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外在经济形势的起伏及数字媒体、绿色环保关注度提升的双重影响,2014年印刷业依旧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一系列政策的提振下,借助数字和绿色环保等创新之举,印刷业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稳中有进、提质增效成为行业发展主旋律。
  这是继续高歌猛进的一年。这一年,印刷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产业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二位;数字印刷产值首次在印刷总产值中占比突破1%。作为行业发展的晴雨表,今年业内的两大展会更开创了历届之最:7月,2014年中国(上海)国际印刷周云集了业内众多印刷企业翘楚,印刷企业与出版、药品包装、期刊等上游单位洽谈贸易,产业贯通之景象被誉为印刷业的“广交会”;11月,第五届中国国际全印展开馆首日观众便突破了2.4万人……这些数据与景象都让海内外印刷人看到了中国印刷业的韧劲与活力。
  这是收获绿色成果的一年。今年9月,秋季学年全国中小学生教科书实现了绿色印刷全覆盖;平版印刷、商业票据、凹版印刷3项环境标志标准全部完成,实现了绿色印刷标准全覆盖;备受业内瞩目的绿色印刷自我声明模式,自去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发行司引入印业后,经过一年的打磨,基本框架已酝酿成型……如上绿色成绩的取得意味着印刷业“后绿色印刷时代”正在开启,其背后是利好政策的支持。今年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全国31家印刷企业给予2.116亿元的绿色专项扶持,北京、上海、安徽、江苏、重庆等地紧随其后,通过各种渠道对绿色印刷给予资金扶持。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大大提高并强化了印刷企业与出版社实施绿色印刷的主动性。
  这是创新引领变革的一年。这一年,关于数字印刷能否取代传统印刷的探讨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如何让二者融合共赢;云技术走下“神台”,落到实地,为网络印刷、合版印刷、按需印刷以及火爆的电子商务等细分领域提供数据支撑;3D打印也从2013年的一个概念,更深入地融入印刷业中,以纸为原材料的3D打印技术成功问世……诸多创新的背后是印刷人孜孜不倦的探索,这种探索引领着印刷业由传统的加工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2014印刷业:直面挑战 砥砺前行
  编者按 又到岁末,回望2014年,这一年对于印刷业而言经历了转型之痛,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印刷包装人抱团取暖,直面数字化、网络化带来的挑战,在绿色环保、模式转型等方面频出实招,实现了一次次跨越……
  年度热词:示范企业
  榜样力量是无穷的
  10月1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公布2014年认定的国家印刷示范企业的通知》,最新一批30家国家印刷示范企业出炉,北京东港安全印刷有限公司、北京利丰雅高长城印刷有限公司等业内知名印刷企业光荣上榜。从2012年首批示范企业诞生至今,我国印刷企业中共计产生82家国家印刷示范企业、7家国家光盘复制示范企业。
  本批上榜的30家示范企业特点突出。从企业规模来看,30家示范企业平均资产为9.01亿元,2013年平均销售收入达6.66亿元;从技术创新来看,30家示范企业平均持有授权专利数量20.2项,5家企业设有国家级或省级技术研发中心;从装备实力来看,除拥有各类先进的传统印刷及数字化印刷设备外,30家示范企业在数字印刷、数字资产管理、数字化工作流程等前沿领域也具备较强实力;从绿色环保水平来看,30家示范企业中所有出版物印刷企业均达到了绿色印刷标准;从走出去成绩来看,30家示范企业中有多家企业外加工占主营业务量比例超过了30%,年度外加工营业额超过2000万美元。
  纵观30家示范企业,他们积极通过科技创新和经营管理创新以及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应用,打造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业内产生了极强的示范效应。它们是我国10万余家印刷企业中的榜样,他们对转型升级中的印刷业产生着极强的示范效应。
  年度热词:绿色印刷
  环保浪潮滚滚向前
  2014年是印刷业绿色环保工作硕果累累的一年。这一年,全国11亿册秋季学期中小学教科书已基本实现绿色印刷全覆盖;我国获得绿色印刷认证的企业数量超过700家;全国三分之一的出版社已采用绿色印刷方式出版图书。
  政策支持为绿色印刷深入实施创造条件。2014年,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给予全国31家印刷企业2.116亿元的扶持。北京、上海、安徽、江苏、重庆等地根据自身实际,通过各种渠道对绿色印刷给予资金扶持。例如,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协调专项资金对印刷企业和出版社进行奖励,开展2014年度优秀青少年读物和优秀婴幼儿读物绿色印刷示范奖励项目,面向全国出版单位公开征集,对1000种绿色印刷的优秀青少年读物和婴幼儿读物进行奖励。这些项目、资金的支持大大提高并强化了印刷企业与出版社实施绿色印刷的主动性。
