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漂流与英文短剧比赛无缝嫁接
倡导学生同读一本书,在班内、校内开展阅读漂流,以“趣味表演竞赛”的形式,让孩子们亲自演绎书中人生,从而使他们爱上阅读,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这就是外研社杯“我是书虫”阅读漂流活动。该活动自2013年启动,并在2014年持续推动。
谈到该活动的举办背景,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世界各国都在开展阅读运动的大背景下,外研社作为教育服务提供商,也在积极参与并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推广活动。外研社杯“我是书虫”阅读漂流活动便是外研社与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牛津大学出版社发起的一项推动校园双语阅读运动的赛事活动之一,该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将产品营销和阅读服务紧密结合,迅速实现了产品品牌和销售的双赢模式。活动的组织开展得到来自多方的肯定与支持,迅速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校园英文短剧比赛,在众多英语赛事活动中独树一帜。活动也将产品内容与短剧表演输出相结合,强力宣传了牛津书虫等知名英语读物品牌,并推动了牛津“书虫”系列产品码洋连续两年均增长1000万。而活动的成功举办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一是新颖的主题策划。该活动以“我是书虫”阅读漂流为主题进行推进。外研社向所有参赛校免费赠送牛津书虫系列精品读物帮助学校开展校内阅读,进行校园内、班内的阅读漂流,以英文表演短剧的方式作为阅读后的成果输出。首届活动为微视频作品比赛,全程线上参与。
二是以点带面的推广。活动自身的优势与各地市教学主题相结合。知名读物品牌与赛事结合,与阅读教学结合,首先是与各地市教研人员沟通,选出优势地域先行开展阅读漂流并将比赛逐一落实。北京、山东、湖南、辽宁、黑龙江、广西、四川、广东、山西等众多地市在两届比赛的时间内逐年落地。
三是赛制的优化创新。2014年第二届活动将单一的线上比赛调整为线上和现场相结合。现场比赛让专家、教研员、老师、学生充分参与其中,扩大比赛的真实感,加深影响力。2015年已经启动的第三届比赛更是把学段扩展K12全学段,在保留团体赛的同时,创新性增设了双人赛的比赛形式——既扩大了比赛规模,降低了参赛难度,也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英文短剧表演中来,体会其真实魅力。
四是赛事服务拓展。出版社精选产品内容进行表演剧本的撰写,在一定程度上为老师和学生解决了准备的困难、提供了学习参考。戏剧表演进课堂教师培训旨在让更多的教师了解戏剧表演真谛。
五是品牌深入促销售,口碑营销赢好评。除“书虫”系列连续两年销售码洋获千万级增长外,活动品牌还博得多方好口碑。从2013年首届活动全国15个地市200所学校参赛,参赛作品140余件发展至2014第二届活动全国23个地市的230余所学校参赛作品660余件参赛作品。2015第三届活动已启动,目前报名学校数量早已突破第二届,双人赛报名参赛已过4000组,各赛段比赛也已如火如荼地开展了。
人大社“创意写作书系”
线上线下打造“创意写作”培训
通过新书发布会、创意写作国际论坛、写作坊、讲座、微信平台的征文活动等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营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创意写作书系”成为了市场上独树一帜的品牌产品。
从2011年首批出版的《成为作家》、《开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小说写作教程——虚构文学速成全攻略》到2014年推出的《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非虚构创作指南》(李华)和《创意写作教学——实用方法50例》等一系列产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创意写作书系”的规模逐年扩大,而其市场影响力也不断增强,多个品种销量超过2万册。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源于图书本身的创意策划——“创意写作书系”作为中国第一套系统引进国外创意写作成果的丛书,旨在面向高校文学写作专业师生及大众写作爱好者,将“创意写作”的概念普及给大众,为读者提供了一把通往作家之路的钥匙,帮助读者学习写作技巧、克服写作障碍、规划写作生涯;另一方面则源于产品的创意营销:新书发布会、写作论坛和讲座,拉近了读者与“创意写作”的距离,并为读者提供最前沿、最新鲜的创意写作理念;写作坊和微信平台征文活动则为读者提供了写作练习的平台,推动了提倡自由写作、做生活的记录者与观察者的理念,并邀请著名作家和资深教师对习作进行指导、点评,帮助读者进步。
