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胶粘噩梦 精装过度 开本过大 图穷鄙现 丛书混杂
尊敬的出版界劳动者们:
非常感激你们的劳动。当我们走进书店、图书馆,甚至打开售书网站,都可以看到一批又一批的新书,如同置身于秋天的田野里,硕果累累的精神食粮数不胜数。即使不能全部拥有,就算看在眼里,也能让人心生喜悦。
每一本书都像一个等待开启的灵魂,搭乘着纸张,以一种物质的方式,从原作者的脑海中游出来,靠岸在人类的眼前。于是,精神产物被固化,以一种可能其自身并未曾预料得到的形象,出现在物质世界。而它们的形象,正是我们出版界劳动者们的创造。很多情况下,这些精神产品在接受读者的了解、品评之前,不得不首先在物质层面上接受检阅。甚至有一些读者,会把图书装帧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选取标准。在物质层面上的爱美之心,爱书者亦有之。
然而,在当前图书装帧越来越丰富多彩的大趋势下,也有许多话题,让人忍不住要一吐为快。
当前的平装书,绝大部分都已放弃了锁线,仅用胶粘。实际上,平装书比精装书更容易让人体会到阅读的轻松。它可卷易持,举读不累,但当下可怜的胶粘效果,却让平装书阅读变成一种担忧。尤其是那些放置稍久了些的平装书,时常会在读者翻开书页的一瞬间,突然一声脆响,立即断了背脊,有些甚至还伴随着书页飘零。平装书的问题到底在哪里,该怎么解决?是用胶的质量,还是书页的折切方式或装订方法?多年以来,少见改进。这简直是“胶粘噩梦”。
平装书如此。精装书方面也有些问题。一般来说,精装书总该是那些相对经典些的书籍,可现在的精装书仿佛在选题上有些随心所欲。部分内容上本来就不痛不痒的图书一上市就是精装,甚至是设计过度的精装,个别的又是皮面又是毛边,绸缎里包着狗骨头。相反,对于一些真正经典的图书,却“精不求精”,想找个装帧美观的版本都找不到。这方面,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边城》、《呼兰河传》等布面小精装倒是消除了微许遗憾。
还有当前的图书越做越大的问题。开本越来越大,大十六开几成默认开本。据说最初的大开本是为了在货架上的醒目,但在当前满眼都是大开本的情况下,稍小些的开本是不是更醒目了呢?而从美感上来看,一本不足百页的图书也要用大十六开本,这是多么不和谐的设计。此外,图书的厚度也在不断增加。有些书甚至以赤裸裸的增大行间距的方法扩充规模。一本《人间词话》,早期加注的版本,小开本也就数十页,如今几乎都改为了大开本,却动辄几百页。莫非“薄积厚发”已成趋势?
有些图书为增加页码,采取插入大量相关甚至不相关的图片的方法,但真正赏心悦目的图片却越来越少见。应景补空的照片日渐增多,真正有艺术水平的插画却难得一觅。真正的“图”正在当前的图书中悄悄走失,“图书”渐渐变成了单纯的“书”,不知这是否在响应图书电子化的趋势召唤。甚至某些书在初版时漂亮的插图,几年后再版时也都全部剔除了,给人一种“图穷鄙现”的感觉。
再说一些丛书。有的丛书开始时质量很好,但出了几本后就开始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这是内容方面的,有时难以避免。但在装帧上也如此,就难以让人接受了。上海书店出版社的“海上文库”丛书中,加入一本从作者到装帧都很异类的《被禁于大都会歌剧院》,不知出于何种考虑。而堂堂的中华书局的那一套“ESSAY”香港散文丛书,一会儿布面,一会儿纸面,一会儿开本变大了,一会儿开本又变回去了,就难以理解这是什么戏法了。真心希望这些丛书至少在装帧上“丛一而终”吧。
上面说的是书,而在我们的书店里,还偶尔可以看到一种以书的面目出现,但根本不是书的东西。明明就是一个笔记本,大半本的白纸穿插着数十张或是十几张插图,然后印上书名加上书号,招摇于众书之间。说实话,现在真的有不少笔记本从印刷质量到装帧水准,都远高于这类伪书的水平。但愿这些印着书号的“珍稀品种”还是安心地做书吧,“追本溯源”并不可取。
郭辉2014年12月
关键词:
书籍开胶 精装不精 设计没文化 相互抄袭
