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出版界对数字资源尤其是碎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研究十分欠缺,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提高对微课出版价值的认识,积极探索微课的碎片开发,包括用电子期刊呈现作品、用优质服务提升品牌、用技术应用激活市场等。
  关键词:微课 数字教育 资源开发
  随着碎片时代的到来和多媒融合的教育技术的发展,在线教育兴起,国内一些技术公司已经先于出版机构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人力来研究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其中包括碎片化的教育资源。而相当多的出版机构在数字出版领域仅仅停留在把本社出版的纸质图书转化为电子版,很快陷入资源困境。大多数出版社申请了网络出版专有权,但获得通过后却长期束之高阁。以微课为例,一个当下如此流行的“热词”还未进入许多出版社的法眼,这说明出版人尤其是编辑对数字资源的产业化开发研究不够,没有找到正确的开发路径。当然,首要原因是缺乏对碎片资源的价值认知。
  一、微课的出版价值
  微课是一种简化了的、细分的教学形式,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学生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疑难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它围绕某一问题或某一情景而形成的目标明确、内容短小精悍的教学活动,具有内容广、容量小、目标明确的特点。“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可视化教学资源。因其一般不超过10分钟时长,所冠“微”名正是其鲜明碎片特征的写照。
  如今,微信、微博已经彻底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它们使得“微”信息的传播在数字技术的发展中成为人们情感追求的重要媒介。其实,知识碎片用于教育、研究可以说不是现代的发明。成语“引经据典”中的“经”与“典”,显然不是长篇大论而是碎片化的精华,所谓“微言大义”大致已经说明了碎片的作用;而上世纪80年代我们常用的微格教学,某种程度上是生成和运用教学碎片资源的一种方式,对教学新手尤其适用。可以说,我们对碎片应用不陌生,有基础。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社交媒体,以及以开放、共享为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运用的蓬勃发展,“微”教学模式再度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兴起。近年来,国外以可汗学院(KhanAcademy,http://www.khanacademy.org)与TED-Ed(http://ed.ted.com)为代表的微型网络教学视频的出现进一步触发了教育研究者对微视频等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可行性探索,例如,在“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等教学模式中使用微视频作为教学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自2011年起,以“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作品展播平台”与“微课网”为代表,以及最近为配合上海地区电子书包项目而启动的上海市闵行区中小学微课程设计评比,国内开始了微课程实践层面上的尝试。2013年,教育部组织开展了全国首届微课大赛。华南师大和凤凰卫视联合开发的凤凰微课项目也已经启动。同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在种种合力的推动下,这种以微视频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引起了教育研究者以及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
  学生视觉驻留时间普遍只有5~8分钟,若时间太长,注意力得不到缓解,很难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只将教学重点、难点、考点、疑点等精彩片段录制下来提供给学生,整合成5~8分钟、50M左右的简短视频,供学生下载或点播,必然能够满足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和学习需求,并且能够重复使用,微课是再合适不过的表现形式了。
  资源的重要特质是其价值意义。微课的价值何在?从社会意义的角度来看,微课应用可以推动教育资源均衡,立体记录优秀教师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教育风格,为教材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的评价手段,从教学设计与新媒体结合的层面促进教育改革与创新,加快与世界先进教育接轨,加快教育资源的内涵发展;从经济意义的角度来看,通过选择优秀合适的碎片资源,通过教育资源提供和服务,可以产生一定的效益。比如远程家教辅导,各类资源专题提供,定向服务于政府采买(资源)等多种赢利模式下的开发运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二、微课开发的现状
  碎片化的教育资源,开发主体无疑是教师。在教师掌握必要的技术手段之前,电教人员往往是合作开发者。庞大的教师群体参与进开发队伍从事某种碎片(而不是成系统的)开发,产出数量多,时间短。以2014年江苏省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为例,一呼百应,经各市选拔之后选送上传的作品有两万余件。国家层面的此类大赛更能征集到更为海量的碎片,其中不乏优秀之作。作为教育资源,通常的做法是将其放进各级公共教育资源平台,由于没有精细化的分类,按内容或作品的教学功能做成系列化产品,这种资源往往以参考性展示为主,因而浪费现象严重。
  事实上,从简单的幻灯片,到小课件、节件,到电子白板,每一次教育技术的进步,都会带来新的热潮,同时也会带来包括人力在内的大量浪费。人人都搞课件开发,耗费了教师的大量时间,而效果最好的课件难以得到推广使用,导致多媒体教室硬件一流,但真正使用只是在公开课展示的时候。微课热潮来了,微课的开发,一如当初校校自编教辅资料,人人都是教辅作者,各自为政,缺乏指导,缺乏标准,全按自己的理解与兴趣作为。碎片资源的创作,只依靠已有的名师也不行,因为微课资源有区域性和个性化特征,不能一个名师视屏包打天下——如果那样的话,全国只要一个频道一个网址,就能实现“教育均衡”,共享“优质教育”了;缺乏基本标准,没有经过科学的流程进行遴选、判断和传播的微课视频资料,质量难以保证,事实上会大量造货而缺乏使用者,变成自娱自乐。一些教师录课后作为课后任务布置学生回家观看,难以作为刚需支撑。教育微课主要靠评比的形式推动,没有形成长效的运作机制。单体的学校或教学研究单位自设围墙,创作的微课作品大多散落在不同的信息孤岛上,也是一种巨大浪费。
  谁来承担像微课这样的知识碎片、教育碎片的产业化开发重任?