2014年,针对该系列,出版社启动的重点营销活动包括“创意写作国际论坛”和“创意写作骨干教师研修班”,这是国内首届创意写作国际论坛,全新的理念、激烈碰撞的观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也为创意写作在中国的推广与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创意写作骨干教师研修班”则为与会老师提供了探讨写作理念、加强创意写作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契机。2014年,该活动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时,报名教师约有80人,大多为在高校教写作的教师。在创意写作研修课堂上,参与者互相交流写作心得,分享关于“创意写作”的故事,很多人甚至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心灵上的震撼在活动外延续。
此外,依托书系建设的“写作教师群”和“创意写作坊”微信公众账号、专门针对青少年创意写作微信平台也持续发挥着影响。在微信平台开展的“创意写作征文活动”,吸引了众多写作爱好者积极参与,在文字中分享着自己的故事。2014年,活动共收到稿件400余篇。今后,“创意写作征文活动”将会做成固定品牌,以此为平台让热爱写作的人更多地参与到“创意写作”中来。
广西师大社《大地上的事情》
从一堂课突破单一图书宣传
一本书的营销应该持续多久,要有怎样的密度,才算舒缓合宜?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作为一本再版图书,其销售目标,是它作为经典散文常销的可能性。该图书在2014年的7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贝贝特公司正式推出,半年来从新闻稿发布到书评到现场活动,走得稳中有升,从大众宣传转向细分宣传的过程。
首先是一般宣传。虽然《大地上的事情》直到2014年7月份才进入销售,但早在其出版前2个月的5月19日,便发布了作者纪念作者逝世15周年新闻稿,先期做了图书上市的预告。紧随其后的是新书发布会,通过在三联韬奋书店举办的专家研讨会以及朗读分享会,重提苇岸散文的经典性。继而是邀请合适的书评人撰写书评,在相关的网络平台上设计诸如《晒出你身边的花花草草》等网络“微活动”,进一步在普通读者中间营造图书的“熟面孔”感。
然而,对一本书来说,仅仅止步于上市初期密集的宣传显然是不够的。因而,针对《大地上的事情》曾经被选入中学教材这一点特点,出版方选择长期的针对学生展开的后续活动。在这个思路下,图书上市的4个月后,首次加入了南京一所中学的读书节活动,成为该读书节的首个专题演讲,并同期组织了征文活动。对于图书来说,确实是个不错的切入点,给了长期维护一个好的起步。
但是,真正让出版方觉得茅塞顿开的却是一堂有趣的“蚂蚁课”。这堂课,起源于一个热爱苇岸的儿童教育工作者,她认为《大地上的事情》这本书中优美而简洁的语言,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刚好,2014年上海儿童阅读论坛的主题是“原创”,于是促成了浙江中学语文名师蔡朝阳来给上海的小学生上一堂有关苇岸的语文课。那一堂课开始于孩子们传看“蚂蚁家园”,观察小蚂蚁活生生地在人造蚁巢中爬行,孩子们则同时比照苇岸所写的三则有关蚂蚁的美文,学习行文造句。这是一堂语文课,却又仿佛是生物实践课,从语文的排比句讲起,结束在大千世界、对地球的关照。
这堂蚂蚁课,短短的45分钟时间,给了出版社很大的启发。或许,这本书和小蚂蚁一起,在未来可以做成一个有趣的社区亲子活动。至此,可以突破单一图书的宣传,将图书中所包含的内容——从观察周遭细小的事物入手,寻找对大自然谦卑而坚定的热爱——传达给广大的人群。图书的营销,尤其是常销书,始终应该稳步、长期地进行,并将它转化成真正有用的东西,如此才能常青。
浙大社《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
多频次落地营销与多形式细节设计相结合
《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的首次活动在北京单向街发起,在4个月的时间先后举办了6次落地活动,并特别为图书刻了一枚印章,做了一批毛边本,制作了一个宣传视频。经过一系列推广,该书达到销售预期,入选两个榜单,并入选2014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推展·第贰季(非小说类)等。
