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雨后阳光照耀下的北京房山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蒋建国,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共同按下启动键,一部厚重的图书徐徐打开。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4·书香中国”系列阅读活动暨“书香中国·第四届北京阅读季”活动正式启动。
如果说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竖起了全国全民阅读的大旗,推动着阅读成为社会风尚,那么,全国各地的广泛参与,更成为年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读书月”成“读书热”。政府搭台,阅读唱戏。读书日、读书月、读书季、读书节、图书展……全国各地一个连一个的全民阅读活动,已成为促进阅读的平台、全体读书人的节日。
“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是深圳人耳熟能详的“深圳十大观念”之一,在今年的深圳读书月中,人们都深深感到,深圳人已将读书月这种社会活动逐渐内化成个人的一种习惯性行为。从一座被戏称为“文化沙漠”的城市,到荣膺“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深圳因为热爱读书而赢得世界的尊重,而正是读书月播撒的种子破土成林,让这座城市变得郁郁葱葱。事实上,深圳读书月只是全国全民阅读大潮中的一朵美丽浪花。
“上海书展10年了。10年10个8月,如果没有书展,我们还能去哪儿?”这是上海作家毛尖为上海书展写下的一段话。上海书展已成为每一个普通上海市民的节日。经过10年洗礼的2014上海书展,不仅从图书大卖场成功转型为文化嘉年华,更成为“书香中国”全民阅读活动的上海实践样本,是上海市动员各方力量和资源为市民搭建的阅读示范平台,其正以“文化盛会、百姓节日、理想书房”的面貌越来越深地融入广大读者的城市生活,成为书香上海阅读文化共同体的重要载体,让崇尚阅读的精神越来越多地融入这座城市的发展脉搏。
书香羊城、书香八闽、三湘读书月、草原读书月……纵观2014年,全国各地丰富多彩的全民阅读活动又有了新的亮色,这就是立足区域,走向全国,形成影响,打造品牌,规模越来越大,读者越来越多,效果越来越好。
领导推荐好书,读者响应热烈。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在上海考察时要求领导干部“多用一些时间静心读书、静心思考”的指示,2014年上海推出了全国首个以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为目标受众的读书专刊——解放书单。为推荐该书单,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不但为大家推荐了10本书,还专门撰写了一篇文章《静心读书》,他认为,一个不爱读书的城市是没有希望的城市。希望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自觉行动起来,掀起读书学习热潮,带动整个城市书香四溢。今年4月23日,在2014年湖北省全民读书月活动启动仪式上,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为今年湖北全民阅读活动推荐《之江新语》等4本书,鼓励全省干部群众积极参与阅读活动,这也是李鸿忠连续第三年为湖北省全民阅读活动荐书。
北京、广东、江苏、广西等许多省(区、市)的主要领导率先垂范,通过荐书带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阅读。“父母官”与老百姓同读心仪之书,共享读书之乐,正成为一个省、一座城市阅读的风向标。实践充分证明,哪里的领导重视到位,哪里的全民阅读活动就进行的深入扎实,哪里的大众读书就蔚然成风。
宣传营造氛围,媒体引导阅读。多年来,中央媒体、各省市媒体持续向各地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致敬”,关注当地百姓的精神生活。中央层面,成立了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地方层面有上海全民阅读媒体联盟、江苏全民阅读媒体联盟等。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纷纷开设读书专栏、专版,积极参与全民阅读活动,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如中国新闻出版报社推出的“红沙发”访谈活动和《全民阅读》专刊及全民阅读活动报道专版、专题,全方位、多角度地解读全民阅读,受到各界好评;北京电视台的“书香北京”以及各家媒体开展的好书评选、经典诗文朗诵等活动,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个个全民阅读活动的热潮。
全民阅读兴起,书屋作用巨大。农家书屋已成为广大农村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有效载体和平台,成为各地基层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夏馆镇吴岗村的王娟说:“以前假期,陪伴她的只有家里的电视,自从有了农家书屋,暑假里她和小伙伴们隔三差五地来看书。”王娟的快乐是全民阅读大潮中的一个缩影。在全民阅读浪潮的推动下,农家书屋不仅是农民汲取知识营养的场所,也是孩子们暑期丰富课外知识的好地方。
民间力量蓬勃兴起——
让阅读成为人们的生活态度
全民阅读,读者是主体。读书收获知识,读书改变命运,读书激发理想……只有让阅读内化为我们民族的精神力量,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启动了“首届全国书香之家”评选活动,从全国31个省(区、市)和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单位评选出996个家庭。而2014年,每一个家庭的那一个个真实、鲜活、富有感染力的读书故事在媒体上、在翰墨书香中徐徐展开。
李岩,北京市海淀区清河橡树湾社区图书馆“第二书房”创办人,他期待,在这里,整个图书馆不仅仅是保存书的“馆”,而是让社区群众成为真正的主角,完美打造以人、以孩子为中心的阅读体验场所。目前,“第二书房”已经在北京、西安等地建立了5家分馆。
