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在2013年就提出并在业界倡导建立学术研究、学术出版“旋转门”机制。鼓励学术编辑、学术出版人参与学术科研活动的同时,吸引专家、学者从事学术出版活动,使优秀学术人才可以在学术研究和学术出版两个领域进行身份转化,“编而优则研,研而优则编”,惟有如此,学术出版物的含金量才会提高。作为专业学术出版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人才特别是编辑人才培养上一方面注重其业务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将编辑的学术素养列为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近日举行了春季培训开班仪式暨“编辑的学术素养”专题讲座,会议由副社长胡鹏光主持,编审沈雁南进行专题讲授,55名编辑参加培训。
胡鹏光在会上介绍,今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即将出台一个重点培训计划——针对新编辑培养的雏鹰计划,以及针对青年骨干编辑培养的彩虹计划。
沈雁南结合自己的编辑、研究工作经历,及在出版社的三审工作,围绕“编辑的学术素养”与参加培训的编辑进行了深入交流。她将编辑的素养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敬业精神,二是学术素养,三是技能。
敬业精神是所有工作都必须的,是前提和基础。没有敬业精神,不管有多好的素养,也做不好工作。做编辑对待文章、对待书稿,如果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非常精心,一定能够做的很好。脚踏实地,以敬业的精神对待工作,多年积淀必有收获。
关于编辑学术素养的培养,她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要虚心,要能够容纳各种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观点,学会吸收各种学术成果的“营养”。二要勤奋,多想问题。对每一种学术观点都要问为什么,知道它的来龙去脉。三要有实事求是,以学术质量为唯一标准的精神。对待选题,对待书稿,不能只看作者的名头,要看书稿本身的质量。
谈到编辑的提高学术素养需要掌握工具,她强调编辑要做好“文史哲”三门功课。
“文”不只是指文字通顺;文字表达固然重要,但主题表达同样重要。“文要有心”,一篇文章,一部稿子要有灵魂,这就要求把思想表达清楚。编辑要多读文学作品、经典著作。她认为看多了,自然就有深刻体会。
“史”要求编辑要有历史的概念,接到一部书稿,看到一个题目,要了解关于这个领域过去的研究有哪些,学术脉络是什么。用历史的眼光看选题,会有更清晰的感受。
“哲”一方面要求要做哲学的研究,另一方面编辑要掌握哲学的工具,以更好的对书稿的分析工具和思维逻辑、作者的论点和论述是否能自圆其说进行判断。
对于如何掌握如这些工具,她建议读甚至要背诵马列经典篇章,通过马克思主义这一平台来学习掌握“文史哲”的工具是一个很好的办法。马克思主义是编辑的一项必备素养,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同时感受经典作家文字的魅力、思想的魅力。对经典的熟悉,有助于发现书稿存在的问题。
具体到编辑书稿的技术层面,沈雁南介绍了她的几点经验,一是通过看注释和参考书目了解作者都看过哪些书,便于对作者的研究功力形成判断。二是看稿的过程中必要时可以诵读或逐字默读,通过读发现文字表达中不易看到的问题。
她还介绍了三条扎实提高编辑学术素养的路径。一要动手写文章,只有通过自己写,自己做研究,才能了解写文章是怎样一个过程。二要尝试做一些翻译工作,外文或者古汉语的翻译都对编辑文字水平的提高有帮助。三是做研究和做编辑工作都可以走“以点带面”的路径。通过对一个问题“深挖”而成为某一问题的专家,由此“波及”该问题所属的领域,慢慢打开学术视野。
(来源:百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