述写晚清官宦张家数代人故事的《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之所以能够成功入市,是作者、编辑、发行三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作者王道对这本书尤为重视,撰写时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四处奔波采访,寻找材料;出版后则四处跟着出版方做落地活动,并尽可能提供信息与想法。
图书出版后,书评越写、平媒宣传及网络营销等常规动作迅速跟进,而落地活动则是营销中尤为重要的一环。
出版方将具有首发意义的活动安排在北京单向街。此次活动由出版社与新浪文化合作,也是新浪文化读享团的第一期活动。沈从文与张兆和的长子沈龙朱,以及《合肥四姊妹》的译者之一杨早作为嘉宾出席,并引发了很多媒体的持续关注。很快,该书入选2014年3月的中国好书榜·人文类及2014年4月的新浪历史好书榜。该书还迅速进入读书会“阅读邻居”的阅读书目,并入选该读书会2014年年终盘点的“年度五书”。
从单向街活动开始,从2014年4月至8月,《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连续举办6次落地活动,足迹遍布北京、苏州、合肥、上海,图书的口碑与影响力逐渐扩散。
此外,该书的一系列细节设计也成为“隐形营销”的因素。比如,图书封面被视为营销阵地,书画大家、昆曲名家张充和以102岁高龄亲笔题写书名,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于108岁高龄亲笔为该书题词,沈从文的“小五哥”张寰和为书名题字;封底为陈子善所写精彩推荐语;腰封展开是一幅海报。此外,细节设计还包括:刻了一枚印章,做了一批毛边本,制作了一个宣传视频。印章为西泠印社朱琪所刻,在封面上、腰封上、书签上、毛边本的藏书票上都可以看到。在孔夫子旧书网独家定制的珍藏毛边本,则特别附赠纯手工双色套印的特制藏书票,图案采用张家老宅的一幅画作,由非遗项目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第三代传承人杜洋亲手制作。毛边本反响很好,在孔网一分钟被秒完;《书香两岸》的毛边本专刊也对该书专门作了介绍,里面有不少《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毛边本的美照。
宣传视频的制作,则缘于作者王道在采访过程中留下的不少影像资料。视频资料可以让读者有更直观更立体的印象,该社做了一个完整的宣传片,呈现出对张家的一个脉络梳理,配上老照片、充和等人的自述、作者探寻的足迹等。
福建教育社“家教八部曲及实践篇”
深挖作者资源影响力
针对《自然生长教育——包祥讲家教八部曲》和《童年可以如此美好——家教八部曲实践篇》,福建教育出版社设计了一系列营销方案,从签售讲学到多媒体整合传播再到进驻学校,深挖作者资源影响力。在半年时间里,这两本书即成为市场动销态势强劲的产品,三个月内实现二次印刷,并荣获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4年(第三季)中国影响力图书”称号。
《自然生长教育——包祥讲家教八部曲》的作者包祥是资深教育家,曾任省级重点中学校长和民办学校校长达20年之久,是全国优秀校长、中国西部地区教育顾问、中国教育家大会副理事长、世界学堂联盟秘书长。《自然生长教育——包祥讲家教八部曲》正是其以《易经》等中国文化为源头创立,适宜中国家庭和中国儿童0到18岁时期的家教宝典,核心思想是“自然生长教育”,主张每个孩子都是珍贵的存在,是十年磨一剑之力作,其内容已由包祥全国巡讲十多年2000多场次,吸引了大批粉丝。《童年可以如此美好——家教八部曲实践篇》则由包祥的学生王莉所著,其思想内容与前者可谓一脉相承。两本书出版后,包祥带着王莉,在每次签售会上都奉上长达两个小时的讲学,并与听众进行深度互动,这种在签售会中插入长时间、高质量、多互动的讲学模式对图书起到了很多的推广作用。在2014年7月27日举办的新书发布暨首场签售会上一座难求,很多人都是站着听到最后,现场实现200套图书的销售。
两套图书在各地签售会的爆棚场面得到了各类媒体的关注,而作者本人也通过博客、微信公众号等对新书进行推介。艾瑞德国际学校等也利用其微信公众号也纷纷助力图书信息的传播。多媒体整合传播迅速推动图书的销售。
此外,包祥作为从教30多年、当校长20多年的教育专家,与教育界保持密切联系;王莉作为北师大教育学硕士以及一名孩子的妈妈,坚持记录育儿日记几千篇,清新文风广受家长欢迎。鉴于作者广泛影响力,营销团队在图书出版后主动向各级各类学校发布进行,组织作者进校与读者面对面。齐齐哈尔外国语学校等还特别组织教师开展的“家教八部曲及实践篇”读书研讨会。
在北京芳草地学校,“家教八部曲及实践篇”成为其“家校共育”的经典读本。在郑州,至少有50家幼儿园小学邀请包祥、王莉讲学,自发推广这套母子书。相关教育管理机构也针对该书组织内部人员开展“读书沙龙”。该书带来的广泛影响使得作者受邀参加2014年全国文化教育发展暨东方文化论坛,而该书在论坛上也受到校长、园长的关注,并实现批量订购。
(来源:中国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