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10年的风雨历程,台屿农家书屋由最初的一个小小村民阅览点,发展成为今天集图书阅览、文化交流、小学生辅导站为一体的“义务服务站”,都离不开几位老人十年如一日的付出。
退休老人义务管理
2006年,退休在家的村民陈松年看到村里陈氏宗祠的阅览室里,摆放着5个大书橱、500多本藏书,因无人管理而长年搁置。陈松年说:“搁着可惜咯,应该让更多人看到这些书。”于是,他便和几个同龄好友接过宗祠钥匙,建起了书屋。
2007年,由于祠堂空间狭小,考虑到孩子们的安全问题,便将书屋搬到了祠堂对面一间1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并正式为书屋起名为“台屿老人协会图书馆”,书籍也逐渐从开始的500多本增加到现在的1.8万多本。
由于没有足够的经费雇人管理,几个退休老人就自发组建管理队伍进行义务服务。平常是老人们轮流值班,如果读者有需要,他们还随时开放,甚至节假日也不休息。作为创办人和总负责人的陈松年,更是每周天天都“上岗”,10年来风雨无阻。当初的9位老人,现在剩下6人,年纪最小的73岁,最大的77岁。
这些老人仍然用传统的方式管理书屋。开始时是卡片式借书证,后来借书证换成了一本本登记册。再后来,有关部门送来了电脑,几位老人却将其送给了附近的台屿小学,让他们用来改善教学条件。他们表示,不用电脑,一则因为管理人员都是老人,所以保留了这种传统的手写借书方式。二则怕电脑分散孩子们的注意力。
搭建文化传播平台
如今,农家书屋已经走上了正轨。据陈松年介绍,有两类人是农家书屋的常客,一类是村民,特别是村里的老人,他们喜欢文史类书籍,于是他们便把农家书屋当做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地方,抒发着自己对文学和历史的感悟。还有一类是附近台屿小学的学生,陈松年和台屿小学的老师们共同在学校里推广这个农家书屋,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课外阅读基地。晚上放学后,学生们经常一起走进农家书屋,生怕来晚了,好书被人借走了。
陈松年还深有体会地说:“要办好农家书屋,让书“活”起来是尤为重要的。总是那么几本书摆在那儿,久而久之,大家都不愿意来了。”因而,书屋定期将书籍与福州市少儿图书馆进行流动分享,同时也有不少人通过捐赠的形式向书屋提供书籍资源。
除了为孩子们提供看书的环境,台屿农家书屋也为孩子们营造了“第二课堂”。比如,暑假期间,农家书屋和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开办“大手牵小手,快乐学英语”暑期培训班,不仅使孩子们的英语得到了提高,也可以让孩子们在暑期有个好去处。为鼓励学生阅读,每个学期末,农家书屋都会举办一次“爱读书,读好书,读书好”活动,评选出一个学期中借书量最多的几位学生,并颁发一些文具作为奖励。另外,书屋还开辟了一块学习园地,将孩子们写的读书心得贴在墙上,每3个月更新一次,孩子们也都积极踊跃地参与进来。
此外,农家书屋还是村里重要的文化传播平台。几个管理人员经常会趁节假日举办一些活动,比如邀请名师为孩子们作讲座,提高孩子们的文化素养。通过举办台屿宗族文化渊源座谈会,加深村民对民俗文化的了解。此外,还举办了书画展、歌舞义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
十年坚守不忘初心
在台屿农家书屋内贴有一个座右铭:我们也在播种文化。陈松年自豪地说:“我们几个老人都只是工人、农民,不是文化人,能在文化事业上尽我们的一份心,我们感到非常快乐。”
10年的坚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陈松年谈及这10年的历程感慨万千:“我们不为名利,办这个农家书屋,完全是我们自愿的。开始时,我们遭到村里人的质疑、家里人的反对,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小时候看书的不易让我们格外珍惜书,想让孩子看书更容易些,多看些好书。孩子们渴望读书的眼神,让我们更有动力把农家书屋继续办好。”
据陈松年介绍,由于今年福州市将对台屿片区实行旧屋区改造,台屿农家书屋也将在年内告别这处开放了10年的旧址。陈松年表示,即使换新地方,他们也还会将农家书屋继续办下去,他们相信未来会有人接过接力棒,台屿农家书屋浓厚的读书氛围一定会不断传承下去。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