  标准体系建设拓展了绿色印刷实施领域,完善了框架体系。凹版印刷环境标志标准于2014年12月1日正式实施。至此,环保部和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两部门《实施绿色印刷战略合作协议》中要求的平版、商业票据和凹版印刷3项环境标志标准全部完成,基本实现了绿色印刷标准全覆盖。与此同时,5项绿色印刷系列行业标准起草完成,它们成为企业实施绿色印刷自我声明的重要依据,这些标准将配合未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出的《绿色印刷自我声明管理办法》做好这项工作。
  绿色印刷理念深入人心,产业链上下游、全行业均形成了绿色发展共识和自觉行动。在11月3日举办的2014年绿色印刷推进会暨北京市绿色印刷产业促进商务交流会上,京津冀三地进行交流,实施绿色印刷的协同发展,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当前,全行业绿色环保工作已形成发展惯性。印刷业的绿色环保浪潮在未来仍将滚滚向前。
  年度热词:按需印刷
  数字探索迎风直上
  数字印刷已经成为工业化印刷生产中短版印刷的有益补充。2014年,向出版界提供按需印刷服务成为印刷业探索的重要方向。
  8月底举办的第2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通过自主建立按需印刷中心以及与全球最大的按需印刷服务商英格拉姆的合作,构建全球按需印刷合作网,从而实现中国图书的24小时全球直供,推动中国出版物的国际传播,同时为满足国内科研教学需要引入海外优质出版物。这一切都基于按需印刷服务的提供。
  在7月的2014上海国际印刷周上,上海当纳利印刷有限公司宣布建设数字印刷生产中心,并构筑了一本起印、先发行后印刷的数字印刷标准体系。同时,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牵头,出版、印刷、发行单位共同起草的全国首个《书刊卷筒喷墨按需印刷推荐标准》(试行本)发布,旨在引导并推进书刊类出版物卷筒喷墨按需印刷生产的发展。除此之外,江苏凤凰、广东虎彩集团、北京盛通2014年对按需印刷发展的模式、技术和运营路径的探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发布的数据,2013年,我国数字印刷实现产值10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63%,占印刷总产值的比重首次达到1%。全国共有专营和兼营数字印刷企业2488家,数字印刷生产设备7715台(套),均比上一年增长两倍多。与传统印刷相比,数字印刷继续保持了迅猛发展态势。伴着如此趋势,按需印刷迎风直上。
  年度热词:印刷质检
  关注质量蔚然成风
  2014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定义为“出版物质量专项年”,同时也是“出版3·15”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活动开展的第8个年头。今年的专项活动在组织模式、检测形式、覆盖范围、结果公布等方面均有变化——从质检印刷品范围更广、检测结果公布更公开,到顺应绿色印刷行业发展大势环保检测能力增强,再到质检机构首次独立走上前台,成为质检行动的主角……2014年“出版3·15”质检活动创新举措连连。
  在抽查范围上,今年“出版3·15”质检工作以少儿读物和教辅材料为重点对象,监督抽查范围覆盖全国15个省(区、市)的150家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单位,检测尤以少儿读物和教辅材料为重点对象。在检测重点上,今年“出版3·15”专项行动更首次提出将环保质量与印装质量一并作为图书印刷质量检测的重点。同时,在发布方式上,除向出版单位和当地主管部门反馈监督抽查结果外,还通过中央电视台等社会媒体曝光质量不合格产品信息,这种形式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7月22日,全国首个民族出版产品质检分中心——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质检中心藏语文分中心在西藏拉萨挂牌成立,成为总局质检中心的第8个分中心。作为总局的重大援藏项目,藏语文分中心从筹备到建成历时一年,组建过程中得到了总局质检中心以及北京、上海、江西等11个省(区、市)出版产品质检机构的援助。其中,由如上各兄弟单位援建的印刷质量检测实验室让藏语文分中心过去单纯凭经验进行图书质检成为历史。
  年度热词:技能大赛
  以赛促学助力人才培养
  2014年,两年一届的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成为行业的一大盛事。印刷企业借助参与全国技能大赛,促进了职工技能的提高,加快了关键岗位人才的培养,营造了“你追我赶、钻研技能”的良好氛围,完善了企业的人才培养。
  今年5月,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启动,8月落下帷幕。第四届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分为初赛、决赛两个阶段,设置平版印刷工、平版制版工、印品整饰工3个工种。每个工种分别设立职工组和学生组,其中平版印刷工增设一项卷筒纸报轮组。
