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吕志涛院士领衔、苏科社出版专著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由周志炎院士主编、冯伟民等编著、该社出版的《远古的悸动——生命起源与进化》科普图书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由该社作者方智远院士领衔的“甘蓝雄性不育系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与新品种选育”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消息传开,人们在向这家出版社祝贺、投来钦佩的目光时,也不免疑惑:一家地方科技出版社,何以成为国家最高科技奖台上耀眼的明星?苏科社傲人业绩的奥秘何在?通过深入地采访,笔者认为答案有三——
主人翁意识浓
积极主动策划出版改革
答案之一,领导班子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深刻认识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意义,把自己摆到“国家队”的位置,以勇于担当的精神,积极主动筹划出版改革
苏科社是一家有着光荣业绩的出版社。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不久应运而生。从一诞生,出版社的工作就与国家的命运,与科技发展、创新和科普紧密相连。经过36年的努力,经过几代苏科人的不懈追求,这家社从建社时只有12名员工、30万元经费、年出版8本小书的小社,成长为年出版3000余种出版物,累计获近百种国家、省部级荣誉奖,单品种图书市场销量全国第一,年销售和总资产跻身全国科技出版十强社的国家一级出版社、全国百佳出版单位、全国出版先进集体,多次受到政府表彰。
多年来,该社前后7任领导班子,一届接着一届干,在出书的同时出人才。36年来,这家社有80多名职工晋升高级职称,有20多人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有30多人先后走上社、股份公司、集团和省局领导岗位。培养出了一支思想正、作风硬、技术优的科技出版专业队伍。在采访中,笔者从这个团队感受到一种雷厉风行、蓬勃向上的朝气,全社工作井然有序,效率突出,员工“求战”的欲望十分强烈。
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中,领导班子一班人认真思考: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大力实施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这一发展战略与该社的工作有何关联?作为一家科技出版企业应如何贯彻落实这一战略?
通过学习思考,他们认识到: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是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实践,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新常态下的崭新发展,是党中央基于实现中国梦总目标,从全球政治、经济、安全和环境的高度,立足经济发展新常态,高屋建瓴、审时度势做出的战略决策。这一战略的核心,突出了创新激励、创新业态、创新产品、创新手段、创新市场,推动全社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驱动,含有发动、鼓动、推动、行动等含义,强调在党的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组织下,依法治国,加强法治建设,激浊扬清,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推进改革,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实现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实现各民族文明平等、共同富裕,实现国民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可以说,这一战略涵盖了包括出版在内的各个领域的工作,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内容博大精深、意义深远。哪个单位认识深、动手早,哪个单位的工作就能抢占先机,先出成绩。
作为具有光荣传统的苏科社,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新常态下,一如既往按照党和政府的部署,积极主动贯彻落实国家战略,把自己摆到全国出版大局的棋盘中,以国家队的姿态奋力作为、建功立业。社领导带领全社员工,积极研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情况、新问题,自觉按照这一新战略的要求调整出版思路、调整出版结构,主动到政府有关部门请缨任务,自觉把出版社摆进国家战略的谋篇布局中。
