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策划出版的大型系列图书——“中国边疆研究文库”历时4年,最终尘埃落定,付梓出版,并在2015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举行首发式。这是一套内容涵盖我国边疆史地、疆域、疆界、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大型系列图书,包含近代边疆研究的稀见名著及当代学人有关中国边疆研究的最新成果。其出版对于系统研究历代边疆历史的发展,深入探讨历朝的边政与治边之策,进而从新的角度探寻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规律,以及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的历史渊源,推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边疆地区稳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围绕文库的选题策划、出版过程、学术意义等,相关专家学者各抒己见。
  立足现实 服务现实
  作为“中国边疆研究文库”的策划出版方,黑龙江出版集团董事长李久军表示,出版文库的意义有两方面,一是基于自身优势,二是基于现实需要。对此,他介绍说:“黑龙江出版集团所属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以及其他出版社,很早就致力于有关边疆研究著作的出版,截至目前,已有百卷本的边疆史地著作出版,这是我们的优势。同时,基于现实需要,我们有责任、有使命出版这样一套书。”他说,随着中国的崛起与国内外形势的演变,我国边疆、边界问题与矛盾日益凸显,有关边疆、边界的问题涉及国家重大利益,我们必须要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此外,我国边疆研究领域传承下来的资料,尤其是清代以来的一些典籍、文献亟须点校、注释、整理,“作为出版人,我们有责任将这些著作整理好、出版好。”
  据了解,“中国边疆研究文库”还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对此,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祁德树表示,该文库的立项评审历经三个阶段,专家对其评价非常中肯,这套图书反映了要支持和维护我们国家的核心利益,这是最根本的问题。“经过出版单位、学者、专家的努力,历时几年时间,完成了这套3000多万字的百卷本鸿篇巨制,一方面要向付出劳动的专家学者和编辑们表示衷心感谢,一方面也期待有更多这样的力作能够得以出版。”祁德树说。
  而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副司长许正明看来,“中国边疆研究文库”作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同时也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从这两方面看,说明该项目的出版有着重大意义,其价值不言而喻。对于该文库,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一是因为这套图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研究价值,可以考虑在通俗和普及性方面出一些简本,使广大青少年了解与民族大团结有关的研究成果,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二是中国边疆绵延万里,本套图书可以在少数民族语言出版方面做一些功课,比如说蒙古语版、藏语版、哈萨克语版等,使我国少数民族能够了解我国边疆研究领域的成果;三是本套图书应该积极走出去,与书香中国结合起来,与“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等结合起来,将我们研究的成果推向世界。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代表了我国出版界在边疆研究方面的最高水平,意义非同小可,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统一的、疆域发展的艰辛历程,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重要的是其彰显了国家意志,激发了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建国如是评价道。在他看来,黑龙江出版集团、黑龙江教育出版社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出版这样一套具有很高社会效益的图书,“正是体现了当代出版人的责任与担当。”
  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唐衍伟则表示,中国边疆研究领域还有很多历史与现实的题材有待挖掘与澄清。他希望黑龙江教育出版社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为我们国家的疆域历史研究发挥更好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
  承上启下 长期合作
  研讨中,作为“中国边疆研究文库”主编之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于逢春说:“这套书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产物,是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和两岸四地边疆研究学者长时期不间断合作的成果。”
  据于逢春介绍,双方的合作最早肇始于1988年的“边疆史地丛书”,“从1989年开始,每年出版三四部这方面的专著。直至2009年,20年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先后由老主任吕一燃、马大正、厉声三位先生接力,分别与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张文达、王瑞臣、王晓明、丁一平四位社长合作出版该丛书。”彼时,一些邻国一边频繁抛出“中国威胁论”,一边毫无顾忌地强占我国海疆陆疆领土,长期从事边疆调研的于逢春深感边疆及周边已进入多事之秋。另一方面,尽管我国数十年来有关边疆及周边的研究成果很丰硕,但仍难以诠释、破解已迫在眼前的边疆地区出现的问题,难以在事关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等问题上取得优势话语权。“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决定根据边疆与周边形势变化的需要,联合两岸四地学者,重新策划、编辑与出版一套大型边疆书系。”于逢春表示。
