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历史馆是提供历史、动态、文物藏品、文物照片和专业书籍介绍的场所。近年来,在新闻出版广电行业,历史馆建设越来越为企事业单位所重视。历史馆不仅是各单位典藏与陈列文化成果的场所,也是员工传承企业文化、职业精神的学习教育基地,还是激励一代又一代新闻出版广电人前行的动力。本期《非常月末》,《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带您走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新华印刷有限公司、中国唱片总公司、商务印书馆、中国盲文出版社等7家单位,通过现场采访,用亲身体验的文字和鲜活生动的图片,为您讲述建设历史馆的意义以及其背后的故事。
 在媒体融合发展时代,新闻出版广电行业逐渐认识到建设历史馆对于记录本单位光辉传统、传承职业精神的重要作用。但在具体实践中,一些企事业单位受资金、人力等因素限制,未能将想法付诸行动。《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6家已设立历史馆单位的有关负责人,请他们就建设历史馆的背景、瓶颈、价值等话题畅所欲言。
    初衷 细致梳理珍贵历史资料
    《中国新闻出版报》:请介绍一下发起建设历史馆的背景。
    赵铁骑:2010年12月30日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创建70周年的日子。以此为契机,我台建设了永久性台史展室,对开展台庆纪念活动、彰显人民广播精神、服务宣传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个台史展室依照人民广播创建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展脉络,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自身的改革创新为线索,综合运用现代传媒展示方式,全面展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展今昔,以期达到教育后人、凝聚力量、促进发展的目的。
    沈卫星:光明日报社的办报历史,既是本报的一份珍贵历史宝藏,也是当代中国新闻史中不可或缺的珍贵一章,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中极为独特、弥足珍贵的一页。2014年6月16日,《光明日报》迎来创刊65周年的喜庆日子。为怀念前贤、激励今人、教育来者,以搜集、整理、研究、出版、陈列、展出各类社史资料的方式迎接创刊65周年,光明日报社编委会从2012年12月起就启动了社史资料征集工作。
    郭戈: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于1950年12月1日,是新中国首家教育出版机构。成立60多年以来,人教社先后编写、出版了11套全国通用教科书。虽然近些年教材出版已经实现多样化,但是人教版中小学教材全国选用率接近60%,主流教材的地位依然稳固。人教社的教材出版史,可以说是新中国基础教育的教材出版史,因为它系统反映了新中国教材演化的脉络、轨迹。这是人教社建立社史馆的主要原因。
    李军:北京新华印刷有限公司由北京新华印刷厂、人民美术印刷厂等5家企业整合而成,致力于打造北方国家级印刷基地。2008年筹备新厂建设时,我们设计规划了历史馆,最主要的目的是传承历史,印刷企业有责任把印刷发展历史传承下来,让后人了解;还有一个目的是,让后人感受北京新华印刷的品牌与文化,把优良传统融入生产生活中,让年轻员工干活有劲头,有荣誉感。
    周建潮:自新中国成立至1979年,中国唱片总公司是中国大陆唯一的唱片公司。改革开放后,中唱通过创新积极投身市场竞争,制作出版了众多优秀的、受市场欢迎的唱片。中唱承接、收录了一个世纪以来累存的13万面唱片金属模板、4.5万条磁记录胶带,以及数千件老唱片原始档案。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财富,中唱2011年启动了“中华老唱片数字资源库”工程,采取了老唱片数字化采录、建设媒资管理系统、清点梳理历史档案等措施。
    于殿利:历史对商务印书馆而言,是一笔宝贵财富。商务印书馆的企业使命、文化品格、重点产品线,都是在历史中形成的,是百余年历史积淀与延续的结果。商务印书馆设立百年资源部,就像在这个现代的机构里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窗口,让人们得以直观了解它的过去,时刻不忘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而这扇窗口也面向未来,挖掘、整理、保护、研究的目的在于开发,商务印书馆的百年资源蕴含着巨大文化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亟待有目标、成系统、有针对性地以不同形式开发和推广,使它们得以在公众的视野下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
    瓶颈 须获得资金与人力支持
    《中国新闻出版报》:在建设与维护历史馆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沈卫星:历时一年多,我们完成了对报社老职工及相关作者、读者的采访拍摄,受访者共计87名,其中社内人员48名,社外人员27名,曾在报社工作的人员12名。当年轰动全国的张志新和蒋筑英的报道者、本报记者陈禹山接受我们的邀请,从深圳赶来北京接受采访。2012年我们抢救性地采访了时任光明日报社哲学组组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直接参与者马沛文。我们的采访、收集、整理社史工作也留有遗憾,一些老同志由于身体原因,对其经历的事已记不清了。通过对报社职工较大范围的采访整理,我们对《光明日报》65年的发展历史作了一次有意义的梳理和探究,尤其是创刊初期鲜为人知的历史通过老人们的集体回忆,有了很清晰的展现。
    于殿利:当前,商务印书馆百年资源的整理和保护已经展开,档案资料、古籍样书等库房的管理制度与硬件设备正在不断完善,历史档案数字化工程也已打开局面,《商务印书馆馆史资料》的组稿编辑工作逐步进入定期发刊的正轨,口述史的采访工作也陆续展开。其中困难也不少,比如专业人员有限,使得一些工作不能系统展开;许多重要史料或缺失或流落民间。不仅物质资源的搜集十分必要,非物质的口述资源搜集也需要与时间赛跑。商务印书馆档案、古籍以及版本样书的保护,也亟须较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国家级投入与支持。
    周建潮:我们遇到的困难很多,突出的是三个:一是缺乏资金,二是缺少老唱片数字化采录与母版修复的专业设备,三是技术人才短缺。