  比赛期间,各分赛区结合本地情况举行的比赛也非常精彩。例如,第四届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北京赛区暨第十六届北京市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不拘泥于行业操作标准,在赛程设置和比赛结果的评价环节更加贴合企业实际生产需要,废除了部分行业操作标准中与企业实际生产相脱节的工艺,加入了企业生产中的热点工艺。
  我国印刷人将参加2015年在巴西举办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印刷媒体技术项目。大赛组委会首次在上海出版高等专科学校设立集训基地。9月1日,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印刷媒体项目集训在上海拉开帷幕。经过激烈角逐,12月13日,最后两名选手在5进2选拔赛中成功晋级,进入最后一轮集训。
  11月13日,第三届印刷模拟系统全球竞赛中国区选拔赛在上海开赛。借助世界性大赛与全球印刷人同台竞技,有助于加快一线职工成长,缩短关键岗位的培养周期,也会提升企业的品牌、工艺技术和生产制造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企业提升技术的创新能力。
  年度热词:印刷标准化
  标准唱响世界舞台
  11月16日,国际标准化组织印刷技术委员会(ISO/TC130)第28届秋季工作组会议在京召开。来自全球16个国家及地区的96位专家分别就印刷过程控制和相关度量衡标准制定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本次会议就3项国际标准进行了讨论,即《印刷技术 印后加工 一般要求》《印刷技术 印后加工 装订产品》和《印刷技术 铣背胶订产品装订强度检测方法 向上拉页测试》。
  值得庆贺的是,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决议,本次会议评选出北京印刷学院教授蒲嘉陵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印刷技术委员会主席,从2015年起任期3年。
  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中专门负责印刷标准化的技术委员会,ISO/TC130此前由德国承担秘书处,2012年德国提出无力支撑秘书处运作,ISO/TC130中央秘书处决定由中国承担ISO/TC130秘书处。此次会议是中国承担ISO/TC130秘书处两年来,在国内举行的第二次会议,ISO/TC130上一次来到中国是2013年5月在深圳举行的第27届春季工作组会议。
  随着我国印刷业由大国向强国转变,在国际印刷标准化舞台上,中国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并获得更多主动权和话语权。
   2014印刷业:融合互联 创新升级
  编者按 当前,整体经济形势动力不足,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来临之前,纵观2014年印刷行业内的热点话题——向文化创意转型、玩转电商、重视人才培养、建数字印刷园区、关注云集新技术新产品的展会……一种种敢为人先的“尝试”令印刷业焕发出勃勃生机,也预示着来年印刷业的发展走势。
  从印刷向文创转型
  转型升级是近年来印刷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其中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更成为一大风潮,2014年这阵风潮更是形成了席卷之势。一批传统印刷企业主动采用新技术、拓展新思路,对接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创意与现有印刷业务的有机融合,让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成为印刷企业新的增长点。
  今年5月20日,中国印刷集团公司宣布更名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集团公司,着重于打造二三十万平方米的文创园区,将文化和创意、科技相融合。去年业内知名印企雅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更名为雅昌文化(集团)有限公司,首创的“传统印刷+IT技术+文化艺术”商业模式,已形成环环相扣的文化产业链,艺术图书印刷工艺也日臻完善,并入选了今年第三批国家印刷示范企业。无独有偶,辽宁虎驰广告印刷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一套符合企业与客户共同成长需要的DM自动设计系统,将企业包装为“传媒广告+电商销售+产品制造”的高新科技导向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并筹建2万平方米的创意、设计生产基地,打造文化创意示范产业园。
  众多知名印企更名背后,是印刷业从传统的加工制造型产业向文化创意领域转型的突破之举,是企业尝试将印刷和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文化产业融合的探索之举。