  于逢春介绍说,最初商量该书系分初、二两编,初编选取晚清民国边疆名著予以解题、点校,希冀向古人寻求治边守边智慧。二编是当代学人的代表性创新作品,以期向今人挖掘治边守边智慧。“总之,想在以下方面尽点绵薄之力:阐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必然性与合理性;解构所谓‘中国威胁论’历史基础;为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合法性提供学理与法理依据;探索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规律,阐释历代治理边疆的成败得失,促进边疆地区稳定、维护民族团结。”
  “中国这个国家是历史的产物,当我们去理解中国的政治、文化性质的时候,实际上是离不开历史的,所以说文库所选择的角度非常好。”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关凯看来,文库的出版时机也恰到好处,随着边疆问题的重要性上升,社会舆论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特别是近些年来边疆研究也正在出现一些变化,包括从政治议题、舆论议题向知识议题的转化。同时,在目前的边疆研究中,已经从单一的以民族学为中心向多学科中心的转换,各种知识被纳入进来。此外,边疆问题研究本身也正在发生一个范式的转化,正在酝酿生成一种新的中国边疆学知识体系。“当然,所有的这些都要建立在一个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梳理前人文献是必不可少的知识生产环节。因此,文库的内容恰恰是中国边疆知识基础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相信‘中国边疆研究文库’会推进我国在边疆研究上的学术效率,会直接指引下一代的学术作品的产出。”
  【文库概览】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分为初编、二编两部分,共100卷。具体如下:
  (1)“中国边疆研究文库”初编——近代稀见边疆名著点校及解题,简称“初编”,包括:综合卷、东北边疆卷、北部边疆卷、西北边疆卷、西南边疆卷。
  主编:于逢春 厉声
  本编特点:本编所收著作系近代学者编撰的有关边疆的档案文献、笔记、调研报告与专著等。当前,聚集一批前沿专家对这些著作进行点校并予以解读,可以借此让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者与学习者了解原作者的学术生平、图书的内容与学术价值及影响,对于我们深入了解近代边疆问题,探寻近代中国边疆与边界的演变,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2)“中国边疆研究文库”二编——当代学人边疆研究名著,简称“二编”,包括:综合卷、东北边疆卷、北部边疆卷、西北边疆卷、西南边疆卷、海疆卷。
  主编:厉声
  本编特点:本编所收著作系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降迄于今日,当代学者研究中国边疆历史的最新结晶与集大成之作。这些著作不但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有较大突破,并有所创新,而且许多专著填补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空白。
  【专家点评】
  这套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的“中国边疆研究文库”堪称学术与出版联姻的典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热潮兴起于19世纪中叶,直到20世纪中叶,百年间中外学者一直没有放松对该领域的研究,并在不同时期有所侧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直至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因特殊的历史背景,该领域研究处于沉寂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边疆史地研究再度兴起。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中国诸多边疆地区遭到了列强的蚕食鲸吞,最终形成了目前的疆域。研究中国边疆史地,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探究其发展规律,对于处理好我国与邻国的关系,以及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促进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厦门大学教授 陈支平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首先,该项目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效益。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民族历经数千年的奋斗造就的,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因此,研究中国边疆史地,探究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需要,更是边疆地区稳定和发展的需要。
  其次,该项目规模宏大,既含有对多民族国家疆域形成的理论探讨的专著,也包括了对某一个民族或政权历史进行全面阐述的专著及海疆方面的著作,可以说,全书不仅涵盖了边疆研究的主要方面,也包括了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对边疆研究的发展将起到引领作用。
  第三,项目作者队伍代表着我国边疆研究的最高水平。他们中既有久已闻名的边疆研究领域专家,如吕一燃、林荣贵、杨茂盛、厉声等老一代学者,也有在该领域处于领军地位的中青年学者,如赵永春、张云、李大龙、于逢春、孙宏年等,更有代表着我国边疆研究新生代力量的青年学者,如范恩实、王静、冯建勇等。这些学者的参与是该项目内容客观性、真实性和准确性的有力保证。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苗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