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国文化产业高端峰会9月8日在京举行。本次峰会以“文化产业协同创新”为主题,邀请来自全国20多所高校和相关机构的文化产业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新型城镇化与文化发展、城市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的产业融合与区域合作、文化传承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等议题。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出席本次峰会并发表演讲,以下是文字实录:
  我发言的题目是通过产业集聚推动文化产业协同创新,有一个副标题,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为例,建立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以产业集聚的方式实现协同创新,推动数字出版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是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几年来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主要讲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产业集聚是实现协同创新的重要途径。第二个问题是产业集聚是协同创新也是国家数字创新发展的主要推力。第三个问题是借助产业集聚推动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进一步成为协同创新的重要示范。
  第一、产业集聚是实现协同创新的重要途径
  从理论上讲产业集聚是产业经济学的一个概念,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企业以及对企业发展相关的各种机构、组织通过纵横交错的分工合作体系紧密联成一个空间的集聚体,形成了一种新兴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从而获得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的聚集体。产业集聚一是行为主体地理上的临近性,二是产业之间的联系性,三是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性。地理上的临近性可以减少创新主体之间的物流成本、能源成本和实践成本,产业间的联系性可以减少交易成本,打造创新环境,加强垂直关系和水平联系,行为主体间的互动性则有利于学科的融合、头脑风暴和技术的集成,容易带来知识的依附效应。
  我们讲的产业集聚的主体一般叫做官、产、学、研四方面,有时候叫“产学研官”,为什么把官放在前面呢?因为中国的改革也好,发展也好,政府是的作用是第一位的。所以总体上是四个方面,从现实的运行上有两个板块,一个是企业的板块,一个是机构的板块。关于企业,包括生产商、生产服务商,关于机构既有知识机构也有公共服务机构。我们大家知道,产业集聚典型案例是美国的硅谷,它以半导体的工业集群为基点,在硅谷的101高速公路沿线集聚了超过7000多家的制造商,所以产生了难以想象的综合集聚效应,相互之间发生思想和观念的碰撞,不断产生新的智慧火花和创意,包括印度的班加罗,英国的苏格兰科技区都是如此,它的电路产品占英国市场的79%,欧洲市场的21%,位于曼哈顿的百老汇,在我国,北京的中关村也是如此,在促进协同创新中都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第二、产业集聚是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协同创新的主要推力
  到今年4月,海峡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和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相继获得了合并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批复,以这个为标准,我们国内一共有12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提前并超额实现了“十二五”期间规划的额度,原来是8到11,现在12家了,初步形成了以东部沿海为带动,以长三角为核心,以华北、东北、西南为辐射的整体布局。2012年的数字出版总营业收入接近2000亿,其中上海张江数字基地达到200亿元人民币,江苏达到了146亿元人民币,广东去年达到130亿人民币,今年上半年,上海的截至6月30号达到200亿元,江苏达到100亿元,其它各基地较之去年也都有大幅度提高。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2012年的数字出版营业总收入很大程度上是靠着基地拉动的。从增长的动因和基地发展的特点来看都和产业聚集与协同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我们数字出版基地多数是借助既有园区的优势来夯实基础,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位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内,内有若干个国家信息产业、集成电路、文化产业、动漫产业等基地,江苏数字出版基地位于南京软件园区内,与软件园形成了一体两翼的格局,重庆数字基地位于重庆经济开发区内,天津的基地位于天津的滨海新区内。
  第三、借助产业集聚推动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成为协同创新的重要示范
  现在问题是这么多园区搞产业发展,一个集团、一个园区和基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根据国际上著名经济学家的判断,他们发现产业集聚几乎是任何产业成长过程中一种带有规律性的普遍现象,产业集群在产业区域竞争优势的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考虑产业集聚和协同创新有这样的背景在里面,然而这种规律性的现象和重大作用效能的实现还有待于基地各个主体的协同创新,友好的合作建立,以及一种合作创新的产业文化的形成。就目前看来,至少存在着几方面的问题影响着协同创新的健康发展以及产业群的形成。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发展目标应该是建立政府引领、市场运作、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高度集中的,但是总体来讲我们还有相当的差距,我们认为有四个差距。一是当前基地管理的主体还不明确,管理职能有待于进一步明确,管理制度仍需规范,各个层级的协调机制有待完善。二是各基地发展定位有待进一步清晰,差异化格局很不明显。三是数字出版在基地的主体地位还有待于强化。四是基地的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没有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进入也还很有限。
  针对这几个问题,我觉得,这就需要从协同创新的角度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应该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数字出版基地的地位和作用,数字出版基地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战略举措,是建设新闻出版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举措,是在国际文化竞争、政治竞争、经济竞争和生态竞争中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发展产业集聚,推进协同创新的重要战略举措,我觉得这点应该充分强调,不应该作为一种权宜之计,特别是争取到基地之后,就放松进口,转移目标,降低层次。现在我们搞经济审批的时候把什么都说上,通过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但是一旦批下来之后,我们发现有这个情况。
  二是确定好管理主体和服务主体,在这方面各地的做法参差不齐,有的只有管理主体没有服务主体,有的只有服务主体没有管理主体,或者有而不强。从研究院调研的情况来看,这两个主体都不能少。借助管理主体保持基地和政府的热切联系,有效引领和支持到位,保持和政府之间的联系,借助服务主体维系基地的正常运作,打造顺畅的经营环境,沟通前后左右的业务联系,来弥合不同主体之间的纠纷和隔阂。
  三是要做好基地的中长期规划,包括基地业务的发展目标,在观念和认识道路的前提下,要发挥产业集聚和协同创新的效应,做出一个比较科学的发展规划,要依据国际和国内、省内省外的实际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差异化战略,要吸引大企业、大科研机构、大项目到基地安家落户,筑巢引凤。
  四是中央和政府的扶持政策应该尽快逐步到位。目前龙头企业的进入还不够,中小企业观望不定,其它机构也难下决心,主要问题是政策的扶持力度还不到位,倾斜度不够,吸引力显弱,从中央层面来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最近准备推出这方面的文件,这将有利于数字出版等基地的健康发展,关键是需要相关部委在资金、土地、房产税收、金融、房租等方面的统筹兼顾和配套政策,就地方政府而言,这要求要做的工作也很多很重,有的在申请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时的政策承诺还没有兑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最近也正在设计建立基地的评估和退出机制,来解决这方面的相关问题。
  总之,我个人认为,我们的基地园区花了那么大的价钱、那么大的人力物力,现在作为一个空间也好,作为一个实体也好,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把基地园区作为文化产业协同创新的一个主要抓手,舍得投入,全力推进,使它真正起到一种支撑作用。

(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