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你看,我拍到过谁?”还记得3月3日全国政协开幕式结束后,《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被一名外国女记者拉住看她的手机,原来她去年在上海拍到过刘翔,那张照片一直被她珍藏在手机里。今年在两会现场,她又开始寻找自己喜爱的政协委员,只要看到有一大群人围住一个委员,她都会好奇地挤过去看看。由此可见,文学、艺术、体育是走出国门展示中国风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这也是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的热话题。
  打破有“高原”缺“高峰”现象
  近几年,中国的多部电影在世界上获得大奖,而中国的电影票房10余年来也保持着每年30%的高速增长,去年全世界16亿美元的票房增长,中国贡献了75%。但票房并不能证明中国电影就走向了世界,在今年两会的小组讨论中,多位代表委员“炮轰”目前文艺创作中出现的有“高原”缺“高峰”现象。
  “中国电影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依然停留在国内‘自传’阶段,还没有走向世界,整个电影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占市场主要份额的电影,存在着历史观、道德模糊和不尊重历史真相的问题。再有就是对文艺片或反映主流文化的影片投入不够,同时文化对经济发展特别是走出去战略的支撑力度也不够。”全国政协委员、演员陈道明说。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电视台主持人曹可凡坦言:“中国电影有些急功近利,原来有些很好的电影导演也开始讨好观众,因此出现了一些叫座不叫好的影片。”
  针对这一问题,全国政协委员、相声演员姜昆认为,目前我国文化走出去缺乏顶层设计和实施决心,大多数演出团体和美术、工艺等各式展览都只是自娱自乐,不能使文化真正走出去。他建议与国际上的交往从交朋友开始,文化走出去要搞精品战略,不能搞“大联欢”,通过市场运作与基金会资助的方式来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
  对外推广只有作品远远不够
  “我曾组织喜爱中国文化的外国留学生研习中国书法,我认为这也是文化走出去的一种好方式。”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金台艺术馆馆长袁熙坤看来,以前书法作品内容以风花雪月居多,现在要考虑赋予其正能量的涵义。
  谈到书法,自然就谈到了绘画,中国有太多画家的作品被世界认可,近年来也有很多画家走出国门办画展。但是,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吴长江看来,就在海外展览异常热闹的同时,也让中国美术在世界美术中显得有些混乱。当代中国主流美术取得的进步和成绩主要体现在国内,这与中国国际形象与国际影响力极不相称。吴长江认为,由于中国美术对外推广的长期性、系统性不足,以及不同美术机构各自为政,未能形成统一布局。当代中国美术对外推广的效果不仅取决于美术家的创作水平,同时也取决于对外推广的渠道和方式。
  都说音乐没有国界,随着我国的音乐家不断在世界上获得大奖,像吕思清、郎朗、李云迪等深受国外观众的喜爱。但是像这样的音乐家毕竟还是少数,人才的培养与选用成为摆在音乐教育者面前的一大难题。“目前中国音乐文化对外交流事业急需专门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也就是不仅要有高水平的音乐专业技能和音乐教育才能,还需熟练掌握多种外语,不仅要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也需要对他国文化、听众的接受特点以及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广泛涉猎。”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月宁说。
  应学会怎样讲、讲什么
  对于如何让中国图书远销海外,赢得越来越多的外国读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是行家,他说:“近年来,欧美出版界对中国文学的兴趣显著增加,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在中国成为畅销书的作品同样会受到欧美出版界的青睐。很多作品在国内热销后都实现了版权的大规模输出。”黄友义认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目的是让外国人能了解中国,拉近他们与中国文化的距离,最终能够比较客观地看中国,因此要学会用他们的方式来讲我们的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怎样讲、讲什么,是摆在很多行业面前的共同课题。对于媒体而言,做好对外宣传工作是责无旁贷的义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欧阳常林认为,目前媒体对外宣传成果有限,应研究如何扭转境外媒体对我国国情片面报道的问题。
  “对外传播事实上是中国媒体争取和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的过程。”黄友义建议,如果中国媒体在“一带一路”构想的传播中做好了,就有可能扩大我们在国际舆论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