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国家、地方政府、行业系统、社会力量四个层面,综述我国全民阅读活动的发展历程。在国际比较中分析现阶段我国深化全民阅读活动面临的问题,进而从实施全民阅读国家战略、健全全民阅读工作体制、完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构建全民阅读引导机制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全民阅读 国家战略 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引导机制
  书籍是文化传承和文明进步的阶梯。世界现代文明国家都把阅读作为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工程。全民阅读活动在全球范围内风起云涌。我国的全民阅读研究开始于1996年,到目前为止还处在发展阶段的上升期。国内研究成果涉及全民阅读活动的背景、定位、特色、机制等诸多领域,却鲜有关于其发展历程、发展瓶颈及改进路径的阐述。笔者尝试对以上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促进全民阅读提供参考。
  一、全民阅读活动的发展历程
  历时近20年,我国全民阅读活动已成为全民参与的社会性活动。国内学者尝试对全民阅读推广力量作出多种分类,其中:政府部门、出版及图书馆行业、大众传媒、民间阅读组织成为出现频率较高的推广主体。基于学界共识和现实研判,笔者从国家、地方政府、行业系统、社会力量四个层面,对我国全民阅读活动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回顾。
  1. 国家层面部署推动全民阅读活动
  政府是促进全民阅读的主导力量,这种主导角色集中体现在政策导向上。1997年,中宣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的通知》,提出实施“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的“知识工程”。这成为国家政府部门倡导全民阅读的开端。2006年,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宣部等十一部门共同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这在国家政府部门倡导全民阅读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政府推动全民阅读步入常态化发展阶段。自2007年起,新闻出版总署会同有关部门每年就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下发专项通知。历经十余年酝酿推动,全民阅读逐步成为社会共识,“推动全民阅读上升至国家战略”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呼声。党中央、国务院适应形势发展,历史性地对全民阅读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党的十八大及201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相继对全民阅读作出部署,标志着全民阅读在通向国家战略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2. 地方政府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地方政府促进全民阅读的方式方法丰富多样,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运动式倡导、组织化推进、科学化布局”三个递进阶段。但各地因发展程度不同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或处于多阶段并行状态。在运动式倡导方面,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属于本地区的读书活动,约有400多个城市自发开展了读书节、读书月、读书日等活动,全国开展的各种具体读书活动项目约有3000余个。在组织化推进方面,全国已有湖北、湖南、江苏等18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由地方党委或政府领导担任负责人的全民阅读组织领导机构。在科学化布局方面,仅有少数省份进行了有益探索,如《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建设学习型湖北的意见》(鄂办发〔2012〕3号)、《广东省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实施意见》(粤宣通〔2013〕5号)、《关于加快推进书香江苏建设的意见》(苏阅发〔2013〕1号)等。
  3. 行业系统积极组织全民阅读活动
  出版界、图书馆界、大众传媒界是促进全民阅读的代表性行业。出版界自2011年起连续举办4届“书香中国”全民阅读电视晚会,自2004年起连续11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自2011年起连续4年推荐“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成为全民阅读的引领者和示范者。图书馆界于2004年在国内举办首次大规模宣传“世界读书日”活动,于2009年在图书馆行业举办首届“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活动,并积极致力于推动宣传活动常态化,成为促进全民阅读的骨干力量。媒体也日益成为倡导全民阅读的重要力量。2013年4月,78家中央和地方媒体共同发起建立的全民阅读媒体联盟在武汉成立,全民阅读宣传向全媒体、机制化方向迈进。此外,教育系统、工会组织、共青团组织等相关行业系统也组织打造了大批具有自身特色的阅读品牌,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向各行业领域深化拓展。
