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同行告诉我,她看中一本外国图书,准备引进版权。她问我是先去做市场调查还是先与版权持有人联系,索要内容介绍。这不是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问题,看来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
  编书、出书离不开市场调查,离不开读者定位,这是众所周知的程序。问题是如何进行市场调查,如何进行读者定位,虽然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可是依然有不少人搞不清楚,甚至将整个程序颠倒,导致图书出版后成了滞销品。
  其实,细想起来,市场调查是很有讲究的,读者定位更有讲究。那么究竟如何进行市场调查,怎样进行读者定位才有效果呢?
  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应该预先对读者有个感性认识,也就是说我们心目中要有个读者样子。那么我们对读者样子的了解从何而来呢?一定是从我们的日常观察而来,从我们与社会各方人士的接触而来,从各行各业人士的反馈而来。读者样子一经在我们心中形成,我们就要将其具体化。所谓的具体化,不仅要了解其自然属性,还要使其具有丰富的社会属性和有别于其他读者的属性。最后说这个有别于其他读者的属性便是我们心目中的读者与别人心目中读者的区别所在,用市场营销学的话来讲,就是细分市场。
  我们通过观察与市场研究得来的这些“人”是否就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读者呢?此时此刻,我们恐怕还无法确定,还需要去市场验证。通过反复调查研究,我们心目中的读者与实际存在的读者的距离越来越近。
  这还不够,我们还要借助他人成功的经验来观察,进一步使我们摸出的门道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比如不同年龄的读者在图书选择上有什么不同,同一年龄段的读者如果性别不同,对图书的选择又有何差异,再比如家庭环境不同乃至父母职业不同对读者的选择是否有所影响。如此这般,我们不仅愈加坚信我们心中的读者已经十分具体而又精准,而且还能在相当程度上掌握读者变化的规律,这样一来我们在读者定位和细分市场上便有了极大的主动权。
  心目中有了十分清晰准确的读者以后,我们会变得十分敏感,只要与我们心目中的读者十分吻合的图书一出现,我们便会立刻“扑过去”。这个时候,也许我们还不能非常有把握地确认这就是我们心目中读者需要的图书,那也是八九不离十。此时,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对当下社会情绪与需求走向进行评估,看看是否与以往存有很大不同。如果没有,我们便可确认入了我们法眼的书基本上是一本可以做的书。
  至于如何让这本书做得成功,我们还需要去市场了解情况,还要去读者当中试探口风,还要去征询相关专家的意见和看法。如果是专业类图书,征询专家意见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我们对市场了解,对内容我们就不如专家在行了。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在图书编排、包装方面了解尽可能多的信息,这样我们做出来的书不光是内容对路,编排、包装也符合市场需要与读者习惯。这是因为,内容对路,编排、包装不灵,书照样卖不好。
  如果我们将这个程序弄反了,有了书才去找读者,这本书投入市场后便不在我们的掌控之中,一切全凭运气。当然,你也可以去推销,但是能否见效就很难说了,结局多半是变成仓库里的滞销品。
  总而言之,我们做出版,要先胸有成“人”,按人找书,而不是胸有成“书”,按书找人。按照前一个程序去做,只要你勤于摸索,认真对待,你编辑、出版的书一定会被市场接纳,一定会受读者欢迎。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