  印刷+互联网=新动力
  印刷业与互联网融合,志在实现创新商业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突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发行司司长王岩镔今年10月底在解读《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时表示,印刷发行司会重点引导印刷复制业从生产加工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加快传统印刷复制与互联网相融合。加快发展网络印刷、云印刷、数字资产管理和高清复制,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激发产业新的内生动力。
  临近年底,印刷业与互联网联姻又见大动作。12月16日,虎彩集团有限公司宣布绍兴成为虎彩继北京和东莞之后的第三个数字印刷基地,虎彩将借力“云印厂”建立以互联网和智能化连接的互联网商业模式,为出版业提供按需出版服务。12月15日,深圳市美盈森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264万元发展互联网印刷,美盈森未来将通过互联网实现包装印刷和纸制品产业定制化运营。
  目前通过互联网发展印刷业务的企业已经形成一定阵容。4月11日,第二届中国印刷电商年会发布首份中国印刷电子商务网站排行榜,20家聚焦于在线印刷与交易的网站上榜。从榜单上看,个性化印刷平台正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随着商业印刷平台新一轮调整,我国商业印刷电商市场格局悄然发生变化。
  2014年,开心印正在由B2B向O2O模式转变,不断在各地开设联盟工厂;改图网打通诸多子系统,提升用户体验,开展大规模的营销推广,主动向市场发力;通印网将精力集中在基础架构的搭建、团队的组建、商业模式的优化等方面,不在营销上投入过多精力。印刷电商网站进一步发力细分市场,完善供应链管理,提高运营和生产效率。随着与互联网融合程度的加深,相信印刷业会不断实现突破。
  从人才荒到注重人才培养
  近年来,“人才荒”问题困扰印刷业,其背后蕴藏着各种积重难返的症结——企业培养人才总是心有余悸,担忧人才养成后跳槽,搞得人财两失;人才又因为企业只看重经验丰富的职工,感觉不受重视。如上一个个矛盾循环往复纠缠在一起,限制了包装行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如今,这种症结因为行业及企业对人才重视度的提升正逐渐被瓦解。
  一方面,借助各种技能大赛,企业和技能人才之间的互动更加良性。选手成绩好,企业的知名度也得到了提升。今年,每两年一届的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迎来了第四届,参赛人数、覆盖省份之广成为历届之最。该项大赛自上届开始被纳入到了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区选拔赛中,在上届比赛中脱颖而出的上海出版高等专科技术学校的王东东被推选参加了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印刷媒体技术项目并获得铜牌,这大大激发了广大印刷从业者的参赛积极性,业内技能水平比学赶帮的风气愈加浓厚。
  另一方面,现今印刷业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数字化浪潮的冲击,要适应产业的变革升级,印刷企业必须注重企业内部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才能实现与行业发展大势共同快速进步。为此,越来越多的印刷企业建立培训部、选送优秀人才到国外进修、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制度……虽然这两年印刷企业转型经营难度极大,但越来越多的知名印刷企业开始将培养人才纳入到了企业未来战略发展规划的重要位置。
  会展成印业发展晴雨表
  2014年虽然不是印刷业的大展年,但一年当中依然是各类展会你方唱罢我登场。虽然今年有关各类国际知名印刷大展退展、缩减面积、缩短展期等消息不绝于耳,但国内的印刷展却依然人声鼎沸。回头再看看超万亿元的产值,印刷业一派繁荣景象。中国印刷业由大变强的国际地位转变由此可见一斑。
  7月12日,以印刷企业为主角的2014年中国国际(上海)印刷周在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举行,业内顶尖的印刷企业代表悉数登场,现场与出版单位、药品包装、食品包装等企业达成大量合作意向,产业链贯通之景象被誉为印刷业内的“广交会”;11月14日,第五届中国国际全印展更是今年印刷业展会的压轴大戏,680家国内外参展商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首日参观人数即突破了2.4万人。
  除去如上全国性的大展外,各地地方性展会也同样轮番登场。9月,浙江温州、江苏苏州、湖南长沙、河北雄县等各种印刷包装展会刚刚谢幕;10月,中国(珠海)印刷展、中国东莞国际印刷包装工业展相继举行……区域展会渐热与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路线密不可分,其存在有效地弥补了当地及周边印刷企业对于行业最新信息“就近解渴”的需要。
