:企业赞助200万元。
  说起“寻找最美乡村教师”,你一定不陌生。这一由《光明日报》发起、自2011年开始推出的大型公益社会活动取得了巨大反响,在全社会掀起了尊师重教、关注乡村教师与乡村教育的风潮,目前已累计评选出30多位“最美乡村教师”,数百名“特别关注教师”,连续3年举办颁奖典礼并于教师节前后在央视播出。
  2014年,当“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走到第四个年头,不论是主办方《光明日报》还是公益合作伙伴蒙牛集团,都希望能在以往的活动经验基础上,谋求突破点。
  如何让传播更直观、更具冲击力、更能促成反思或行动?如何使公益更简单、更方便参与、更与生活紧密相关?为此,光明日报社今年提出了“镜头里的中国乡村教育”活动设想,以影像的方式记录当下中国乡村教育的现状。
  该活动自6月6日启动,由6位中国当代著名摄影家带队,近30名摄影师、摄像师在6月期间深入10所乡村学校考察拍摄。与乡村师生同吃同住的艺术家们用镜头记录了中国乡村教育的真实场景。
  此次活动历时4个月,其图文和视频成果在《光明日报》、光明网、《新京报》、腾讯等媒体上以专栏、特刊、公益广告、专题等方式充分展示,9月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图文书《六月少年:中国乡村教育影像志》。
  专家点评
  梁勤俭:《光明日报》策划执行的这一项目之所以能做到“高大上”,一是在项目的选择上符合自身定位,以关注乡村教育为切入点,口子虽小,但特色鲜明、主题突出,始终紧紧扣在了服务中心大局上;二是活动主办者特别善于调动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使活动能做到有声有色,影响力广泛,气度不同凡响,传播效应得以持续发散;三是活动方案注重为公益行动的合作伙伴量体裁衣、度身定制,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同时,使投资者的诉求能得到较好的体现,如此做法有利于类似活动的长期开展。
  产业链拓展金点子·浙江日报社高考服务季
  创新亮点:内容生产转型行业服务,系列产品开掘刚需市场。
  经济效益:整体营收突破800万元,其中新媒体产品创收增加50%。
  10年前,在大多数媒体尚未察觉高校报考这一市场时,《浙江日报》捕获先机,针对高考志愿填报的实用性需求,与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合作推出《浙江日报高校报考指南》特刊派发给学校家长,受到欢迎;10年后,这份指南已发展成为涵盖纸媒、现场咨询服务(全省巡回高校招生咨询会)、移动飞信服务(高考飞信答疑服务)、淘志愿APP应用和应用型网站等全方位、立体式的系列服务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崛起,浙江日报社开始思考如何利用新技术、新思维推动高考服务季的升级。2013年,浙报联合省内志愿填报专家共同开发的“志愿填报智能设计系统”APP——“淘志愿”上线试运行,与之匹配的应用型网站也同时上线。这“一网一应用”,利用高考服务季多年积累的数据库,结合考生输入的报考学校批次、排名、专业方向等个性化信息,为考生和家长推荐准确度高且个性化的高考志愿填报方案。
  2014年,“淘志愿”系列产品升级正式上线后,不仅深受考生青睐,还吸引了高校与学生用品供应商的广告投入,为高考服务季开辟了纸媒营收外全新的营收渠道与营收模式。下一步,浙报计划启动“淘志愿”APP和网站的再次升级,提供更多功能的报考方案服务,并通过区域加盟合作等形式,将高考服务季打造成为升学志愿报考服务第一平台。
  专家点评
  魏武挥:这是一个典型的内容生产转服务的商业案例。通过切中某一人群的刚需,并在一个特定时段中成为高频产品,《浙江日报》得到了用户(考生及家长)与客户(广告主)的一致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种模式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产品“护城河”(壁垒),以应对跟进者的竞争,因此它需要加速扩大覆盖面,形成市场意识占有率。
  线下活动金点子·南通日报社“潮起新市北 魅力港闸行”大型新闻行动
  创新亮点:接地气、聚人气,实现多方共赢。
  经济效益:创收160万元。
  2014年,江苏南通日报社尝试部门联合、行业整合及人群聚合,策划了“潮起新市北 魅力港闸行”大型新闻行动,通过不同以往的模式开辟出一个广告投放增长的新渠道。
