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原院长郝振省一直致力于推动出版社转企改制。今年“两会”,他作为政协委员,提交了《出版单位转企改制要加大执行力》的提案。
  查找出版社转企改制的历史,会发现,早在2003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都已率先完成了转企改制,截止到2010年,全国出版社转企改制工作已基本完成。时隔5年,郝振省为何又重谈出版单位转企改制?这里面遭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
  此外,由国家新闻出版总局组织实施的“丝路书香”项目现在已经正式启动,“丝路书香”项目的启动,会对出版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针对这两个时下最热点的话题,搜狐网文化中心电话专访了郝振省本人。
  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只停在表面 有些还处于初级阶段
  “现在出版社虽然完成了转企过程中的工商登记,不再是事业单位,但是改制的工作其实并没有进行”,这是郝振省对于现在出版单位转企状态的观察,“我在调研中发现,即使有些单位开始转制,但是都依然处于初级阶段。我觉得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现在其实到了瓶颈期”。
  当问到他本人为何一直坚定不移地推动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时,他认为,从出版单位本身来说,出版社完成转企改制,会增加出版单位的竞争力,可以引进单位以外更多的资金,增加优质项目的合作。“现在有些出版单位没有形成公司制和股份制的改造,可以明晰地发现,他们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才。优秀人才即使来了,往往也待不了多久就会跳槽。”
  “从国家和党的战略布局来看,十八届三中全会我们党明确提出了要‘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的改造’,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我希望我们能够加大出版企业改制的执行力!”郝振省说道,“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距今已经一年半了,我们很多出版单位还仍旧在那里设计方案,还在那里说应该如何做。这是坚决不行的!”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果没有文化企业的经营性作为支撑,我们所说的文化强国,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就会落空。”
  出版单位必须加强执行力 不能停留在表面
  自出版社转企改制开始的时候,社会上就曾有着不同的声音。他们认为,出版单位不同于其他企事业单位,出版社转企改制之后,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自负盈亏。出版社会不会为了赚钱而只出快餐式的畅销书,书籍质量会不会也跟着下滑呢?
  郝振省对此坚决地给予了否定。“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以后,其实单位里面还是原先的那套领导班子。之前施行的出版条例,比如注重导向问题,出版流程中的三审制,还有重大选题报备和备案制度都会继续施行。”
  “其实,出版社如果转企改制比较到位的话,编辑会更有一种责任担当,编辑会与公司同命运,与社会共长进,他们对于选题更会有一种责任判断。我调查过一些做的比较出色的出版单位,他们现在的口号是‘越坚持导向,就越有市场’。现在有些出版社只追求眼前的利益和短期效应,这恰恰是因为他们没有科学的纪律机制和约束机制,也没有把我们经过科学论证的转企改制方案进行到底。”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全面’里,‘全面深化改革’是非常重要的战略布局,我们出版单位也必须跟上布局,现在必须要加强执行力,不能老是停留在表面。”这是郝振省对出版企业转企改制寄予的殷切希望。
  “丝路书香”工程更要强调文化走进去
  2014年12月,作为新闻出版业唯一进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重大项目的“丝路书香”工程正式启动。
  对于其在未来的发展,郝振省认为,我们不能仅仅强调文化走出去,更要强调文化走进去,我们要深入调查丝路沿线每个国家和地区读者的喜好和趣味,“我们不能一味强调走出去,更要思考我们的文化与当地的文化如何结合?只有这样才更容易成功”。
  当问到“丝路书香”的具体操作过程时,郝振省说道:“‘丝路书香’涉及的国度非常多,每个国家的差异也非常明显,所以我们要做新的调查研究,也要做新的选题规划,同时,也要尽快建立我们自己的推广和翻译队伍。我们会把每个国家地区的风俗民情和语言风格都要考虑进去,然后因地制宜,打造不同的文化走出去战略。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共赢,而不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来源 :搜狐读书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