  编辑显然是答案之首选。但是,光是编辑不足以支撑产业化开发的全部,出版机构必须与技术公司联手,加上教师的教育资源原创力量,形成三驾马车的共同开发模式,方能形成从资源到产品到市场的产业链。
  三、微课开发的实践思考
  微课碎片究竟应该如何开发?笔者所在的团队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初步的进展。
  1. 用电子期刊呈现作品
  数字期刊实现了新旧媒体技术的优势整合,使纸质期刊在数字技术的发展中获得新的巨大的生命力。《2012—201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网络期刊收入达10.83亿元。另据统计,中国的数字期刊用户正在以每年60%左右的增长率迅速铺开,一个潜在的市场将逐渐显现。
  我们提出并实施了“微课电子期刊群”的概念。用电子期刊的方式来出版不同学科的微课视频作品。这一创意策划不仅为视频作品的发表与传播找到了互联网出版的合适通道,而且解决了组稿、投稿、选择的可操作路径,碎片资源成为源头活水,动态生成,相互激发,不断创新。后台资源蓄积自然成库。合理标签、搜索功能设置之后,资源运用的想象空间巨大。笔者所在的团队创建的中国微课期刊网上线之后,每日投稿量和注册用户数不断提高,引起教育界和出版界的共同关注,2014年,微课项目获得了江苏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的资助,为该项目的良好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2. 用优质服务提升品牌
  数字出版服务的一个新特点就是线上和线下的服务,这需要我们倾心调研,倾力付出,协同创新。中国微课期刊网创办之初,设置咨询热线,及时答疑解惑,宣传微课知识与标准;同时,组建专家团队,下到基层教研单位和学校开展微课理论、制作技术、微课应用等多方面的讲座培训活动。团队专家成为江苏省教育厅“送培下市”的主力,活动收到良好效果,经过培训后的学校很快掀起参加微课大赛的热潮,这直接为期刊网培养了一大批现在和未来的作者。
  中国微课期刊网之所以能够迅速成为出版机构支撑、产学研合体的新平台,策划创新点在于抓住了作者即用户的第一立足。微课市场的打开,首先要得到教师认同,通过教师可以影响到其他更多的教师乃至面广量大的学生。所以,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成为该产品开发的理念。团队抓住了教学改革深化、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这一政策动力,为教师教学研究和碎片资源的教学应用铺路架桥。有关部门将微课大赛的获奖等级视同同等级别的公开课,随着这一政策的出台以及对教师信息化能力考核大力度的加强、学校信息化教学内涵建设的发展,这个期刊网很快成为江苏省教育厅主管、省电教馆和南京师范大学苏州文化产业研究院联办的资源发布与应用平台,品牌的力量得以体现。
  3. 用技术应用激活市场
  微课是集约化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专业的网络编辑需要通过选择判断,优选教育理念新、教学效果好、生动有趣的不同课型、不同主讲者的微课;微课教育资源具有碎片化、可标签化的特点;微课教育资源数字化出版,具备累积性、更新性、重组性、多用性。
  有鉴于此,微课的开发应用决不能停留在展示这一层面。针对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电教设备时选取和调用数字资源操作复杂的困难,我们合作开发了智能教学系统,实现了碎片教学资源调用的一键解决,同时还开发出免屏电子白板系统、DIY教学资源生成系统。这不仅保证了教师在微课运用时教学自主流畅,也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利器。教师在运用微课(微课成为“课中课”)时,通过录播技术,又可以生成新的微课资源。微课产品进课堂,我们考虑的是硬件、软件、课件这三“件”事一起做,在营销策划上既有卖硬件送软件或资源的可能,也有送软件、硬件卖资源的可能。当然,针对学生的微课运用,也离不开技术。快速搜索、移动点播等构想正在策划与开发中。微课资源进家庭或移动终端,有多少种营销的策略,需要我们更为发散的互联网思维,这也是我们正在探索的课题。要想把这个数字出版产品在市场中滚大雪球,必须将应用作为驱动。
  树立和践行正确的出版价值观是对编辑修为与能力的新要求,需要编辑与时俱进,认识对与错、优与劣,作出价值判断,更需要编辑创新策划,有所作为。跬步初积,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的编辑关注、参与微课碎片的开发。

  (来源:出版发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