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自2012年推出之后便势不可挡,许多公众号的粉丝已过百万。“创新+用心”、哪里有读者就把内容推送到哪里,是一些公众号成功的要诀。但在公众号为人们获取资讯、学习知识等提供便利的同时,其内容同质化严重也是不争的事实。
  微信自2011年推出到现在已有6亿多用户,人们除了用其进行社交活动外,还能通过微信公众号、朋友圈随时随地阅读大量个性化的文字、音频、视频等。近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12次全国国民阅读情况调查显示,2014年,34.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微信阅读;在手机阅读接触者中,超过六成的人进行过微信阅读。今年1月底发布的《微信平台数据化研究报告》也显示,微信公众号自2012年推出之后势不可挡,现已成为微信的主要服务之一,近八成微信用户关注了公众号,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资讯、方便生活和学习知识。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微信公众号数量已经超过800万。许多微信公众号的粉丝已过百万,它们是如何运营、生存的?急速膨胀下的微信公众号又存在哪些隐患呢?
  赢得关注:创新和用心是必备要素
  5月8日,拥有130万粉丝的微信公众号“为你读诗”的总策划张炫、编辑李琳、艺术指导朱卫东三人带着电脑、录音设备等,来到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汪剑钊的办公室,准备进行父亲节特辑的录制。汪剑钊当天朗诵了自己在1998年女儿出生时所做的诗《我在你的诞生中诞生》,面对专业的录音设备,他一开始还有些紧张,朱卫东试着用轻松的方式与他沟通,之后汪剑钊慢慢地松弛下来,并感慨“诗歌还是朗诵出来才有感觉”。
  遇到各类节日,“为你读诗”都会策划一些有特色的专辑。比如今年“五一”劳动节,他们就请了快递员、武警等6位来自不同行业的工作者朗读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作品《论劳作》,后期制作出的特辑点击量达到了“100000+”。对每一期节目他们都精益求精,从最终的呈现效果可以看到整个团队的付出与态度。张炫说:“我们希望能以读诗为纽带,建立起一个连接人与人情感的文化艺术交流平台,为在社会中奔忙的人们提供一席可以让灵魂栖息的诗意之地。”如今,“为你读诗”已推出近700期,“每晚十点,为你读诗”已成为许多人睡前的必修课。
  “为你读诗”只是众多公众号运行的一个缩影。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也都纷纷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推送自己的优质信息;一些出版社也推出了特色新媒体产品,甚至建立了专门的制作运营团队。比如,作为中信出版集团旗下的新媒体产品之一,微信公众号“活页”于今年4月1日正式上线,坚持每天更新且至少生产一条原创内容。其联合创始人、中信集团信睿报业副总编辑武云溥说:“微信公众号是占据读者很多阅读时间的一个强势平台,对于内容的制造者来说,当然是哪里有读者就把内容推送到哪里。想要让推送的内容受到关注,创新和用心是必备要素。”
  平台运作:阅读量和粉丝量不可缺
  目前,普通微信公众号的团队成员在三五人到十余人不等,其人力成本、内容制作成本都是一笔不可小觑的开支。虽然这些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定位不同,却各有生存之道。
  “阅读量和粉丝量是每个公众号生存的关键,它是反映大众是否喜欢的直接证据。”“单向街书店”公众号的编辑们表示。除此之外,两者也是使公众号获得赞助的要素,只有具备了一定关注度,才能赢得商家的“一臂之力”,其合作形式或是商家出资在推送的信息中加入广告、软文,或是直接借此平台销售商品等,至于如何把握这个“度”,则与公众号的自身定位和创办理念相关。
  “我们从2013年开始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做诗歌,并没有以盈利为目的,随着团队的扩大和运营成本增加,才会吸纳一些赞助。”张炫说,为了保证推送内容的质量和读者的阅读体验,他们对广告方的品牌形象、广告内容、投放形式等都有着严格的限制。
  “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也拥有百余万粉丝,虽然此前在推送内容时有过广告植入,但其创始人罗振宇不断重申“广告模式没有前途”,他更提倡“用社群做品牌”,更在乎基于社群信任的商业模式“团要”——商家以产品的形式直接“赞助”给“罗辑思维”的会员免费享用,既给了会员福利,又实现了广告和口碑效应,可谓“一石三鸟”。
  对此,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长徐升国表示,微信本身就是一种新形态的阅读载体,不仅是社交工具,也是一种新型的阅读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它的强社交性使得阅读内容的生产、出版、发行、消费一体化。
  发展驱动:原创与专业是生存根本
  作为阅读新媒介,正在快速增长的微信公众号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它将成为推动全面阅读的重要环节。然而,如此快速的发展也势必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内容抄袭严重、深度不够等。
  目前,各个行业和类型的公众号竞争激烈,推送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腾讯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张小龙就曾表示,非常鼓励优秀的文章出现在公众平台里,并会采取一些措施控制“没有价值的内容”。今年2月微信发布了抄袭行为处罚规则,3个多月里,累计删除抄袭侵权内容3.2万余篇,处罚公众号497个。武云溥等多位公众号的主编、创始人感慨,微信公众号的现实情况是“少数人生产,多数人转发”,但要生存得长久,原创还是根本。
  此外,作为一个6亿多人参与的社交和阅读平台,微信内容和读者层次必然会多元化。因而大量的“鸡汤”和段子充斥着朋友圈成为一种自然的阅读生态。徐升国指出,公众号在满足多数人基本阅读生活和消费水平的前提下,更应引导读者逐步实现从浅入深、由低到高的阅读。
  实际上,内容生产者对大众的阅读方向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新媒体时代,有两个重要词汇:UGC(用户创作内容)和PGC(专业制造内容)。UGC是目前的主流生态,而面对人们逐渐提高的阅读需求,更具专业视角和水准的内容将被更多人关注。如公众号“经济观察报书评”从2013年8月运营至今,已拥有12万粉丝,其文章一直以长、深、难为特点,可谓“逆势而为”,却是一个在快速成长的公众号。
  专家感慨,微信公众号内容的专业化将会是一种趋势,一来大家应鼓励更多想做优质内容的人放手施展,二来公众号团队本身的责任意识也应不断加强,要以读者阅读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

(来源 :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