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德国汉诺威举行的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上,中国参展商集体发力,显示了强大的整体实力,国外舆论称之为“显示了网络文化的东方足迹”。能够得到这样的评价,并不仅是因为有了技术的突破,而且是因为这些技术挟带着当代中国文化的基因,许多就是直接以提供文化服务的载体出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活力,在于创业创新之策不是出于庙堂,而是植根于人民生活的广阔大地。在当代中国,文化的需求是人民最为迫切的需求领域之一,无论是教育文化、艺术文化还是旅游文化等,人民对文化的数量与质量要求都是殷望有加。仅仅今年春节期间,前往欧洲旅游的人数就达500万,凡成行的游客,首要的目标就是欣赏异域文化。为此,出版界所提供的各种导游手册、地图、指南、摄影技术、外语会话等书籍,全面畅销。很多出版人士对此感到鼓舞,实实在在摸到了市场前途光明的脉搏。
需求决定生产,这是一个基本的市场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例外。文化需求要有产业支撑,在产业政策方面,政府同样要勇于自我革命,给市场和社会留足空间,为公平竞争搭好舞台。空间在民间,民间是百花齐放之所,是人民育花之地。过去我国靠处于产业低端的经济部门推动经济的发展,现在需要具有更高文化元素的升级版经济创新驱动发展,文化产业的主体,必将生于民间、服务于民间。
我们不仅需要狭义上的文化创新,更需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各方面的创新。不光观念创新,还包括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模式、文化组织、文化市场推介和文化产品营销创新等。改进就是一种创新的萌芽,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创新,但还是应该鼓励参与,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实践中获得创新的升级与创新的成熟。
在文化产业的创业创新路径方面,贴近人民需求,体现时代特征是一个必须践行的理念。其中,李克强总理倡导的“互联网+”是一个重要抓手。例如,在以数字出版为平台的多媒体产业中,目前已有不少小型创业公司和线下文化培训机构,涵盖人文、社会、艺术、娱乐等内容领域,涉及广泛,内容丰富,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视频与音频资源,满足了许多文化爱好者的需求。一位专为儿童讲故事微信公众号的创业者,从自己的子女爱“吃”故事的身边需求中受到启发,先是推出了原创故事音频版,随后在孩子听众的热烈反应中又通过众筹方式,推出了插图版彩印故事书,继而又顺应孩子与家长们的建议,相继拍摄了动画版的视频,形成一个小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链。这个例子说明,不是大众没有文化需求,而是看有没有把准消费脉搏的“一招鲜”产品,有没有贴近大众服务的渠道和手段。
在中国当下的社会转型中,为梦想所激励的人民大众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必将汇聚成发展的巨大动能,不仅能够顶住经济下行压力,让中国经济和社会充满勃勃生机,而且将为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培育足够的文化底蕴。
文化产业所具有的群众性基础,昭示了这个产业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精神的深度契合。群众从实践中体会到,文化领域的发展,是关系到人的福祉的发展。要提高全社会的幸福指数,不能只靠物质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产业就是幸福产业、素质产业和未来产业。这个产业的发展,不能依靠工业化的规模效应。某种意义上说,文化的个性就是特性,文化的消费就是生产,向文化的投入就是向幸福的投入。这是一种新的人本观和新的价值观,它的实现不能在无所作为的等待中到来,只有在万众参与、百花齐放的格局中才会逐步形成,迎来全面兴盛的春天。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