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缘起于2015年元旦。一位北京的网友元旦假期前往云南洱海,发现当地的孩子们很少读课外书。究其原因,学校每年的办公经费不多,且受制于有限的人员和偏远的地理环境,学校图书室少儿读物严重老化。而春节是人群大迁徙的日子,可以利用旅游、探亲的机会给偏远山区的孩子们解决一部分问题。
  1月27日,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联合北京出版集团发起了“带本书,给家乡的孩子们”春节特别公益活动,呼吁广大爱心人士在春节回乡或外出旅游时,通过成为“捎书信使”和认购“爱心图书礼包”的参与形式,将书作为礼物送给山区的孩子们。当日,北京电视台第一次在节目中向观众发出这个倡议。短短半个月时间,电视台就征集到需要帮助的小学26所,“捎书信使”30人,各界人士认购的“爱心图书礼包”数百个。2月11日,第一批“捎书信使”带着700多册为边远山区孩子准备的图书启程了。
  春节期间,30名“捎书信使”全部完成这次特殊的旅程,700多册图书送到了山区孩子们手中。“信使”们用手机、相机记录下了那些精彩的、感人的瞬间。根据这些照片和视频,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编辑、制作、播发了16条新闻,其中唐山“爱心小院”的节目更是引发了社会的关注。
  唐山市滦南县洼里村的“爱心小院”里生活着39名残障儿童,小院的主人高淑珍是一位年近60岁的普通农村妇女。这些脑瘫、智障,或肢体有残疾的孩子在高淑珍家的小院里免费读书,免费吃住。虽然近几年小院得到了很多爱心人士的帮助,但条件依然很艰苦,孩子们学习的地方是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屋子,课本有些已经被翻阅得破烂不堪,更不用提课外读物了。志愿者带给孩子们的十几本书籍,因为没有一个像样的书柜,只能堆放在角落里。
  为了能够彻底改善这里的阅读条件,同时把“带本书,给家乡的孩子们”大型公益活动做得更实些,3月20日,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向全台职工发出了捐书的号召,在大家的踊跃支持下,3000余册图书很快就汇集到了新闻中心。北京出版集团作为这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也捐赠了500册新书。
  书有了,但图书室安置在哪儿呢?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编辑部副主任王毅又带着我和几名同事驱车赶到唐山“爱心小院”,看到这里原本房间就不多,再建一个图书室根本不可能。小院的后面有一排简易房,其中一个房间横七竖八地放着几张架子床,编辑们和高淑珍大姐经过商量,决定把这里改成一个图书室。选好了房间,接下来就是大改造,编辑们帮忙把里面的闲置物品清理了出去,又自掏腰包买回来新书架、书桌,一个标准的图书室就建成了。
  3月31日,北京电视台副总编辑艾冬云、新闻中心主任张庆、要闻部副主任张晓鲁与几名编辑一起和北京出版集团代表带着3500多册图书前往唐山“爱心小院”。到达小院时,几个腿脚好的孩子早已经等在图书室外,车一停好,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将10多箱图书摆放在书架上,一个崭新的、充满了书香的图书室就有模有样了。
  在图书室成立仪式上,“爱心小院”的高淑珍大姐几次哽咽,她说她非常感谢这么多人牵挂着小院和孩子们,虽然自己没有文化,但她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让未来的路走得更顺畅。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