安子,从一个闯深圳的打工妹,到成长为拥有4家公司的董事长、近百家连锁店的企业家、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这期间阅读对于她的成长帮助功不可没。截至目前,她累计出书13部,其中的《青春驿站——深圳打工妹写真》更是开创了中国打工文学的新纪元。不仅如此,她还带动丈夫和女儿一起读书,全家常年坚持“四个一”:每天写一篇日记,每周至少读一本好书,每月至少看一次好电影,每年安排一次以上旅游。
……
从996个触动人心的阅读故事中,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普通的中国百姓对于阅读的热爱和对于生活的追求。通过“书香之家”来发掘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那些爱书人,通过他们的读书故事、因读书所收获的幸福来影响带动更多的人。
如果说“书香之家”是以家庭为单位推动阅读,让我们身边的人爱上阅读,那么散落于民间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各类读书会、诵读会则是以阅读为平台凝聚志同道合者。这些读书会宛若镶嵌在全民阅读这条美丽长链上的颗颗明珠,因为阅读而熠熠生辉。
2014年4月,首届民间读书会发展交流大会在北京举行。全国50余家读书会代表齐聚一堂,会上发布了《2014北京共同阅读倡议书》,倡导通过阅读改变生活、推动社会进步,塑造一种理性、开放、底蕴深厚的文化精神,增进民间读书会之间的交流。
2014年8月,在上海书展上,“相约星期二”诵读活动,成为整个书展的收官之作。演播艺术家雅坤、李立宏、李野墨,表演艺术家朱琳等,为现场的读者带来一台以“海派文化”为主的经典诵读会。活动结束,现场读者纷纷拉着嘉宾签名、合影,沉浸在诵读带来的快乐中。
每天晚上10点,一个叫“读首诗再睡觉”的微信公众账号就会聚集上万人一起共读同一首诗。这个“鼓励起床刷牙、睡前读诗”的诗歌传播团体,每晚10点向订阅者推荐一首诗,每首精美的诗配以一幅精致的插图,让人充分感受诗意的生活就在身边。
随着科技的发展,借助新媒体平台,读书会从线下相聚延展到了线上相会。以各种形式活跃于微信公众账号的读书会,每天发送给关注读者的阅读信息各有不同,有的以分享美文交流心得为主,有的以讨论某一本书或者某一类主题的读书感受为主,更有以嘉宾诵读共享智慧人生为主。便捷、高效的微信对于阅读推广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书的喜爱和追求让我们可以跨越空间的距离相汇于某个时间节点。
长效机制初步形成——
阅读改变你我改变中国
从一开始的“要我读”到现在的“我要读”,阅读为人们打开了精神世界的一扇窗户,提供了一个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平台,实现了彼此的交流与相互认同,培育了共同的价值观,铸造了共有的精神家园。更重要的是,一种崇尚阅读的社会氛围、培育“书香社会”的品牌力量在不断推动着全民阅读向制度化、常态化迈进。
在2014年书香四溢的背后,我们看到,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和各部门都在努力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长效工作机制,更让人欣喜的是,这种机制的探索已初见成效。
阅读立法工作顺利推进。为了规范和保障各类阅读活动,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积极推动下,在2013年全民阅读立法列入国家立法工作计划、《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初稿拟就的基础上,2014年,这项工作在顺利推进之中。地方全民阅读立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11月27日江苏省出台全国首个全民阅读地方性法规,湖北省、深圳市政府部门也先后通过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或办法。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地方先行先试,打造全民阅读立法地方样本,将为其他地方加快行动步伐提供借鉴,这些举动将有力推动全民阅读整体纳入法制化轨道,最终内化为社会精神文明的一股无形力量。
阅读好平台成就好品牌。“书香中国”是发扬中华民族崇尚读书的优良传统,吸引城乡人民群众参加的重要读书平台。“书香中国”的活动有力地调动了家庭、社会、知识界的积极性,推动全民阅读深入持久的发展。现在“书香中国”已经成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引领全国各地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一个重要平台。这一平台,将书博会、书展、书市等各种行业展会与全民阅读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全国各地一些部门和团体在不同范围内持续开展的群众性阅读活动连成一片,形成了一种整体的全民阅读氛围;一批“书香”品牌得到培育、巩固,书博会的“读者大会”、中央和国家机关“强素质 作表率”主题读书活动、北京阅读季、深圳读书月、上海书展、江苏读书节等“书香”品牌已经成为中华大地上一道道亮丽风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读书活动你方唱罢我登场,高潮迭起,书香弥漫。同时,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都有了激励机制,“书香家庭”“书香之县”“阅读示范社区”“读书人物”“金牌阅读推广人”等活动,通过典型示范作用,为全国和各地全民阅读树立了榜样和标杆,为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提供了新经验。
