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期以来,谈学习的书籍很多,然而谈学习革命的书却不多。当一部冠以“学习革命”主题的新书面世时,很自然就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关注。这就是由翁卫军主编、杭州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的《信息时代的学习革命:以杭州为例》一书。
在讨论这部新书之前,不妨让我们回顾既往的两部关于学习革命的图书。
一部是《学习的革命》中文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12月)。记得当时此书对我的吸引力不仅是书名具有冲击力,更由于出版之初异乎寻常的大手笔广告投入,还有就是书的副题: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在20世纪最后一两年里,大凡谈到新世纪的话题,总是比较激动人心的。及至浏览完全书,才发现书中居然保证通过所教之新方法可以“让任何人都能更快地学习几乎一切东西”,且可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加快5~10倍学习”,甚至“无论什么年龄都可以提高学习效率10~100倍”,这就让人感到比较可疑。最后竟有读了一份传授学习方法的培训教程的感觉。我稍微对两位作者注意了一下,一位是美国的珍妮特·沃斯,研究和推广学习方法的专业人士;另一位是新西兰的戈登·德莱顿,著名的播音主持人、广告创意人、行销专家。此书的风格显然颇为体现作者的职业特点。
另一部则是前几年读过的《21世纪学习的革命》中文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该书作者是另一种身份,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荣誉教授拉尔·L·阿克夫和创建著名的马萨诸塞州弗雷明汉瑟谷学校的丹尼尔·格林伯格博士。两位作者的专业身份给我们带来教育理念上的许多启示。作者以自己所创办的瑟谷学校为例,强调学习是自发进行的,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包括幼年、学龄期、工作阶段乃至退休后。这部书因为其鲜明的人文精神和可资借鉴的教育方法,得到了国际教育界的普遍尊重。然而,说到底此书主要还是一部教育学方面的专著。
我之所以在讨论新书《信息时代的学习革命:以杭州为例》之前,要论及上述两部图书,乃是因为它们同样都冠以“学习革命”的主题,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有比较才会有鉴别。稍加比较之后,我们发现三者之间又是如此的各不相同。三部图书,第一部其实是一部推广学习方法的普及性教程,第二部也只是从学习革命谈教育革新的教育学专著,而新鲜出炉的《信息时代的学习革命:以杭州为例》,则是一部最为贴近学习革命真谛,比较全面涉及学习革命广泛内容的图书。三者之间,不是好坏的问题,而是性质的不同。
何为学习革命?无疑,学习革命绝不止于学习方法的革新,也不能囿于教育事业一隅。对此,《信息时代的学习革命:以杭州为例》一书开篇总论《关于第三次学习革命》中有一段比较清晰的阐述,即“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推动着生产力飞速发展,也直接影响着人类个体的生活方式及其相互之间社会关系的发展更新,学习在其中的作用更为突出,学习的社会意义更为显著。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与学习方法的互相作用催生了学习的三次变革,主要标志就是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发明以及信息技术引发的学习革命。”这段文字主要指出了学习革命乃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进程,学习革命是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社会关系以及人们的精神生活、思维方法、认知能力等诸多方面的一次历史性变革。这一历史变革,对于亟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中国,显得尤为急迫和可贵。为此,我们姑且称之为“中国式的学习革命”。
此书的总论从“中国式的学习革命”的理论阐述出发,具体论述了信息时代学习的发展现状、信息时代对学习模式的改变、信息时代的考验以及信息时代的学习策略等若干问题。每一问题的论述均在传统学习与学习革命的衔接、融合的关系上进行实际深入且极富可能性的探讨。例如,在探讨信息时代的学习策略这一节里,就有“对用户来说的学习策略”“对企业来说的学习策略”和“对政府来说的学习策略”三个方面的介绍。而在“对用户来说的学习策略”这一层次中,又有“要掌握一个重要的学习技巧——‘零存整取’”“要把握一个重要的原则——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兼而顾之”“要注重改变自我——增强学习素质、转变学习方法”等三项要求。这里既有创新态度、革命精神,又有传统承继、务实风范。诸如此类辩证而综合的思辨态度一直贯穿全书,既消解了那种一谈革命便一切不在话下的绝对化,也避免了某些与信息时代不相适应的守旧人士简单的抱怨和诅咒。
此书对信息时代学习革命的各个方面都展开讨论。这些讨论文章汇集在“锐观点”部分。除总论之外,“锐观点”还有“变革的力量”“冲击的背后”“专家的对话”“微信的门道”等四组专题文章,每一组文章的安排都具有比较充分的设计策略。如第一组“变革的力量”里,既有《信息革命颠覆学习方式》《技术革新催生学习方式革命》,也有《阅读危机闪现传统力量》《不可丢失的阅读美感》;既有《三国争霸统治手机小屏》,也有《BAT时代,一个暂时的时代》。仅仅读这些题目,变革力量中的正负能量均一目了然。再看这些文章的作者,有读者比较熟知的作家海飞、财经作家吴晓波、教育专家章苏静,有些显然就是对信息时代和学习革命具有相当研究的专业人士,如王力、李稹等。通过这一组组文章的设计、布局,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主编的开阔视野、缜密思考和精心谋划。
生命之树常青,实践总是最具说服力的。让我们最为感动的还在“锐观点”之后的三个部分,分别是“大数据”“悦学者”“新实践”。
在“大数据”里,主编组织了四篇调查报告,分别是关于杭州市民“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阅读习惯和阅读偏好”“最喜爱的十大网络学习平台”和“最喜爱的十大悦学体验点”的调查。调查报告数据充分,分类合理,分析客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科学性和启示性。
在“悦学者”里,收入了一组记录杭州市学习型典型人物的特写,一篇特写记叙一位人物,共10篇。其中有地铁工人、鲐背老人、民工诗人、艺术青年、社区志愿者、书吧主人、网络作家、MOOC达人、民间文学达人和工艺美术大师。他们的故事都毫无例外地洋溢着强烈的学习欲望和进取精神。一篇篇读下来,正如其中一篇特写的题目“学习像追美剧一样让人欲罢不能”,竟有欲罢不能的快意。
只有在读了全书的最后一部分“新实践”之后,我们才可能从理论到实践的结合上比较全面地理解此书编撰者的立意、思想和主张,也才可能俯瞰到杭州作为信息时代学习革命的实践之城的概貌。“新实践”包含四篇全景式通讯文章,全面记录2011年以来一年一届连续举办的杭州学习节盛况,请看,每一届杭州学习节的通讯标题:“践行‘我们的价值观’”“价值观引领方向,创新推动发展”“中国梦·我的梦——学习成就梦想”“信息时代的学习革命——智慧点亮生活”,内容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思想是如此的一以贯之,主题是如此的承前启后。曾经有朋友告诉我,说杭州学习节办得挺火的。读了四篇通讯,不由得不信服。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曾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诚哉斯言!杭州学习节正是实实在在点燃了杭州市民学习的一把火。而对于13亿中国人而言,信息时代的学习革命,正是要通过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新兴的信息技术的结合,不仅达到改善学习的方法,提升学习效率的目的,更要追求提振文化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形成热烈学习风气的远大目标,要在信息时代点燃永不熄灭的学习之火。这,就是我们正在实践中的中国式的学习革命——为提高国民素质和能力的学习革命。在这一意义重大的历史变革中,《信息时代的学习革命:以杭州为例》为我们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启示。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