    为解决资金问题,我们于2010年向原新闻出版总署申报了“中国老唱片保护工程”项目,得到了积极支持,该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得到中央财政资金的专项支持。在数字化的过程中,需要专业播放设备,尤其是磁带录放设备早已停产,只能寻找旧设备。老唱片母版数字化的工作需要操作人员。中唱为此返聘了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老技术人员,招聘了音频技术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老带新,现场培训,使很多几乎失传了的工艺和技术得以传承。这实际上也是对老唱片资源另一种意义上的保护和传承。
    李军:困难主要是资金方面和素材方面。资金方面,装修、布置费用需要花费上百万元,这对当时搬迁中的北京新华印刷来说,有些困难;素材方面,虽然北京新华印刷资料保存比较好,但也缺失了一些老物件。尤其是设备方面,一些淘汰的设备被处理或捐献了,布置展厅时缺少代表性的印刷设备。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我们通过节约搬迁资金完成历史馆建设,后期又经过几次调整;布置展厅时没有老物件,就通过各方积极寻找。
    价值 润物无声滋养精神文化
    《中国新闻出版报》:历史馆在本单位传承职业精神、建设单位文化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郭戈:人教社社史馆建立以来,一方面作为对外宣传窗口,先后接待了来自美、英、俄、日、韩及我国台港澳地区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宾,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的朋友,发挥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另一方面,它也成为最重要的社情、社史教育基地。每年,新员工入社的第一课就是参观社史馆,了解人教社的使命、历史、传统、业绩和企业文化。事实证明,新员工在了解社史后,会产生归属感、自豪感、认同感、荣誉感,会很快地适应工作。
    沈卫星:《光明日报》有一支很好的知识分子队伍,通过社史展,可以让报社新老职工看到报社的光荣历史,增强凝聚力和自信心,发挥大家的积极性。与共和国共同走过65年,与中国知识界共同经历一个甲子,《光明日报》在民族前行的每一个步骤中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也用文字勾勒出了一幅现代中国的剪影。它鉴往知今、固本开新,在努力打造新时代融媒体的同时,更从未忘记自己肩上扛着的使命。
    赵铁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史展室几乎完整记录了我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历史,历史中体现出的老广播人精神、延安精神等是我台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将台史展室作为新入职员工必须首先参观学习的场所。
    通过台史台情的教育,使新员工体会我台的工作发展,领会我台一直秉承的广播精神。作为开放式展馆,台史展室也是海内外来宾参观最多的场所之一,对我台广播精神的对外宣传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军:北京新华印刷历史馆对于培育新员工发挥了很大作用。新员工来到北京新华印刷的第一节课,就是到展厅参观,感受印刷文化。不仅要了解印刷行业发展历程,也要了解北京新华印刷走过的路、制作的精品书,我们会向新员工展示老一辈印刷人的资料,让大家从中取得收获。历史馆作为展示平台,也向客户、兄弟单位等介绍北京新华印刷的特点与优势。此外,历史馆给了已经退休的老员工、老专家们回来看看的理由,从而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
    展望以史为鉴推动行业创新前进
    《中国新闻出版报》:历史馆的建设对于行业未来的创新发展有何意义?
    于殿利:历史上的“创新”,对于今天的商务印书馆,以至整个新闻出版业的改革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建设企业文化制度、开拓品牌产品都有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百年资源部成立两年来,致力于百年历史档案资源的信息化工作,开始了商务印书馆1949年以来的口述史采访工作。在整理与保护的基础之上,也致力于百年资源的开发,比如民国老课本的再编辑出版,文化创意产品的推出。这样一个历史感十足的部门,还承担了改版和维护商务印书馆官方网站的工作。这从侧面说明了商务印书馆从历史中获得了创新的活力和魅力。
    赵铁骑:做好台史展室的建设,既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人民广播事业肩负的责任,也是对历史上每一个广电人的尊重。当前的媒体形态不断改变,新媒体传播形式层出不穷,我台坚持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媒体融合发展的有关战略部署,积极转变形态,拥抱新兴媒体。但无论如何创新发展,台史展室里陈列的历史都会时刻提醒我们,要永远坚持发扬老广播人的延安精神,始终坚定地坚持党的领导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始终牢记延安精神永远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不断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郭戈:社史馆、教科书陈列馆收藏的实物是看得见的。还有看不见的,那就是人教社图书馆根据馆藏资源建设了“中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全文图像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成了包括清末教科书、民国教科书、根据地教科书、新中国教科书在内的“中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全文图像库”检索系统,收录有不同时期5万多册教科书的详细信息。以社史馆为主,以百年教科书馆为辅,再辅以教科书数据库建设,人教社社史馆建设是多维的、立体化的。一个单位员工仅有好的工作环境和较高的收入是不够的,单位还应该注重员工的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的建设。而社史馆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阵地,是增强员工凝聚力的平台。
    周建潮:老唱片保护工程建设完成后,将会使大量珍贵老唱片模板、原始录音资料得到长期妥善保护,将为我们和子孙后代继承与传播优秀民族音乐文化提供长久的内容资源储备。
    对老唱片的保护和数字化开发,建立海量的唱片资源数据库,可以使珍贵的音乐作品能在数字环境下继续传播,发挥文化价值。对唱片业珍贵的历史档案进行整理研究,有利于加深行业工作者对文化产业发展与艺术生产规律的认识,为今天的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