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曼哈顿上西区巴诺书店的老顾客惊喜地发现,该店书籍陈列方式最近有了新气象:临街橱窗里集中展示着6本英译版中国图书;跨进店门就能看到一张长条桌上整齐码放着数十种“中国主题”书籍,从莫言的《蛙》和刘慈欣的《三体》到茶道针灸,包罗万象。这是在全美拥有1300多家分店的巴诺连锁书店在其近百年店史上,首次为中国图书设立展示销售“专区”,也是中国图书首次以较大规模直接走进一家西方主流书店,与读者进行“纯商业接触”。(5月28日《新华每日电讯》)
  从报道可知,以往,像巴诺书店这样的西方主流书店,虽然也进货销售一些与中国相关的书籍,但都是散放在不同类别的书架上,不成规模,不太显眼,像一个“安静的美男子”,在无人关注的角落“沉思”。此番,中国图书首次以“中国专区”的形式走进西方主流书店,在专属的“舞台”予以特别的展销,一定能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的目光,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图书,步入这个展销专区,充分展示自己的丰姿。
  著名作家师永刚也曾指出,更多时候,中国图书在美国的传播,往往限于华人圈子,传播范围很窄。此番,当西方主流书店为咱们的图书开辟了醒目的营销专区,集中展销突出“中国概念”,不仅能更优越地满足华人华侨的阅读享受,也能方便海外读者阅读优秀的中国图书——当他们跨进店门就能看到较大规模的“中国主题”书籍,是不是就对中国图书产生了“第一眼效应”,进而产生走上去“随便翻翻”的冲动呢?
  故“中国专区”首现西方主流书店,让国人自豪。这是中国和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图书越来越受到海外读者关注的有力证明。这些年,我们总在探讨“中国图书如何走出去”,一些出版社、图书进出口公司在海外也自建书店,以销售中文图书为主,但因文化差异与模式等原因,效果打了折扣。而西方主流书店开辟“专区”,直接卖我们的书,则是直接进入到它们的销售渠道,这应是中国图书“走出去”的努力方向。
  人家愿意直接卖我们的书,有了海外销售渠道,我们还得有过硬的好书,才不会辜负人家的期待。毕竟,西方主流书店不可能做亏本买卖。在以往,翻译是制约中国图书大步“走出去”的一大瓶颈,故我们在寻找和发现了一些优秀的中国图书后,提高对这些图书的翻译的重视,则是必须的。或可通过版权输出,由国际一流出版社翻译发行。正如师永刚所说,文化传播并非一定要中国人自己做,反而可以找一些外国人来做。
  中国图书“走出去”,也可学习好莱坞电影“走进来”——在电影中增添中国元素,以贴近中国观众需求,因为中国市场庞大。有报道称,那些入藏海外著名图书馆的中国图书,基本上不是中国国内的热门图书,而国人津津乐道的那些所谓超级畅销书,能入西方读者的法眼的图书实在为数不多。即使西方主流书店有了“中国专区”,买书是出于有需求的特点仍不会改变,没人会买不需要的书。适销对路是中国图书“走出去”的必然趋势。

(来源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