  升至“云端”的合版印刷
  5月20日,辽宁大族冠华印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宁波我要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携手推出小型合版云印刷系统;6月7日,台湾健豪印刷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天津长荣印刷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云印刷业务,发布会汇聚了全国1000多位参加者。设备商与印刷电商或合版印刷企业两次牵手共推云印刷业务,让云印刷成为业内热门话题。
  云印刷之所以火热,在于其将传统印刷与互联网技术融合,重新定义了合版印刷。辽宁大族冠华印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我要印公司合作推出的小型合版云印刷系统首先满足中小印刷企业的“人工+QQ”模式,然后建立并规范B2B的“云下网络接单”模式,帮助印刷厂保护已有的老客户,最后建立“云端网络印刷”模式,帮助印刷企业拓展市场和客户。
  合版印刷并非新型商业模式,台湾健豪以合版印刷业务在台湾地区领先多年。在印刷厂“以生产为中心”的时代,合版印刷把小版拼成大版上机印刷,既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又降低了成本。在长荣健豪的界定下,云印刷通过网络服务器接收和优化印刷服务需求,利用IT技术使多品种、小批量的个性化印刷品实现按照批量生产的模式生产。台湾健豪的生产力来自软件系统,竞争力来自IT部门,把硬件实力与软件系统结合,把合版印刷与云技术结合能够形成怎样的商业模式,业界引颈期盼。
  对于火热的云印刷话题,业界评价,要想让云印刷真正实现,并重新定义合版印刷,需要一定的业务量来支撑,需要将大数据整合起来。云印刷的未来趋势是将数字印刷和传统胶印业务整合到一起。
  兴建数字印刷园区促产业升级
  在印刷业艰难探索数字印刷业务之时,一些出版集团和传媒集团也没有闲着。2014年,它们出于自身业务需求或多元发展需要,投资建设数字印刷园区,成为加快数字印刷发展的新生力量。
  3月底,在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数字印刷产业园石家庄基地,工业型数字印刷设备已调试完毕并运行;苏州报业传媒集团印刷数字化产业园也已部分运行。同时,有些出版传媒集团的数字印刷产业园正在建设中,青岛报业传媒数字印刷产业园(由青岛报业传媒集团管理)3月17日正式开工建设,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贵州出版集团、扬州报业传媒集团下属的产业园或基地有望于明年建成投产。
  出版传媒集团建设数字印刷产业园,这是对集团所属印刷力量的整合再发展,符合当前产业升级的需要。以较早发展数字印刷业务的凤凰集团为例,该集团将数字化战略作为集团第一战略,打造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多媒体经营为特征的新型出版传媒企业。在集中力量打造数字化内容生产平台、内容投送平台和在线支持服务平台,实现印前全部数字化的同时,大力发展数字印刷,目的在于建设覆盖全集团、贯通全产业链的高效统一的数字化管理平台,推进各板块的数字化升级转型。
  拓展数字印刷业务,出版集团内的数字印刷企业可与出版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建立数据库,共同开发数字资源,满足出版社图书按需出版需求的同时,也有助于印刷企业打开数字印刷业务之门。
  回味这一年
  对于印刷业而言,2014年是美好的一年,是稳中有进的一年。印刷业各项指数依然高于国民经济平均指数。
  ——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常务副理事长 张双儒
  从数据上看,当前大印刷企业效率提升,中小企业日子难过,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行业洗牌将来会是常态。
  ——中国印刷及设备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陆长安
  2014年是上海印刷的“换挡”期,创新驱动激发活力,转型发展步入快车道。
  ——上海市印刷技术协会会长 李新立
  拥抱移动互联,尽享与网共舞;坚守产业本心,与您共赢未来。
  ——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杨斌
  数字化和国际化双轮驱动传统印企快速转型升级。若错失良机,将会失去一个时代!
  ——凤凰传媒集团副总经理 黎雪
  2014年包装印刷行业处于产业调整的重要时期,企业都在以文化产业为发展方向,引导消费新市场,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力嘉国际集团董事长 马伟武
  2014年传统书刊印刷企业转型压力进一步加大,行业中领头企业克服了种种不利因素,继续保持发展势头。
  ——浙江印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金汉宏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