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海豚出版社社长俞晓群的办公室,立即就被一股浓郁书香所萦绕。茶几上、办公桌上,到处摆放着品质高雅、装帧精美的各色书籍。自上世纪90年代提出“书香社会”的出版理念,俞晓群凭着对出版业的热爱和品位的坚守,一直在践行着这个目标。那么好编辑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我们今天要如何来做编辑?让我们来听听俞晓群怎么说。
    前提是懂书爱书
    俞晓群认为,编辑的知识结构很重要,这决定了他会成为什么样的编辑。但成为好编辑的一个最基本条件,就是懂书爱书要超过常人。他详细地诠释了这个“懂书爱书”的内涵——这种懂书爱书不等同于一般读者,读者更感性,而编辑是理性的;不等同于学者,学者把书当成获取知识的工具,而编辑是拥有书籍专业知识的人;更不等同于商人,商人会把书视同于电视机、冰箱一类商品,而好编辑始终对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种懂书爱书,是成为好编辑的一个前提条件。
    在俞晓群眼里,好编辑还有一个衡量标准,就是能不能创造品牌。“如果创出一个是称职,创出两个就是优秀,创出三个以上那就成出版家了。”俞晓群非常强调创品牌的能力这个标准,如果一个编辑光说看了多少稿,如何辛辛苦苦埋于案头,但又说不出到底编了哪些好书,那最多是个工匠而不是好编辑。所谓品牌,无非一个是企业品牌,一个是产品品牌。有无品牌是评价好出版社、好编辑的重要标准。
    要创新也要传承
    好编辑与一般编辑的区别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俞晓群认为,善于策划、善于案头、善于营销这都是好编辑的特征,条条大路通罗马,无论从哪个路径入手,最终都有可能成为好编辑,当然,如果几方面的素质都好,综合能力很强那就更好了,但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说,好编辑没有一定的模式,擅长管理、策划,文字能力很强或营销能力很强,都有可能成为好编辑。
    俞晓群还提出了另外两个能成为好编辑的可能路径,都是跟传承传统有关系。他说,在做选题的过程中,一定要记住创新是要有传承的,所谓的传承,就是要看前辈们是怎么创新的,没有传承的创新是空中楼阁,不会真正有生命力。人的生命太短暂,只有把前辈优质的精神财富接过来加以创新,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拓宽生命内涵。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年轻人一定要跟对师傅,跟对师傅就有成为大家的潜质。他以自己为例,为什么20多年一直跟着前辈沈昌文学做书学做人,甚至形成一种习惯,每当策划一种新选题的时候,他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扪心自问:如果是沈先生,他会怎么做呢?俞晓群觉得自己就是穷尽一生,前辈的优秀传统,都可能学之不尽,这种想法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他的心底。
    好书讲品位也要有市场
    现在每年出书几十万种,鱼目混珠,市场上好书坏书都有,那么,在俞晓群眼里,好编辑编出的好书标准是什么?“应该是那些既有文化品位又有市场销售量的图书。如当年沈昌文策划引进的金庸先生的著作、董秀玉策划的《我们仨》。”俞晓群认为印数只是一个参照因素而已,他不主张以市场化作为衡量图书质量唯一的价值标准。
    说到这里,俞晓群略显激动,“咱们今天的编辑门槛太低了,好像谁都可以来当编辑。编书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门,有人做书其实就是炒一个概念,用商业手段推向社会,去忽悠读者,实际上,这种图书看上去热闹,但一般都没有什么生命力。”另外,他觉得还有一种现象很令人担忧,现在很多出版社编辑其实就是审读员,把书商的稿件拿来审审,角色严重错位,久而久之,编辑能力不自觉中就退化了。
    俞晓群觉得现在的年轻编辑很不容易,大多都很茫然,看不清路在哪里,政府设立了中国出版政府奖,特意为优秀编辑留有25席位也是对编辑行业有所鼓励吧。出发点很好,但到底怎么产生,应该有细则,太泛了不行,另外,应该把那些真正在一线编书的好编辑评选上去。导向上要多鼓励编辑老老实实地做事,老老实实地编书,编好书、走正道。俞晓群相信在出版这个行业,还是有一批人是在老老实实做事情的。“若干年后,一种人混到最后什么都不是,而另一种老老实实做事做书的人就会成为大编辑。人生的选择其实就是智慧的选择。”俞晓群说。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