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之人都知道,书籍是人类的家园,但要在有生之涯,享受阅读的饕餮盛宴,却又需寻得门径。
  当下市面上有两种谈阅读方法的书,一种是提高阅读力的方法论作品,如《这样读书就够了》、《神奇的眼脑直映快读法》、《快速阅读》、《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等作品,它们告诉读者具体的阅读技巧,有读书的意识很重要,但更关键是怎么读,如何读得快、记得牢,效率更高。还有一种,是从中外名家入手,他们与读者一起分享读书的艺术和乐趣,经由他们的分享,一同开始一场文化之旅。
  究竟应该读什么书,又该如何读书,我们精选了后一种,即多位名家的看法,让我们一同聆听他们的真知灼见。有的提倡要有系统,有的却认为兴趣更重要,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对于提倡读书的盛意,却相当一致,他们与书共处的经验,亦令人感动。
  朱光潜:读书不在多,在精
  关键词:精读 兴趣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读书还要记笔记,无论是书中精彩内容或你自己的意见,都要一一记录。
  读书,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在闲时可以寄托心神。书是读不尽的,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关于读书方法,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遍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之处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刺激你思考。记着这两点,其他琐细方法便用不着说。各人天资习惯不同,你用哪种方法收效较大,我用哪种方法收效较大,不是一概论的。你自己终久会找出你自己的方法,别人决不能给你一个方子,使你可以“依法炮制”。
  林语堂:读书有兴味,才是理想读书法
  关键词 读书之乐 李清照 兴味
  最理想的读书方法,是懂得读书之乐,兴味到时,拿起书本来就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
  读书本来是至乐的事,杜威说,读书是一种探险,如探新大陆,如征新土块;但到了现在,读书已变成仅求幸免扣分数、留班级的一种苦役而已。可学问之学、是与读《红楼梦》、《水浒传》相同,完全是个人享乐的一件事。若不能用看《红楼梦》、《水浒传》的方法去看哲学、文学、经济学大纲,就是不懂得读书之乐,不配读书,失了读书之本意,而终读不成书。
  我认为最理想的读书方法,最懂得读书之乐者,莫如中国第一女诗人李清照及其夫赵明诚,我们想象到他们夫妇典当衣服,买碑文水果,回来夫妻相对展玩咀嚼的情景,真使我们向往不已。你想他们两人一面剥水果,一面赏碑站,或者一面品佳茗,一面校经籍,这是如何的清雅,如何得了读书的真味。
  什么才叫做真正读书呢?这个问题很简单。一句话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本来就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就是不失读书之本意。这就是李清照的读书法。你们读书时,须放开心胸,仰视浮云,无酒且过,有烟更佳。或在暮春之夕,与你们的爱人,携手同行,共到野外读《离骚经》;或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佳茗一壶、淡巴菰一盒,哲学、经济、诗文、史籍十数本狼藉横陈于沙发之上,然后随意所之,取而读之,这才得了读书的兴味。现在你们手里拿一书本,心里计算及格不及格,如何靠这本书骗一只较好的饭碗,娶一位较漂亮的老婆——这还能算为读书,还配称为“读书种子”吗?还不是沦为“读书谬种”吗?
  钱鐘书:让被动阅读变主动阅读
  关键词:对比联系法 主动阅读
  对比联系法着眼于各种作品之间的对比和联系来读书,使阅读不再仅仅局限于接受性地思维活动,使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
  对比联系法是在读书治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无论读一部书或做一门学问,都不可能只顾钻进一本或几本书里而不顾其他,因为知识之间是互相关联的,而绝非孤立的。
  要注重对多种作品进行阅读,无论是《谈艺录》、《读拉奥孔》,还是《管锥编》,这些都和读书联系的方法分不开。读书联系法使被动的阅读变为主动的阅读,同时,通过对比、分析、鉴别,去粗存精,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见解、观点上的创新;通过联系,扩大视野,积聚材料,达到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目的。换言之,对比联系法“着眼于各种作品之间的对比与联系来读书,使阅读不再仅仅局限于接受性地思维活动,而是同时调动起回忆、对比、分析、鉴别以至进行新的推理和新的想象等多种思维功能,其读书效益和研究水平就不是泛泛的了”。
  钱穆:读书有四法,足矣
  关键词:以通驭专 读人 时代精神 目录
  大学问家钱穆认为,读书不能单单就书本身下功夫,还要研究通人之学,研究书的作者、把握书中精神、读通目录,只有这样,才算是读通了一本书。
  读书要讲求方法,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以通驭专。专心做学问,先要做到“通”,不能偏于一端,因为学问不是孤立的,所以要以通驭专。现在人太注意专门学问,要做专家。事实上,通人之学尤其重要。做通人的读书方法,要读全书,不可割裂破碎,只注意一个方面;要能欣赏领会,与作者精神互起共鸣;要读各方面高标准的书,不要随便乱读。至于读书的方式,或采直创式,不必管校勘、训诂等枝节问题;或采跳跃式,不懂无趣的地方,尽可跳过,不要因为不懂而废读;或采闲逛式如逛街游山,随兴之所至,久了自然可尽曲奥。读一本书,先要信任它,不要预存怀疑。若有问题,读久了自然可发现,加以比较研究。若上来就存怀疑态度,便不能学。
  第二,读书先读人。读书时不能单单就书本身下功夫,还要研究书的作者。以读《论语》为例,首先读《论语》先把握孔子的人格真相,使其形象在脑子里清晰起来,然后研究其学说大体思想,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所以读书不但要识书中之言,更要能识书中之人。其次要把握孔子所处时代背景,研究其政治、社会现状,研究其学说产生根源,这都是把握其思想的关键。第三要注意研究历来学者对于孔子学说的态度和意见,这对于自己的研究有很大帮助。第四是要认识到孔子学说思想已时代久远,现在时过境迁,很多东西已不适用,所以不可盲目崇拜。所以说,读一部书除关注书中内容外,还要能把握作者本人和他的思想、时代背景,以及别人对他的研究,这都是理解书中内容主旨的关键。
  第三,贵在把握书中精神。书读懂了还不够,那只是懂得书中内容,还要领会书中精神,也就是一部书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如果读书能领会到书中所反映的时代精神,那就算是领会到了读书的精髓了。
  第四,要通目录。目录是读书治学的重要门径,古人读书非常重视目录,这样可从中找到学术发展的脉络,比较各家学术不同。以研究中国史学史为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从《汉书·艺文志》讲起,从刘向、刘歆的《七略》一路下来,这样就能从大处着眼,把握学术整体的脉络。目录后面也有种精神,读书的人应该好好把握。
  贾平凹:为何要站着读书而非跪倒来读?