出版界的先生们、女士们:
值此年终岁尾之际,请接受一个普通读者诚挚的问候,感谢你们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精致的书籍,同时也对你们为承续书香一脉所做出的坚守及付出的辛苦深表敬意。此外,作为一个老派且顽固浸淫于纸质图书的读者,也很想借报纸一角,向你们一诉衷曲。
相对于往年,我今年购书较少,也就六百余册罢。这些书,有些购自实体书店,有些则是网购而来。细检所得,其中可意者自是不少,但真正能够达到我所期望的精品标准而藏之庋架的,却远远不及半数。这或许是自家的标准太过严格乃至于苛刻罢,然则有些问题却如鲠在喉,真个是不吐不快。
一是胶装书问题。我不知道此种工艺起始于何时,反正近几年来我所购的书大约有七八成都是采用了此种装订方式。我也不知道以此种方式装订的书究竟能保存多长时间,我五六年前所购的这类书,如今取出稍一翻检便要散架,好比一个好端端的“美人儿”顷刻间便香消玉殒了。那嘶嘶啦啦的开胶声,倘用撕心裂肺来形容是并不过分的。有鉴于此,我今年尽量控制不买胶装书,然而没有更好的选择—我粗略过了一下,胶装书便是在今年所购中也还占六成之多,实在是迫不得已。我于出版、印刷是外行,想请教诸位,那锁线的工艺真的就很复杂么,很费成本么?倘若否,则我希望以后少出或干脆不出那种不锁线的胶装书为好。
二是精装不精的问题。坦白讲,我十分喜欢精装书且小有收藏癖。通常情况下,同一种书,倘若分精装和平装两种,我必定要选购精装本。值得夸示的是,今年竟有幸买到不少精品,尤其是中华书局的《故宫藏美》、《万历十五年》(经典版)、海豚出版社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杜甫诗意图册》、译林出版社的《莎士比亚书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等,或开本适宜、用纸考究、版式舒朗、做工精致;或布衣妆裹、封面秀丽、设色古雅、匠心特具。这些书读藏两宜,可以传世。然而,令人腻歪的是,眼下我们的出版界似乎正劲吹着一股“精装风”,大家都在竞相生产精装本,先是“小精装”领一时风骚,再下来便是各种的皮面、仿皮面、布面、仿布面装,再不济也要弄个纸壳硬装,甚至还有什么塑封软精装之类,似乎不出精装书便不上档次一般。那种传统意义上的不大、不厚、锁线、有插图、封面漂亮的三十二开平装本反倒无足轻重了。
然而,令人沮丧的是,有好些精装书实在不敢恭维。最不能容忍的便是名实不符的问题。我不懂得出版界的行规,究竟要怎样的作品才有资格出精装本、典藏本乃至于毛边特藏本?即便不是传世经典,但至少作品的内容要耐读也才对得起读者腰包中那点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可是我觉得某些人的作品的质量压根就不配出精装本,“金玉其表,败絮其内”,有书友甚至讥笑其为“浪费资源”。
其次是做工粗糙和校对不精的问题。有的因锁线松垮出现脱页,有的用墨不匀,页内的“阴阳脸”屡见不鲜;有的失校错讹过多,甚至连印在封面的作者名字都会出现错误,读之犹如飞沙扑目般难受。
再次是材质较差。突出的问题是使用轻型纸、再生纸做内页,使用硬纸壳做封面,后者权且认为乃是从成本角度考虑的,但前者确有劣质嫌疑,这种纸通常在十年之内会变黄发脆,大有“我躬不阅,遑恤我后”的凄切,难称其精,遑论传世。至于担心成本过高影响销售的问题,我觉得大可不必,真正名副其实的精装本读者也还是买账的,哪怕多花几个银子心里也还是高兴的,我至今还因未能抢到中华书局的毛边布面精装本《花随人圣庵摭忆》而怅恨不已。