引领阅读正在形成机制。全民阅读活动能深入持久的开展,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和长期努力作为支撑,这就需要与各个部门的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如何把全民阅读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一方面引导出版发行部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建立多出好书的工作机制,提高服务水平、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阅读需求;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优秀出版物的引领作用,按照分类指导、阶梯阅读的要求,完善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水平读者的推荐机制;请权威部门定期推荐好书。连续开展“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等推荐活动;重视重点群体、重点对象的阅读工作。如每月举办一次的“强素质 作表率”读书活动、借重大活动开展农村专题读书活动和捐赠图书活动;在全国各大书店设立专柜,开展专题展示展销;引导媒体多宣传推介优秀作品,鼓励大家读好书、好读书,营造全民阅读的舆论氛围。
阅读组织机构不断健全。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下,许多地方政府也已将全民阅读活动作为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纷纷成立了以省委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省级全民阅读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组织领导更加有力,推动全民阅读由活动推动向常态化规范化转变。
科学考量阅读水准。近年来,围绕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一些省市创新制度激发全民阅读风气的形成,开展了城市全民阅读状况调查,有效促进了全民阅读活动深入持续的开展。从2011年起,湖南、上海、北京、江苏、湖北等地就陆续发布“城市阅读指数”调查报告,尝试通过建立科学客观的城市阅读指标体系,切实考察全省、全市居民的阅读现状和公共阅读环境,通过科学的考量,带动全民阅读模式、活动、评价的转变,真正提升城市的软实力。
搭建平台提供机制保障。说起北京阅读季的目标,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公共文化处处长王亦君认为,推进全民阅读就要做好顶层设计,要通过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实现政府文化资源与民间读书组织共融共生。而平台的搭建就是为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提供机制保障。2014年,已经连续举办了3届的北京阅读季,正式升格为国家级品牌的全民阅读活动,在搭建北京全民阅读推广综合平台方面效果明显,有由书店、图书馆、益民书屋、大中小学校、市直机关、各类企业、社区文化中心等多种渠道构成的北京全民阅读公益活动平台;有由50多家媒体和网站参与的北京全民阅读的媒体平台;还有由200多家出版机构和文化机构参与的全民阅读资源平台和由上百位阅读推广人和资深书评人引领的全民阅读引导平台;更有由北京阅读季官网、微信、微博组成的全民阅读服务平台。“平台搭建了,就不断地有资源聚集。”王亦君说,北京现在许多单位、协会都纷纷要求加入到北京阅读季。“北京阅读季的目标正在变成现实。”他说。
创新举措服务全民阅读。近年来,各地纷纷把公共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积极构建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是江苏省张家港市在保障落实百姓公共文化权益、深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创举。依托村(社区),下延一级设立网格,配备网格文化员,整合文化资源和服务信息,增进文化互动,使百姓真正成为基层文化活动创造的主体,促进文化民生。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对各类公共文化机构形成了倒逼机制,极大地提升了文化资源使用效率,也为全民阅读深入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1000多名网格文化员不仅是各类文化活动的主力军,也是全民阅读的推广员,在传递供需信息、组织阅读活动、履行考评职责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参谋助手作用。
阅读摆上重要工作议程。全民阅读正在越来越多地成为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如在江苏,2012年把居民综合阅读率纳入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后,2013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把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实施农家书屋提升工程写入《关于深化拓展“八项工程”的若干意见》,2014年又把制定全民阅读中长期规划纳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点。正是在这样的高度重视下,《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全民阅读的决定》成为我国第一部全民阅读的地方性法规。
书香中国是一个重在建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先进的理念指引,更需要有体系化的活动设计和制度化的推进保障。从全国各地的实践来看,在持续不断地创新驱动下,书香中国建设内生动力显著增强,书香中国建设格局进入了良性转变的新路径,全民阅读模式实现了由“行政主导”向“民间自发”的转变,全民阅读活动实现了由“浅层设置”向“科学规划”的转变,全民阅读对象实现了由“被动阅读”向“阅读自觉”的转变,全民阅读评价实现了由“模糊定性”向“科学考量”的转变……全民阅读,正在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