  关键词:读书 精读
  读书不能狭窄,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在这个基础上还要精读,第一遍享受,第二遍吟味。第三遍要深究。爱上一本书,就多找这位作家其他作品,了解他风格的形成,更要将他拉到你的脚下来读。
  既有条件,读书万万不能狭窄。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
  但是,切切又不要忘了精读,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于精读。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了,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你真真正正爱上这本书了,就在一个时期多找些这位作家的书来读,读他的长篇,读他的中篇,读他的短篇,或者散文,或者诗歌,或者理论,再读外人对他的评论,所写的传记,也可再读读和他同期作家的一些作品。这样,你知道他的文了,更知道他的人了,明白当时是什么社会,如何的文坛,他的经历、性格、人品、爱好等等是怎样促使他的风格的形成。大凡世上,一个作家都有自己一套写法,都是有迹而可觅的,当然有的天分太高了,便不是一时一阵便可理得清。我读中国的庄子、太白、东坡诗文,读外国的泰戈尔、川端康成、海明威之文,便至今于起灭转接之间不可测识。说来,还是我读书太少,悟觉浅薄啊。
  如此这番读过,你就不要理他了,将他丢开,重新进攻另一个大家。文学是在突破中前进,你要时时注意,前人走到了什么地方,同辈人走到了什么地方。任何一个大家,你只能继承,不能重复,你要读他的作品时,就将他拉到你的脚下来读。这不是狂妄,这正是知其长,知其短,师精神而弃皮毛啊。虚无主义可笑,但全然跪倒来读,他可以使你得益,也可能使你受损,永远在他的屁股后了。这你要好好记住。
  钱理群:读书,为健康快乐有意义地活着
  关键词:鲁迅 读书观 趣味 随便翻翻
  学者钱理群从鲁迅的读书经验出发,对读书提出四大建议,并认为最理想的读书方式与境界,应该是志同道合者在大自然中的沉潜式读书。
  读书的重要性到底在哪里?第一,快乐、健康、有意义地活着,关乎幸福观、价值观、人生观,关乎我们的信仰问题,这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在深厚的知识和精神资源的基础上,这就需要读书。 第二,读书本身就是一种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极有意义。
  那么该怎么读书?关于读书我有几点建议。我先介绍鲁迅提出的读书观,大概有四个要点。第一,鲁迅劝告年轻人:“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鲁迅提醒我们,要有更开阔的视野,我们需要全面的,长远的发展眼光和知识储备。第二,要为趣味而读书。鲁迅说,读书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一种是兴趣的读书。应试教育的读书,基本是职业的读书,就业教育的读书也一样,都是出于功利目的的读书。读书应该是非功利的,只求阅读中的趣味、快感。
  第三,鲁迅提倡一种“随便翻翻”的读书方式。读书可以正襟危坐地读,也可以随便翻翻的任意地读。随便翻翻也是一种“比较式”的读书,只读一种意见的书,很容易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随便翻翻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而不求甚解”。读书有两类。一类是原典,经典要一字一句地认真读,要尽可能读懂。人的精力有限,要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泛读,就是知其大意,不求甚解。有的书初读不懂,只能囫囵吞枣,读多了,自会融会贯通。鲁迅还提倡一种读书方法:“先行泛览”,读多了,你就会找到你最有神交的作家,“然后抉择而入手,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一人或数人”,然后大量地读,反复不断地读,甚至读一辈子。这样的终生阅读的对象,最好是一个或数个大家,这是能够成为你的精神依靠的。我的学术研究的功底,以至生命的底子,就靠鲁迅。
  第四,鲁迅提醒说:“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自己的脑子被别人的“马”,践踏个遍,就没有自己了。补救的办法有二,一是读书要“自己思索”,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二是读完书还要“自己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本活书”,“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我因此曾经建议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做到“读书,思考,写作,实践”的四结合,这也是青年的成长之路。
  在这里,我还要建议诸位:第一步,联合起来,举办读书会。第二,在读书中共同思考,形成共识,把读书和实践结合起来,做一些改变自己和改变周围存在的好事。最理想的读书方式与境界,应该是志同道合者聚集在大自然环境里,共同劳动,做饭,过简朴生活,一起读书、讨论。真正静下心来,既与大自然交流,又彼此交流,更逼向内心:读书不仅是交流,还要内省。这样的沉潜读书,才是真正的读书。这样的读书,能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让心静默,这就自自然然地建立起了真正的精神家园。坦白地说,这是我多年的梦想,我的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读书理想和教育理想。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