还有设计的问题。一曰用力过猛,既不便翻阅也不宜存放。比如《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草木有本心》、《植物的记忆与藏书乐》等均属此类。有时我想,老老实实做一本读者喜闻乐见的书不好么?书籍设计师关起门来搞封面设计,那么任凭你把所谓的设计理念吹嘘到天上去,读者也不会买账的。二曰文化含量低,封面、扉页、插图、字体字号等等,简单得几近于丑陋。尤其是封面和插图,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期那些灵采飞动、韵味十足的作品已难得一见,寓目的大多是将照片或图画经电脑处理后直接搬将上去,既与作品内容无干也未见任何装饰上的美感;封面上那些书香味十足的大家、名家题署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却是电脑字库里相当嚣张的各类字体,观之冷冰冰呆若木鸡;有的甚至将本应印在腰封上的广告词竟直接印在封面上,严重干扰阅读。
信笔至此,关于封面设计的借鉴和抄袭问题也还有必要指出。倘说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文经典”的书衣稍显花哨的话,毕竟不失首创的风采,而浙江文艺出版社的“经典印象”则难避步人后尘之嫌,至于再再者,则是拾人唾余。有书友戏称这种设计为“窗帘布”,在我看来,便是冠之以“恶俗”二字也并不过分。
已焉哉,就此打住罢。诸位定当不会计较我的毒舌。末了,也想向你们拜个早年,祝你们在新的一年里一切均好,为读者多出好书。此致
编祺!
群姗2014年12月
关键词:
开本不适 用纸不当 护封问题
尊敬的出版从业者们:
我是一个喜欢购书、藏书的读者,想谈谈自己对图书装帧的一点意见。
在如今电子书已经泛滥成灾的情况下,如果实体书不注重整体装帧,不在乎书的形象,以为只要把内容印出来就好,那就大错特错了。实体书要活下去,就得以做艺术品的标准去做一本书,让实体书除了最基本的阅读功能,还能有观赏性。
现在的趋势是,书的开本越来越大,16开本的书越来越多。大开本摆在书架上或许能更吸引眼球,但不是什么书都可以做成大开本的,不同内容的书,适合不同的开本,内容要与外在统一。散文随笔一类书籍,不妨使用小开本,如正32开,适合闲暇时拿在手中,随意阅读,近些年来流行的小精装系列,如海上文库、园田文库、海豚文库等,开本都很贴切。而中华书局推出的essay丛书,开本就稍嫌大了点,少了些随笔的轻盈灵动。图册倒是大开本比小开本要好,以便体现出图画的细微之处。现在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该大开本的时候小开本,该小开本的时候大开本。
还有印刷上的不足。一是现在不少书印刷时油墨过浅,导致字迹太淡,阅读起来费力;二是没有选用合适的纸张来做印刷载体,比如用轻型纸来印图,质量远比不上铜版纸,但现在不少图文书仍然坚持用轻型纸。
还要谈谈书的护封。《辞海》是这么解释护封的:“指图书封面外的一层包封纸。一般印有书名和装饰性图画,可以保护封面和增加图书的美观。”由此可见,护封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保护图书,二是装饰图书。所谓保护图书,其实主要是保护封面不受污损,和包书皮的性质是一样的,只不过书皮是自己包的,护封是出版商包的。从保护作用来看,护封不需要太多装饰,结实不易破损是对护封最基本的要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护封的装饰作用越来越受重视,结果就导致了重视护封设计超过了重视封面设计,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护封再漂亮,质量再好,它也不是图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去掉护封后,一本书黯淡无光,那就如同“美人”卸妆后变得惨不忍睹。因此我认为,应该多重视图书封面的质量,不要仅仅在护封上下工夫。
我觉得,一本书是不是好书,有三个层次:最基础的是书的内容要好;第二个层次,书自身要好,简单来说,就是要印刷清楚,装订结实,开本合适,排版合理,校对准确;第三个层次,有美观出色的设计。希望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好书”,哪怕仅能达到前两个层次。
(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