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图书质量 专项检查 主题年活动
3月31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以下简称:总局)公布了“出版物质量专项年”第四批编校质量不合格图书,并依据有关规定给予18家出版单位警告的行政处罚。此次检查中,有21种图书被认定为编校质量不合格,其中金城出版社的《世界如此现实,没有人会听你的抱怨》差错率高达6.81%。总局责令金城出版社等18家出版单位自检查结果公布之日起30日内全部收回不合格图书。
总局将2015年,确定为“出版物质量提升年”,将继续加大图书质量检查力度,重点围绕少儿读物、教辅读物、文艺类图书和养生保健类图书,积极推动各地开展出版物质量检查工作,进一步推动出版业从以数量规模增长为主向以质量效益提高为主转变。
图书质量一直是出版业绕不开的老话题,图书质量专项检查正是为应对市场化时代图书质量问题而推出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一种质量检查制度,对及时处理不合格图书、提高图书的整体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将通过对总局2012“出版物质量规范年”、2013“出版物质量保障年”、2014“出版物质量专项年”三次大型的图书质量专项检查活动进行相关分析,总结图书质量专项检查的既有做法和已有成效,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之策。
一、图书质量专项检查的基本现状
“专项检查是指商品质量监督部门集中对某一类或几类商品进行全面、重点的质量监督检查的活动,通常用于特定时期或针对某类质量问题较突出的商品”。[1]
总局作为最高级别的图书质量监督部门,近十年来一直坚持每年组织一次有主题的全国性图书质量专项检查活动,目的是为提高图书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根据《关于开展2012年图书质量专项检查活动的通知》及相关情况通报、《关于开展2013年图书质量专项检查活动的通知》及相关情况通报、《关于开展2014年出版物质量专项年活动的通知》及相关情况通报,我们对2012—2014年总局开展图书质量专项检查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归纳,见下页表。
值得指出的是,相比2012年和2013年的图书质量专项检查通知而言,在检查方式和时间安排以及报送材料方式上基本一致,少有变动,但2014年“出版物质量专项年”的活动通知更加明确了专项检查的目的是提高图书出版的质量效益,较之前更加务实和细化,而专项检查的内容也更加明确,由选题审核、成书质量、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三个方面构成,并对每一个方面都作了详细具体的规定。选题审核:重点抓好年度选题和日常选题的审核工作,引导精品出版,鼓励优秀原创出版,压缩质量不高的选题,减少重复出版的选题;成书质量检查:重点检查市场上群众反映强烈的少儿出版物、教辅读物、低俗类和跟风炒作出版物的内容质量与编校质量;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重点检查重大选题备案制度、“三审三校”制度等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完善资质准入和退出机制。
相较于之前笼统地规定检查内容为图书质量和各出版单位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实施情况而言,2014年“图书质量专项年”在细化的基础上,将选题审核也作为图书质量检查的重要内容,将质检工作延展到了前期出版阶段,而不仅仅只是对已经出版的成品图书进行质量检查。同时,专项年活动更加接地气,切实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指导方针,更加重视读者的市场需求。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则更加注重常规的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并加强了资质管理机制。可见,总局图书质量专项检查主题年活动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在建立常态化的专项检查机制之后,正逐渐向深化、细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二、图书质量专项检查的问题分析
长期重视和关注图书质量是相关质量监督部门的应有职责,我国图书质量管理工作也在伴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摸索并逐渐成熟起来。图书质量专项检查活动总体的实际效果是好的,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不断加以改进。
1. 专项检查的图书范围和内容有待进一步拓展和丰富
一是检查的特定种类图书相对而言较为集中,一般多为少儿、教辅类图书,而其他类型的图书很少在检查范围之列,因而需要增加针对其他类型图书的专项检查活动。
二是专项检查的具体内容也需要加以丰富。目前,我国图书质量专项检查的具体内容都以检查编校质量为主,检查结果公布的不合格图书也是按照差错率来定,公布的编校错误列举较为详细,而对于选题审核和质量体系建设情况则鲜有提及。而事实上,图书质量的过程控制是相当重要的,如果在选题策划、初审加工 、二审、三审等制度环节注重质量管理,那么出版出来的成品图书质量问题会减少很多。正是由于专项检查对编校质量过于重视,使质量过程控制和质量体系建设未引起出版单位足够的重视。如果能将检查对象范围扩大,检查内容更为丰富,图书质量专项检查的效果会更加显著。
2. 需以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和检查方式开展图书质量专项检查
根据对2012—2014年图书质量专项检查的活动情况分析可以看出,最近三年的图书质量专项检查的组织方式基本上都是相对固定的,一般都是由总局发起,确定活动主题,再逐级通知到各个检查对象单位,这一组织方式和程序主要依靠出版单位自查和上级监督部门抽查,较少将社会监督方式和其他及时监督形式引入进来。此外,图书质量专项检查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配套质检活动进一步丰富检查方式。如备受重视的2014“出版物质量专项年”活动,如果能够对各种质量问题进行区分,逐项开展专项检查,可能效果会更好。
3. 需加大活动宣传,完整、及时地公布图书质量专项检查结果
