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来路,历历在目。为把文库做好,我们有过分歧,有过争执,可贵的是我们敢于突破自己,悉心向做得好的出版单位学习,主动与外界联系,积极请权威学术专家给予指导。因为我们深知这套文库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并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之不易,也倍加珍惜这样的机会。对于这套百卷本图书,无论是内容还是表现风格,我们做着“边疆无小事”的心理准备,对于出版过程中出现的每一处细节问题,都专人专责地予以解决。如在内容定位方面,文库内容有体现治边政策历史考察的,有研究守边策略的,有剖析边界问题进而提出解析路径的。在内容整合方面,我们以书稿一定要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和谋划为宗旨,其承载的内容一定是与当下我国边疆史地研究相辅相成的,为此,我们与作者、编委进行了多次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力争实现各分册内容的高水准与风格统一,并尽量兼顾大众的需求,力求做到雅俗共赏。应该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不惜把大量时间放在对书稿内容的修整和研讨上。在风格定位方面,我们在编辑出版文库的过程中,注重将全书行文和版式等风格与史实内容完好匹配,如实反映边疆各地域历史文化主体特征。
诚然,对于项目实施单位来讲,在有限时间内完成高标准的大型项目,不能不说是一次艰巨的任务。但正是因为我们有内容权威、理论坚实的书稿做后盾,使得我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始终充满着期待和信心。在项目实践操作与管理方面,我们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办公室,制定了关于“中国边疆研究文库”的具体管理办法和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并制定了翔实的编写体例规范,各分册编辑严格按照体例规范进行编校。
更为重要的是,在文库出版期间,负责装帧设计、成本核算、宣传等工作的项目组人员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各项工作。令人感触颇深的是,关于文库成本核算后的印张、定价等在图书处于编辑、审阅阶段就已确定,在这样的效率保证下,编辑们以之作为参考,一方面保证了编校不超出既定时间,另一方面也保证了成本不超出预算。应该说,在项目实施全过程中,出版社出版部门、财务部门、总编室部门以及项目办公室等人员的明确分工协作、精诚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对陆续出版的图书进行及时宣传和营销,在对外展示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明代澳门史论稿》(二编海疆卷)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图书提名奖,并入选第四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中蒙国家关系历史编年》版权输出蒙古,并由中蒙双方学术界合作扩充为《中蒙国家关系历史编年1949—2014》,作为中蒙建交65周年的献礼图书。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初编、二编的结项不是终结,而是新的开始。我们相信今后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的边疆史地乃至边疆学项目出版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三编”“四编”的出版也为期不远,借助“中国边疆研究文库”项目出版经验,我们也将一如既往地延续出版的热情,担负好我们的出版责任。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