  4. 社会力量踊跃推广全民阅读活动
  民间阅读组织和社会有识之士是促进全民阅读的重要补充。2003年以来,每年全国“两会”期间都有代表委员倡导全民阅读,代表性的有:2006年,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集体倡议由政府推动全民阅读活动;2007年,31位全国政协委员力推设立全国读书节;2013年,115位全国政协委员共同签署关于制定实施国家全民阅读战略的提案,建议政府通过立法促进阅读风尚的形成;2014年,40余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合提案,建议尽快出台《全民阅读促进条例》。阅读社团、民间读书会、读者俱乐部等民间阅读组织发展迅速。2011年6月,中国民间图书馆协会成立,召开了“中国首届民间图书馆论坛”,标志着民间组织已经凝聚成为我国全民阅读推广的一支有生力量。2013年9月,吉林省全民阅读协会成立,成为国内首家以助推全民阅读为宗旨的省级社会团体。此后,长白山全民阅读协会、苏州市全民阅读促进会、徐州市全民阅读促进会等一批地市级全民阅读社会团体相继成立,社会阅读组织开始向组织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二、深化全民阅读活动面临的问题
  1. 国民阅读状况不容乐观
  自1999年起,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全国国民阅读状况调查,至今已实施11次,调查结果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全民阅读活动的效果。从调查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我国成年居民综合阅读率近四年基本持平,保持在76%左右,也就是说仍有两成多的国民未进行任何形式的阅读。我国成年居民图书阅读率虽连续八年保持持续上升,但与十多年前相比,仍处低位水平。我国2013年成年居民平均图书阅读量仅为4.77本,与当下韩国的11本、法国的8.4本、日本的8.4~8.5本,仍存在较大差距。其他纸质媒介阅读率、阅读量总体呈下行趋势。与网络和新技术的普及、信息爆炸式的增长同步,我国数字化阅读率、电子图书阅读量持续上升,但随之而来的浏览式、跳跃性、碎片化的“浅阅读”渐多,深度阅读、品位阅读渐少。
  2. 全民阅读顶层设计相对滞后
  世界上很多国家纷纷出台了关于阅读的计划、报告和大纲,如俄罗斯出台《国家支持与发展阅读纲要》,英国、日本设立国家阅读年(读书年),美国实施“阅读挑战计划”“中小学暑期阅读计划”,等等。这些国家把每年丰富的全民阅读活动纳入具有国家战略性的纲领性文件中,以此为中心,衍生出各项阅读推广和阅读服务的具体行动。而我国尚没有制定出台自己的国家阅读大纲。在阅读立法方面,许多发达国家已完成阅读立法,代表性的有美国的《卓越阅读法》《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日本的《儿童读书活动推进法》,韩国的《读书文化振兴法》等。而在我国,仅江苏省率先出台全民阅读地方性法规、湖北省出台首部全民阅读地方政府规章,国家全民阅读立法进程有待加快。
  3. 公共阅读设施建设任重道远
  当前,我国公共阅读设施建设依然面临资源不足、分布不均、网络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公共图书馆是全民阅读的主阵地。我国平均公共图书馆拥有量为46万人/座。而联合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公布的公共图书馆拥有量标准为3万人/座;目前发达国家平均公共图书馆拥有量则为:瑞士3000人/座、挪威4000人/座、奥地利4000人/座、芬兰5000人/座、德国6600人/座、英国1.14万人/座、法国2.2万人/座、意大利2.6万人/座、美国3.11万人/座。其他阅读设施则分散在教育、新闻出版、民政、工青妇等行业系统。体制壁垒导致资源不足与资源孤岛、投入不足与重复建设并存,阻碍了阅读设施网络的形成和阅读资源的整合利用。
  4. 全民阅读内容引导良莠不齐
  2013年,全国出版图书44.4万种,其中新版图书25.6万种,图书出版规模创历史新高。面对浩瀚书海,推荐书目成为引导全民阅读的有效手段。我国推荐书目的主要方式有:政府机构推荐书目、媒体以宣传自身为目的推荐书目、专家或名人推荐书目、各类图书评奖等。此外,读者阅读倾向还受到各类图书销售排行榜、点击排行榜等所谓阅读时尚的左右。书目推荐主体多元、形式多样、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在国内几个大型图书馆网站的借阅排行榜上,那些穿越、武侠等消遣性文学作品的借阅量也是遥遥领先。
  三、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的路径探讨
  1. 实施全民阅读国家战略