从图书质量专项检查活动情况的分析来看,目前,在官方网站上还无法查询到各年历次的图书质量专项检查活动的完整报告,能找到相关报道通常都是对这些专项质检活动的新闻报道,检查结果公布的时间也较文件规定的时间相对滞后。按照官方文件的通知,每年的专项质检主题年活动的时间段都是相对固定的,一般都是自每年3月份发通知开始,10—12月结束公布检查结果,但检查结果公布往往都是到下一年度的2—3月才见相关的公开报道。如果能及时完整地发布图书质量检查的所有报告,包括主题年的相关质检结果,那么,对于质检方、出版单位、读者来说,会引起更多的关注和更大范围的讨论;对于研究者来说,能在获得更多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增强图书质量专项检查的相关研究。此外,总局和各省局及出版单位还需要对每年的图书质量专项检查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吸引社会各界对图书质量和图书质量专项检查的普遍关注,这样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图书质量专项检查的改进策略
1. 加强前期调研,为图书质量专项检查的范围和内容扩展提供依据和指导
图书质量专项检查的前期调研,是开展图书质量专项检查的基本依据,主要包括对图书质量整体情况的把握和对特定图书质量问题的调查分析。一般而言,图书质量专项检查可以利用常规图书质量检查的数据报告,对专项检查的图书范围进行前提调研,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次专项检查的重点内容。
针对专项检查图书类型有限的问题,可以按照图书分类的方式,每年不限定特定的图书类型展开前期调研工作,掌握每一种类型的图书质量情况,根据这些特定类型的图书质量好坏程度,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检查活动。还可以按照图书发行量大小进行排序,对发行量大的图书重点检查,但对发行量小的图书不能完全置之不理不检查,可以每年抽查一种以保证质量。对于专项检查内容偏重于图书编校质量、印刷质量等问题,也需要通过对图书出版单位的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根据图书出版单位质量过程控制的好坏程度,确定相应级别的重点检查内容。一般而言,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出版过程控制较好的图书出版单位,出版的图书质量都较好,反之则差。因此,作为图书质量的主要监管部门,需要对各个图书出版单位的质量体系建设有一个基本调查和了解,从而为图书质量专项检查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2. 鼓励工作创新,改进和完善图书质量专项检查的程序和方式
图书质量检查一般采用两种方式——样书检查和抽查。前者是由图书出版单位提供书目和样书,国家和地方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对其进行检查;后者是质检中心直接从图书市场抽检。[2]从目前来看,图书质量专项检查往往与一般的图书质量检查没有明确区分,因此,既有图书质量专项检查也延续了图书质量检查的传统方式,既为图书质量专项检查提供了便利,却又限制了专项检查的应有功能。因此,图书质量专项检查需要通过鼓励创新工作方式,改进和完善传统检查方式。
针对图书质量专项检查组织方式相对固定的问题,可以尝试通过鼓励图书出版单位、读者或者专业团体、学术团体等自行申请专项质量检查的方式,使原本自上而下组织开展的专项检查形式逐渐拓展,鼓励自下而上的组织形式。对于检查方式需要配套活动的问题,可以通过配合以各种形式的专项检查,如印刷质量、环保质量、内容质量、选题质量、编校质量等,组合形成系列专项检查活动,除了抽查等传统检查方式之外,可以鼓励采用出版单位互查、互评、检查和改正结合等其他专项检查方式。
3. 提升社会服务意识,扩大图书质量专项检查的社会影响
“坚持质量导向,营造良好的出版物质量保障环境,是出版宏观管理的神圣职责。”[3]可见,图书质量专项检查的本质并不是查错、刁难和处罚出版单位,而是创造良好的图书质量环境,为读者提供可供阅读的、良好质量的成品图书,为广大人民能够读到高质量的好书保驾护航。因此,图书质量专项检查要提升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意识,一是在专项检查活动开展之前,采用多种宣传方式进行广泛的宣传,提升社会各界对图书质量和图书质量专项检查活动的关注度。在此基础上,对专项检查的每一个步骤和程序向社会予以公布,并欢迎大众参与和监督。二是及时、完整地公开历年历次图书质量专项检查的结果通报,使大众能够完整准确地了解我国的图书质量,为图书质量专项检查活动建言献策。
总之,图书质量专项检查不仅是图书质量监管部门的基本职责,也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图书的读者群体也应该成为图书质量监督的重要主体,如果能使图书的直接受众通过常规渠道参与到图书质量专项检查活动中来,将会使图书质量专项检查更为人性化和多样化。
正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所指出的,出版业的转型升级使各类出版物都面临着提升质量的客观需要,而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审批的不断减少,新闻出版行政管理工作的重心将进一步转向事中、事后的监管,出版物质量检测工作将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4]图书质量专项检查作为出版物质量检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成为常态化的图书质量检测方式,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广大读者期待2015“出版物质量提升年”的强劲力度能够助推图书编校质量向前迈出一大步。
参考文献
[1]袁长明. 现代商品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4.
[2]崔青峰. 加强和完善出版社图书质量检查的思考[J]. 科技与出版,2014(7).
[3]何皓. 图书质量:出版宏观管理的一个重要范畴[J]. 出版科学,2010(1).
[4]李明远.“出版3·15”监督抽查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阎晓宏在会上强调出版物质检工作大有可为[N].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4-3(2).
(来源:出版发行研究)