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不仅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新《环保法》的实施元年,在经济增速换挡的新常态下,从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的誓言,到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的行动纲领,环保再度成为两会最热门的词。
近几年,图书市场上也刮起了一阵“环保风”。不管是从出版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来看,还是从读者的需求角度而言,环保类图书市场都保持了稳中有升的态势。《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最近对环保类图书市场进行了探访,并约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尹传红撰文对环保图书市场近年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
环保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门话题,代表委员、大会发言人从不同视角探讨这一话题,在此期间,舆论也对环保保持了高热度。随着异常气候现象频发,以及雾霾、冰冻灾害等恶劣天气对人类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日趋明显,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心所居住的这个星球和其所承载的自然环境带给我们生活的改变。人们的这些需求自然也体现在图书市场上,《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梳理其中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图书并采访相关负责人员,畅谈选题策划、图书特色以及未来市场期待等,虽不详尽,亦可管中窥豹。
内容:兼顾学术成果与科普知识
与一般的环保类著作相比,《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并没有因其较强的学术性而影响其可读性,对此,江苏人民出版社二编室副主任卞清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者经过深入分析,指出大象在中原地区消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这一结论令人警醒。此外,正是作者海外学者的身份,使得本书的立论和分析显得更为客观和超然,值得我们在决策过程中认真参考。这当然也是该书最吸引读者的地方。”
气候对人类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小觑,由金城出版社出版的《气候改变历史》,首次集结史学家亨廷顿、许倬云等关于气候改变历史的代表作。谈到该书的阅读价值时,责任编辑幺志龙表示:“这本内容丰富、基本能够反映气候史研究全貌的论文集,为我们认识全球气候变化、人类和国际社会的应对等都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
雾霾及空气污染等问题日益引起读者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而目前图书市场上,相关题材图书有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实面“霾”伏——“雾霾”中的生活与健康》《雾霾天气保健指南》,化学工业出版社的《雾霾与健康知识问答》,科学普及出版社的《空气污染知识读本:关注雾霾,关爱健康》等。其中,《雾霾与健康知识问答》一书详细解释了雾与霾的区别、风和降水对雾霾的影响、我国雾霾形成和发展趋势等。“这本书对于雾霾问题的环境专业知识讲解较为透彻,对于人群在雾霾天气情况下的防护指导更加专业。”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能源出版分社编辑董琳表示。而《空气污染知识读本:关注雾霾,关爱健康》一书图文并茂。“该书从空气污染知识、污染物来源、质量好坏评定、如何防治、民众怎么办等方面展开论述,呼吁全员参与,提高环境保护意识。32开本的小册子非常适合普通读者阅读。”科学普及出版社发行部副主任周少敏介绍道。而由该社出版的“生态文明决策者必读丛书”(包括《生态文明新论》《生态农场纪实》《直面危机——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则系统梳理了生态文明的发展脉络,从理论、历史与实践层面,立体化呈现生态文明的内涵,让决策者了解过去的历史,找准现在的定位,看清未来的发展之路。
选题:坚持关注现实问题
“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重新探讨气候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成为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幺志龙在谈到《气候改变历史》一书的选题策划时如是说,“气候是如何影响和改变历史的呢?环境历史学正是做这方面研究的,它突破了传统史学的地域范畴,让人回归到自然中,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旨在通过大师的条分缕析,带领读者一同走进气候角度的世界史,使历史爱好者也可以通过环境历史这一全新角度,去重新认识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由江苏人民出版社策划出版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中的环境保护学科主题,则推出了《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一江黑水:中国未来的环境挑战》等。卞清波解释说:“‘海外中国研究丛书’遴选选题的标准除了学术性、前沿性,更强调现实意义,也就是坚持对当下现实问题的关注。上述图书就是这种标准下的产物。”
雾霾天气的频发,以及由其所引发的环境污染及应对问题也成为群众日益关注的焦点。“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于雾霾方面的相关知识的认识和普及不够,在雾霾中如何进行科学防护和保护自身健康也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因此,我们特别请我国相关领域专家从环境专业知识的角度,用浅显易懂的文字编写了《雾霾与健康知识问答》一书。”董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自‘雾霾’成为网络热议词以来,民众越来越关注空气污染问题,作为出版人,我们很早就想策划出版一本关于雾霾和空气污染的图书。在如何定位该书之前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尤其是在各个科技场馆的雾霾模拟实验活动中,我们发现不仅仅是成年人关注该实验,更多的青少年也特别关心雾霾,而且家长也更愿意和孩子共同探讨该话题。经过编辑、发行、营销等部门论证会讨论,最终我们决定将《空气污染知识读本:关注雾霾,关爱健康》一书定位为普及读本,设计成言简意赅、让普通老百姓一看就懂的小册子,同时还有挂图宣传。”据周少敏介绍,该书自去年4月出版至今已经再版多次,销售达到6万多册,挂图销售近5000套。
市场:关注不同读者需求
“随着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污染程度的加剧,国家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等纷纷出台,环境治理力度逐步加强,使得环境保护类图书市场销售有回暖的趋势。”对于未来该领域的图书市场,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能源出版分社社长刘兴春充满期待,“该领域的图书销售还是工程技术类图书中销售较好的,尤其是烟气脱硫脱硝、雾霾治理等图书市场反响较好;与人类关系较密切的环境与健康类科普图书、低碳环保等普及图书逐步得到读者的关注,例如雾霾与健康、饮用水与健康、食品安全等内容的图书。”
在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辑杨虚杰看来,目前出版市场中环境保护类图书外延很大,无论原创还是引进,数量都比较可观。不过她也认为,“与目前中国环保之路的现状以及民间的环保活动相比,图书的影响力还远远不能匹配,其中还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
“这些年来相关政府部门组织编写的环保宣传手册虽然很多,但查看如当当网的生态环境类科普读物销售排行榜不难发现,以传播环保理念、普及环保知识为主题的科普图书却寥寥无几。”科学出版社编辑侯俊琳表示,这一方面反映出尽管我国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但公众对环保还是缺乏更广泛的关注和深层次的思考;另一方面也有待于更多专家、作者及出版机构的参与。希望未来能够创作出更多面向不同读者群、各具特色的环保读物,有的可以传播理念,有的可以介绍环保的历史,有的可以引导环保生活。
对于环境保护类图书,刘兴春建议各出版社从以下方面予以提高和完善:结合目前环境污染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出版一些侧重节能减排技术和工程应用的图书;结合社会热点和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较紧密的话题,出版一些内容浅显易懂、便于实际操作的科普读物;结合国家的政策导向以及各种环保专项研究成果,出版一些原创性较强的学术高端著作,打造环保图书领域的精品力作。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