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信朋友圈里的广告正悄悄增多,就连公众号里,原本只展示在页面下方的广告很多也变为了上下都有。关于微信的加速变现,腾讯这次看来是要玩真的了。
  不久前,有消息称腾讯广点通调整了广告业务。原本属于SNG(社交集团事业群)的广点通业务,和隶属于WXG(微信事业群)的微信广告中心共同组建成新的“社交与效果广告部”,归由企业发展事业群(CDG)进行统一管理。值得注意的是,微信广告中心原本所管辖的领域恰恰是被看作腾讯广告业务发展未来的微信公众号广告和朋友圈广告。对于此举,腾讯解释为:“未来,社交与效果广告部团队将与各部门维持紧密合作,共同搭建更强大的腾讯系广告业务体系与生态。”一场关于微信发展与变现的争论已在腾讯内部悄然开展。
  与此同时,陌陌也加大了变现的力度。陌陌第一季度营销服务营收600万美元,去年基本为零。这一增长主要是由于与阿里巴巴和58同城等公司的战略合作运营业务,另外,自有营销服务营收增长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如今,陌陌的O2O业务也有了进一步思考。
  变现期要来了?
  社交媒体的亏损似乎很常见。全球而言除了Facebook有盈利外,其他如Twitter等都在亏损,而国内的微信、新浪微博也未见披露盈利财报。
  有业内分析称,社交媒体亏损,过去主要表现在集中扩张、投入,获得基础客户群之后,无法实现流量变现,但目前多个社交平台亏损背后,也与流量变现、货币化手段过于激进导致社交体验弱化、用户开始大量流失有关。
  5月27日,陌陌宣布与阿里云达成合作,已将其95%的CDN内容分发网络业务切入阿里云计算平台,以此为用户访问,特别是照片浏览、头像查看等“常常需要等待”的图像访问提速。在变现的同时,陌陌希望能通过技术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陌陌目前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会员订阅服务营收、移动游戏营收和移动营销服务营收,同时还接受蜜淘等广告主的投放,付费表情和礼物商城也有营收。“增值+游戏+广告”的形式,是陌陌目前营收的主要来源。
  陌陌CEO唐岩透露,今年下半年陌陌还会在O2O本地生活服务方面尝试商业变现。他表示,陌陌在O2O业务上更多从事的是本地生活服务,一是类似58到家的到家类服务,未来产生合作的机会较大;二是在外卖O2O领域;另外,基于位置的、分享型的服务,比如类似于Airbnb的异地旅游分享服务模式和拼车服务模式,也将重点关注。
  作为创新的移动社交平台,陌陌以个性和生动的方式将人们连接在一起。有意义的是,陌陌的商业化进程,都建立在陌陌社交体验提升的基础上,而不是相反。我们看到的“到店通”,陌陌没有将它做成微商,而是在融社交、LBS、线下生活商圈为一体时自然引入;陌陌今年年初推出的礼物商城,不是夸张、泛滥的电商,而是一种不破坏社交体验的感情纽带,严格来说,所谓礼品与付费表情没有根本区别。
  陌陌的未来,建立在持续的开放进程以及不断深化的O2O潮流之上。 唐岩说,运营层面上,陌陌仍会重点关注和执行一些重要战略领域的事务,平台规模继续拓展,用户将以越来越多样化的方式参与平台之中。此外,视频直播业务方面,目前在预定的计划步骤中,下半年会尽早在陌陌平台上推出。
  提到陌陌,很多人愿意将其与微信相比。然而腾讯生根发芽在PC时代,如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腾讯的主要营收依然来自于PC端。从腾讯Q1财报来看,除了移动游戏营收之外,其他移动业务的营收含糊其辞。
  尽管微信之父张小龙一再对外宣称“微信不是一个营销平台”,但仍然无法抵挡腾讯内部赋予微信的变现使命——“无论微信是怎样的一个平台,微信一定是一个可以赚钱的平台”。当微信成为巨无霸的那一刹那,就注定了其商业化只是迟早的事情。
  但微信平台的商业化进程保持着难以想象的克制——发展中除了一些游戏的分发之外,几乎看不到商业化行为。即使因为腾讯的战略投资,微信陆续接入滴滴、京东、大众点评,也只是给了一个入口,并没有实质性的给予太多流量、用户等方面的支撑。
  尽管如此,微信的社交基因以及5.49亿的月活跃用户数,还是为各种商业化行为提供了无限可能。5月27日,京东微信购物一周年庆生会上,京东微信购物披露了一年来的运营情况:一年来,先后推出56次社交营销活动,业绩稳健增长,已成为京东发力移动端的重要新生力量。在2014年第四季度,京东商城20%的新用户来自微信和手机QQ这两个移动端入口。2015年第一季度,京东移动订单占比42%,同比增幅高达329%。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微信手Q业务部总经理侯艳平介绍,京东微信购物陆续推出O2O、众筹、好友互动、抢红包等多种营销活动。微信购物“电商+社交”的特性在助力京东及合作伙伴增加销量的同时,也提升了品牌传播的范围和效果。
  “社交与效果广告部”成立后,也许也意味着腾讯正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对事业群权力的收紧。
  职场社交成红海
  阿里巴巴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在移动社交领域的努力。
  “来往”之后,阿里在去年5月开始低调运作针对企业用户的“钉钉”,时隔一年后,5月26日, “钉钉”2.0版本惊艳亮相,直接集合C-OA(钉应用)、C-Space(钉云盘)、C-Mail(钉邮件)三大功能,将办公OA、邮箱、文件存储搬到云端。
  钉钉2.0版本被定义为“一个工作方式”,似乎是为了和“微信”做明确的区别,它提供的不仅是沟通、社交功能,而是基于交流去打造高效的协同。利用钉钉,请假、审批、公告发送等环节,可用一键发送、可随时随地跟踪进程,甚至公告有没有被阅读、哪些人没阅读都能被掌握,员工也有权利一键“DING”老板赶紧看申请等等。
  毫无疑问,职场社交已成红海市场。前有硅谷巨头LinkedIn高调入华,后有本土品牌脉脉强势崛起,老牌厂商Facebook研发测试职场社交产品Facebook at Work。有数据证明,集聚在中国职场社交平台上的用户,覆盖了中国职场的中坚力量,这部分人正是最有消费价值的商务人群。据悉,2014年,LinkedIn注册用户数累计达到3.47亿,第四季度营收6.4亿美元,全年营收为22.19亿美元。2014年第四季度中收入的57%来源于招聘服务业务。
  中国市场具有更多想象力。国内的移动社交新秀脉脉就推出了多样化的商业模式。比如,针对创业公司推出顾问咨询、辅助融资等服务,针对找人、二度人脉关系开发打通线上线下商业咨询服务,以及,在脉脉平台招募“咨询顾问”按时间付费等。
  即便是传统的招聘模式,脉脉也做了创新:招聘企业需要为面试者付费,无论是否录取,企业都需要为应聘者的应聘时间付费,脉脉从中抽取佣金服务费。
  更长远看,移动职场社交拥有大量优质会员的真实信息,针对用户信息的挖掘和分析,可带来更多营销机会。换言之,这是一个基于大数据的“职场社交+”模式,满足职场人士商务周边需求的增值服务,比如婚恋、金融、教育、房产……届时,职场社交不仅仅是一个高频场景,更是聚合高端职场人士的服务平台。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