苏科社不等不靠,社委会一班人和部分员工,分成两个调研组,一组到政府机关登门拜访,主动请领任务;一组跑市场、走访读者,调查经济新常态下读者的新需求。两个多月时间,他们的行迹遍及省内外,北上京津冀,南下广深珠,东至沪闽杭,西至陕甘宁新疆内蒙古。先后拜访了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新办、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中国科协、中科院、工程院,以及国家出版基金办、中科院和农科院有关院所和国家动物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等几十家机关单位,拜访了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教育厅,省农委、林业局,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科协等省内有关部门、场馆、院所,走遍江苏13个地级市和几十个县级市,深入多所985、211大学,百余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示范中专和多所中小学、幼儿园,100多家书店大型门店,发出了几千份调查问卷。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该社贯彻落实国家新战略应当怎样做、如何做,有了清晰的思路和方案。
创新思维足
大刀阔斧打出组合拳
答案之二,要在新常态下实施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大格局,做好出版战略的顶层设计,在机制和体制创新两方面持续发力
和很多出版社一样,在十八大之前苏科社的出版也是教育出版占大头。2011年,该社大众出版仅占全社出版总量的27%,教育出版占68%,其他定向出版约占5%。出版工作主要是围绕义务教育的教材教辅展开,全社的码洋、利润的主要来源,基本来自于教材教辅出版。
十八大后,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速义务教育教材教参改革,原有的靠吃教辅的出版老路行不通了。苏科社领导班子在大势面前没有犹豫彷徨、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以壮士断腕的气概,顺势而为,痛下决心强力调整,积极开拓新的市场,加速出版转型。
通过调研,明确了本社贯彻创新驱动战略进行出版的5个方向,即:(1)关注和加强科技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成果专著的整理出版。(2)加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产学研成果的专著的定向出版。(3)加强科学基础、前沿技术和社会公益技术成果的专著的出版。(4)追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的进展情况,加强其成果的专著出版,加强科技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普及应用出版。(5)加强宣传科学知识、反对迷信,提高大众科学素养,丰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启迪智慧、提高青少年动手创新能力的科普出版。力争通过努力,使全社的新大众出版读物占到全部出版的大头。
为了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社里大刀阔斧,在短短的两三年间,打出了一组令人眼花缭乱的组合拳,对内实施了4项改革:在人事制度上,实行全员聘任,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加大了人才引进的力度;在分配上,彻底告别大锅饭,效率优先,多劳多得,兼顾公平;在内部机构设置上,按生产要素组建生产部门,顺应市场需求,将传统的编辑部打造成相对独立的出版中心,成立了凤凰医学、青少年两个分社,组建了新的科普出版中心和信息研发中心、广东出版中心、图文出版中心,强化了长城志、运河志两个重大项目出版中心的监管;为了加速传统纸质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强化了对数字出版中心的市场化运营考核。
对外,实施了5大改革举措:加速对社会优质出版资源的资本兼并和掌控,控股成立了凤凰汉竹、凤凰含章公司;作为控股股东成立了凤凰优阅数字公司;为了加速走出去工作,在加拿大成立了北美出版中心;在台湾,和人类智库合资成立了图文书出版公司;在省科技厅、集团和股份公司的支持下,振兴了已有近24年历史的金陵科技著作出版基金。
由于方案周密、用人得当、措施正确,上述这些改革举措均达到预期目标,有力地促进了该社科技创新成果的出版,有力支撑了苏科社科普图书和生活类图文书的出版。2014年全社共出版新书1500余种。其中,大众及专业图书850余种,教育图书600余种,其他图书约50种,三者的出版比率已调整为55%∶40%∶5%,而在大众及专业出版中,两者平分秋色,各占半壁江山。据权威的“开卷”图书信息统计,苏科社图文书的市场销售量已由2013年的第二位,跃居全国第一。
责任意识强
奉献优质精神食粮
答案之三,以“争创一流,勇于担当”的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出版创新专著,推出优秀科普图书,向读者奉献品质优异的精神食粮
强烈的出版人使命意识、责任意识,正是新常态下做好出版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正是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敢于担当的精神,使苏科社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中占得先机。
实际上,自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启动“三个一百”原创图书评选以来,苏科社的出版物一次不落,次次上榜。国家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评比,苏科社从不空缺。自2012年起,在省科技厅的支持下,启动了江苏籍两院院士科技前沿书库,第一批组稿20种。自2012年起,通过金陵科技著作出版基金平台,向全社会公开征集科技创新成果专著。通过评审的每年约20种选题书稿,可以得到“金陵基金”的专项资助。近两年一批追踪前沿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的科技创新专著,如已经出版的《临床CT鉴别诊断学》《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千米级斜拉桥的设计与施工》《颅骨及颌面修复创新技术》《南方小麦》《中国蔬菜彩色图谱》等出版后,均获业界好评。由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孟超院士领衔主编的“中华外科手术彩图全解”丛书2013年出版后,被国家出版基金办审核为优秀出版产品。