  制定实施全民阅读国家战略,应从推动全民阅读事业长远发展高度,做到统筹规划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一方面,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并以国务院名义出台《国家中长期全民阅读事业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阐明促进全民阅读的规划背景、重要意义,确定促进全民阅读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明确阅读文化培育、阅读分众服务、阅读设施建设、基础阅读研究等重大阅读工程,以及全民阅读体制改革、政策制定、法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保障体系建设,为促进全民阅读事业长远发展提供宏观指导。在此基础上,定期制定实施《全民阅读行动计划》,就阶段性重点活动、主要任务、推进措施及配套政策、保障条件、组织实施等作出细化安排。另一方面,在国家层面设立阅读节(日)。建议将中国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诞辰月——9月定为全民阅读月,将其诞辰日——9月28日定为全国儿童读书日,并定期设立“国家阅读年”,辅之以“世界读书日”活动,形成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全民阅读节日安排。
  2. 健全全民阅读工作体制
  促进全民阅读是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党政推动、部门配合、专家指导、社会参与的工作体制。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全民阅读协调机构,建立联席会制度,负责协调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工青妇等部门力量,统筹公共图书馆、民间阅读组织、出版发行单位等社会力量,包括聘请专家学者、名人名家等有影响力的人士担任阅读推广大使,以达到多方合作、效益多赢的效果。建立全民阅读专家指导机构,整合高校、社科界、图书馆界、出版界等行业领域智力资源,承担阅读规划指导、咨询服务和优秀读物分类推荐等职责。探索建立全民阅读推广人资格认证制度,加强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建设一支热心全民阅读公益事业的专兼职推广人队伍。建议各级政府积极培育区域性、主导型全民阅读社会团体,协助政府职能部门协调整合相关社会力量投身全民阅读事业。各级领导干部应率先垂范、主动推动全民阅读,国家领导人和地方各级主要领导每届任期内应至少参与一次全民阅读活动。
  3. 完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是促进全民阅读的基础保障,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题中之义。一是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快《图书馆法》《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立法进程,抓住《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立法启动契机,研究推动以法律形式对各级政府全民阅读公共服务责任作出规定,对全民阅读事业发展所涉及的人、财、物等各方面问题予以系统规范。二是完善资金保障体系。建议设立国家阅读基金,由国家财政拨款,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省、市、县级人民政府应相应加大财政投入,设立全民阅读专项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确保公共财政每年用于全民阅读事业支出的增幅高于经济增长速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全民阅读事业,对提供捐助和赞助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给予税收优惠。三是完善设施网络体系。加快构建公共阅读设施网络,特别是推动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向农家书屋、社区图书馆(室)等基层公共阅读设施拓展延伸,提高公共阅读资源综合利用效能。建议国家层面制定创建书香之市、书香之县、书香之乡的公共阅读设施建设使用标准,对建筑面积、藏书数量、服务质量、网络化建设水平等作出具体规定。
  4. 构建全民阅读引导机制
  构建全民阅读引导机制,是实现全民阅读舆论宣传和内容引导的根本举措。当前,重点应解决国民“不愿读书”和“读什么书”两方面问题,并使之机制化。一是构建全媒体宣传机制。继续发挥好全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倡导全民阅读、打造书香中国”的引导作用,完善联盟成员的全媒体合作模式和报道形式。江苏、上海等省市已在全国率先成立地方全民阅读媒体联盟,其余各省(市、自治区)应积极学习借鉴,建立全民阅读宣传新模式。各级政府应加强全民阅读公益广告宣传,在各类媒体、城乡阅报栏屏和报刊亭、窗口单位、人流密集场所刊播张贴,营造书香充盈的社会氛围。二是构建全民阅读引导机制。建议国家层面推动实施国民基础阅读书目研发项目,组织专家力量研制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读者的基础阅读书目,形成中国人的基础阅读书系,并根据每年图书出版新情况和读者反馈意见建议,定期作出调整、更新和完善。探索推进独立书评人制度,在全国主要媒体开设读书频道与读书栏目,由独立的专家委员会向全社会推荐优秀书目。

(来源 :出版发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