  这次新闻行动源于港闸区委、区政府针对近期房地产企业销售情况不佳的问题,希望通过媒体宣传为房地产企业和购房者搭一座桥。
  以房地产的产品作为活动诉求,对于读者和企业已经没有新鲜度。为此,经过与区政府多轮的探讨和协商,南通日报社确定了以港闸区各家房地产企业的配套为切入点,展现港闸区近年来的发展面貌和成长历程的报道思路。
  新闻行动从策划到活动结束历时3个月,南通日报社旗下《南通日报》《江海晚报》围绕该区经济、城建、民生、人文等多方面进行了密集的深度报道、专题报道、新闻评论,一系列整合传播在短时间内形成密集的舆论氛围,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为了增强贴近性、可读性、服务性,采编团队设法在活动内容与读者兴趣上寻找结合点,从读者的角度来写新闻、做报道,使原有枯燥的“硬新闻”实现了“软着陆”;同时,运营小组同期策划了“千人看港闸”活动,在全市召集1000名热心市民参观、体验,与此次活动深度联动、有机互动,让新闻行动更接地气。
  连续利用10个周六下午,带领1000名市民看规划、看楼盘、看配套、体验休闲娱乐和文化环境等项目的线下活动,不但让市民得到了实惠,也给政府和企业做了一个实打实的宣传,推动了房地产销售。
  专家点评
  冯玉明:这是国内地方纸媒在转型期“接地气、聚人气”的一次成功尝试。从活动创意到落地方式、综合效果来看,此次新闻行动都可称为是用心用力又得法的一次创新性行动。在纸媒影响力和营收力双双下行的时期,地市级报纸抓住自身“离读者近,跟用户亲”的优势,通过主动策划,让新闻来源于读者,让读者参与进新闻,在互动中既重构了报纸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又充分向商家、向读者印证了品牌媒体的“集客能力”。同时,活动还成功拉近了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感情,在保证报社经济利益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了读者、政府、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灵活创收金点子·海门日报社年榜台历
  创新亮点:以小带大、以少载多谋增长。
  经济效益:9年经营创收超1500万元。
  每到岁末年终,定制一本新台历就成了很多人的必选之项。你是否想过,一本小小的台历背后蕴藏着怎样的商机?
  江苏《海门日报》今年制作的台历主题为“仁商海门百企榜”,有176家海门企业入榜;明年的台历主题为“魅力海门形象企业榜”,有140多家海门企业入榜。事实上,这一项目已成为《海门日报》策划类广告的一大特色品牌及其经营创收载体。从2007年至今,《海门日报》每年都会发布一榜,如“海门行业专家榜”“地方名品榜”“最适宜工作企业榜”“影响海门人生活的百大消费品牌榜”“最受海门社会尊敬企业榜”“海门励志百人榜”等,并制作成年度主题台历。
  每年《海门日报》根据当地工作重心及社会热点等确定榜单主题,除在当年《海门日报》、台历、宣传手册、阅报屏等渠道对入榜对象进行集中推介外,次年还为入榜对象制作年度主题台历,并将台历赠送发行到当地中高端人士及相关读者、广告客户手中。
  对入榜客户来说,这种模式花钱不多却获得了一举多得的广告效果,在当地广告市场颇受欢迎,还有不少商业客户提前预约在下一年的台历中刊登商业性小方块广告。
  对《海门日报》来说,每期榜单的广告额,加上制作台历时预约的附属商业广告,已经成为不错的增长点。每次均有100个以上的客户参与,最多时有近200个客户。
  专家点评
  赵子忠:《海门日报》以生活中常见的台历作为区域性广告的载体,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而台历中所采用的榜单形式,生动直观,也容易为大众所接受。从广告形式来看,台历推广通常具有长时间的影响力;再者,台历的赠送发行以当地中高端人士及相关读者作为目标受众,广告目标十分明确,且加之一系列配套的执行方案,也容易达到预期的广告效果。此外,长达9年的坚持也可以从侧面佐证《海门日报》年榜台历的形式得到了来自受众的良性反馈。综合来看,《海门日报》年榜台历以“小广告”带动“大广告”的方式来消化广告成本,在增加收益之余,还带动了其他广告业务的发展,是一种以小带大、以少载多的载体式推广的范例。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