科普图书方面,“科学素养读本”丛书已累计发行逾千万册,科普图书《青鸟文丛》出版后一版再版,单品种最多的已累计发行3万多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动物博物馆系列》一出版就受到青少年读者的欢迎。除“远古生命的探索”丛书外,近几年苏科社与高水平作者和研究单位合作,陆续推出系列科普图书,在图书市场上正逐步形成理性科普图书的品牌。
再回到本文的开头,来看看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书是一本什么样的科普书吧。《远古的悸动——生命起源与进化》由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中科院院士周志炎主编,冯伟民、许汉奎和傅强等研究员编著。本书按地质年代顺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40亿年来地球生命演化变迁的故事,告诉读者地球远古时期的生命是如何发生、发展,又如何灭绝的。目的是让读者珍爱自然、保护环境、善待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远古的悸动》是“远古生命的探索”丛书中的一本,这套丛书还包括《远古的记忆》《远古的奇观》《远古的霸主》《远古的灾难》《远古的辉煌》等。
策划这套书的,是社里的一位资深编辑陈静。作为一名学生读物的编辑,她一直有一个梦想,要责编一套能流传下去、读者喜爱的科普图书。“远古生命的探索”丛书,从最初的选题创意调研、构思,到即将出版的《远古的辉煌》,历时11年!为了出版这套书,她吃了很多苦。
陈静的工作岗位在教辅编辑部门,前几年的主要工作就是编辑教参图书。每到寒暑假教辅出版高峰期,工作特别紧张,几乎天天加班,天天要看10多万字。她又是江苏出版界有名的审读专家,很多出版社熟人还见缝插针请她为自己的书稿把关。苏科社送审的教材教参,社里总安排她最后审稿。而且,稿子到她手上,都要求几十万字两三天就要审完。陈静是一个特别认真的人,答应人家的事,或是自己责编的书绝不偷懒,都是一字一字认真审完。她说,我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人家的信任。
这套书,她每部书稿都与作者反复切磋、反复修改,有几次看到书稿达不到要求,平时说话轻声慢语的女同志,甚至不惜红起脸来,硬是退稿。搞得这些资深科学家很没面子,甚至开玩笑说“小陈啊,怎么这样顶真?你还是劳模啊?”
编教辅书忙碌时,没时间编辑这套丛书,只能下班后编稿,每天零点才睡,凌晨4点就起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成为习惯。“五一”、国庆长假,别人在休息,她呢,不是在电脑上修图,就是在办公室审稿,连续8年没休过一天假。
2010年秋末的一天,正当她忙着为《远古的记忆》紧张排版时,早上接到父亲的电话,说她70多岁的老母亲心脏病发了,让她赶紧回来。她以为母亲是老毛病,躺躺就好,白天没回去。到了晚上,老父亲又来电话,说母亲已疼得休克了。她这才慌了,赶紧和爱人开车送母亲到医院抢救,经过5个多小时的紧张抢救,又在ICU抢救治疗了一个多月,才将心肌95%坏死的老母亲从死亡线上拽回来。至今谈起那次抢救的事,她的泪水还在眼眶里转……
她是一个做事认真的人,为了给这本书起一个合适的书名,她在网上公开征集,社里不少员工帮她“献计献策”琢磨书名,一下征集了26个书名。最后,大家觉得“远古的悸动”比较贴近图书内容,最后采纳做了书名。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由苏科社的美编赵清担纲,作为8次获得“中国最美的书”和世界著名的红点设计大赛的获奖者,赵清秉承一贯的严谨作风,用半年时间为这套书设计了3套方案,陈静广泛征求书店和读者的意见后,才确定了最终的装帧方案。
印制是出版的最后工序。为了确保质量,陈静和出版科长张镜反复商量用什么纸张印刷。张镜被陈静感动了,亲自为这本书挑选纸张、安排印务,叮嘱印刷厂安排最好的机器、最好的师傅承担印务,终于保证了丛书的印制品质。
就是这样,经过众人共同的辛勤劳动,《远古的悸动》才如一个骄傲的公主,展现在世人面前,从2010年第一次印刷起,该书的两个版本迄今都已分别重印了3次。
每次新书入库,陈静又像陀螺一样,为图书的宣传、营销忙活起来。这本书出版后,好评如潮。2010年获得首届陶风奖十大好书奖,获第23届华东优秀科技图书奖,2011年获首届江苏省政府出版奖提名奖,2012年在海峡对岸获得了“第六届吴大猷科普奖”,2013年还获得了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2014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团中央等推荐入选“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其实,在苏科社,像《远古的悸动》这样的好书还有很多,像陈静这样爱岗敬业、视图书为生命的好编辑还有许多,正是众多优秀的编辑共同撑起了苏科社这座出版大厦。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看了以上浅陋的文字,您难道不觉得苏科社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新常态下取得的骄人业绩,全在情理之中吗?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